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40篇
自然地理   70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在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的"能登里山和里海系统"是在人类长期影响之下形成并维持的与高产的沿海地区互联的社会生态生产景观,不仅支撑了传统而多样的农业、林业和渔业产业,同时也维持了当地的生计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自2011年"能登里山和里海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区政府、当地社区、学者、国际机构和私营部门都为其保护和复兴工作积极努力。已采取一些举措如成立"石川里山创成基金"、促进维持与保护石川的里山的点数换礼券制度、"能登米"品牌建设、大学培训课程等等。本文通过近期新计划和已有框架下的保护与复兴工作的案例研究来讨论能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本文还将介绍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石川金泽分所进行的可持续第一产业(SPI)研究项目中有关能登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和未来方案。  相似文献   
892.
福州市周边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在中国迅猛发展。以福州周边乡村旅游地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借助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乡村旅游者的认知与动机、购买决策、满意度等对乡村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出游动机凸显放松身心动机,住宿交通等配套设施和实际花费对旅游者的决策影响很大,最看重旅游地的方面是体验活动,旅游者消费行为存在不同群体的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加活动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住宿交通等配套设施,提供特色餐饮并改善餐饮卫生条件,注重营销等措施以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93.
政府引导城市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然而外力介入常导致“后乡村”场域内乡村主体的式微,探究“后乡村”社区的空间演变机制对可持续旅游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文章套用空间生产理论,借助多元利益主体分析,建立基于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整体性研究框架。以成都竹艺村为案例,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方法,分析“后乡村”多维空间的生产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1)竹艺村旅游发展通过租赁经营模式和社区治理模式的转换融合实现内外部驱动力量的优势叠加;2)租赁经营模式下乡村表征成为三重空间中的主导,作为权力主体的外部企业通过制度建构引导空间生产、实现旅游构想;3)社区治理模式明确了社区作为日常生活主体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保障了村民和村集体在空间生产中的话语权;4)“后乡村”社区的空间生产主要由乡村振兴政策的地方响应、资本通过下乡实现再循环、现代性流动下的主体行动和消费需求变迁下的视觉营销4种动力驱使。文章进一步拓展了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本土化实证研究,有助于引导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发展,达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优化社会生态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894.
而立 《地球》2010,(6):35-39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 30年来,数以千万甚至上亿的农民“洗脚上田”。转变为城镇居民,这是中国已经发生并且还将持续发生的一大现实,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先进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步演进的一个复杂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95.
《地理学报》1989,44(1):122-123
乡村发展与农业地理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7日至10月12日在北京召开。共八十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振声等领导同志亲临会议并讲了话。会议由周立三研究员主持,吴传钧研究员在会议结束前讲了话。  相似文献   
896.
彭建  王仰麟  景娟  吴健生  张源 《山地学报》2005,23(2):191-196
针对乡村产业结构与景观多样性相关关系的综合研究,可以耦合区域发展的自然生态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有益探讨。以滇西北山区云南省永胜县为例,在定性分析乡村地域主要产业对生态环境与景观多样性影响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法定量分析乡村产业结构和景观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不同的产业结构可以导致类似的景观多样性;而在经济较落后的区域,产业结构不能唯一确定景观多样性,还受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因子的制约。  相似文献   
897.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7,32(5):29-29
云南启动数字乡村工程,是云南省信息化、数字化、电子政务和数字云南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坚持政府牵头、市场运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统一标准、分布实施,注重实效、安全可靠,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898.
丁建军  王璋  余方薇  柳艳红 《地理学报》2021,76(10):2568-2584
精准扶贫方略作为“一揽子工程”,为贫困乡村带来了强烈的外部冲击,驱动贫困乡村的经济、社会和空间加速重构。在对精准扶贫驱动贫困乡村重构的内涵、特征及过程与机制进行理论解析的同时,以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实践加以实证,发现:① 精准扶贫驱动贫困乡村重构是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的多维、全面、快速重构过程;② 在精准扶贫驱动贫困乡村重构过程中,行政势能、精英下沉、市场链接驱动,要素整合、动力激发、规划引导、能力培育、制度保障机制协同,推动贫困乡村由“低水平贫困均衡”走向“良性发展均衡”;③ 精准扶贫以来,十八洞村经历了经济系统从“二元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社会形态由纯粹的熟人社会向熟人逻辑与契约精神混合的半熟人社会转变;空间形态从生产、生活空间高度重合,但与生态空间隔离的两大传统农业区组团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的多元有序组团转变。十八洞村的实践为理解精准扶贫驱动贫困乡村重构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也是其“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最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899.
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樊杰  赵鹏军  周尚意  邓祥征  王琛 《地理学报》2021,76(9):2083-2093
本文属于《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学科规划的系列成果之一,写作组在对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判研的基础上,在本文中侧重介绍未来15年的中国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地理分布格局形成和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随着人类发展临近和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类活动的经济社会过程对人文地理分布规律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社会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已成为探讨和理解变化的人文地理过程和格局的重要途径,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也呈现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集成的特色。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成果产出,揭示了人类活动地理分布格局和演变的科学规律,成为调控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科学基础,在国土空间规划、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制定、空间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人文地理学的科学研究与决策应用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根据学科发展现状、趋势及主要产出结果,中国人文地理学可按照5个分支学科群进行学科战略布局,包括综合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在新时期地理科学学科体系下,具有其优先发展领域与重点方向,相互协调,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900.
龙花楼 《地理学报》2021,76(3):764-764
国际著名乡村地理学家Michael Woods教授认为,乡村重构是由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引发的农业农村经济、人口及其他社会发展要素重组所导致的乡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新塑造。龙花楼和屠爽爽结合中国国情对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拓展,即与乡村内部发展要素和外部影响环境的变化相适应,通过对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进而实现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的结构协调和功能互补。乡村重构也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中国乡村地理学界对乡村重构研究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