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8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1篇 |
大气科学 | 15篇 |
地球物理 | 3篇 |
地质学 | 64篇 |
海洋学 | 9篇 |
综合类 | 145篇 |
自然地理 | 7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110篇 |
2021年 | 100篇 |
2020年 | 108篇 |
2019年 | 102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821.
政府引导城市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然而外力介入常导致“后乡村”场域内乡村主体的式微,探究“后乡村”社区的空间演变机制对可持续旅游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文章套用空间生产理论,借助多元利益主体分析,建立基于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整体性研究框架。以成都竹艺村为案例,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方法,分析“后乡村”多维空间的生产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1)竹艺村旅游发展通过租赁经营模式和社区治理模式的转换融合实现内外部驱动力量的优势叠加;2)租赁经营模式下乡村表征成为三重空间中的主导,作为权力主体的外部企业通过制度建构引导空间生产、实现旅游构想;3)社区治理模式明确了社区作为日常生活主体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保障了村民和村集体在空间生产中的话语权;4)“后乡村”社区的空间生产主要由乡村振兴政策的地方响应、资本通过下乡实现再循环、现代性流动下的主体行动和消费需求变迁下的视觉营销4种动力驱使。文章进一步拓展了三重乡村空间模型的本土化实证研究,有助于引导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社区的健康发展,达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优化社会生态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822.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40(5)
以我国1 056个乡村旅游模范村为例,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区位优势度进行测定与类型细分研究,结果表明:(1)分类型旅游村区位优势度空间差异较大,区域分布的要素指向性明显。(2)综合区位优势度较好及以上的旅游模范村在空间上呈现出沿东部沿海、大城市群及省会主要城市分布的特征;综合区位优势一般村无明显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综合区位优势度较差的旅游村主要分布在秦岭和大巴山中间区域以及大别山以南、武陵山以东、雪峰山以西区域;综合区位优势度落后村多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以及青海等区域。(3)依据区位优势度模型计算结果,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细分为四大类、16种不同的类型村,并根据不同区位优势类型村的特点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23.
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城乡融合与乡村可持续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主题,也是地理学乡村系统研究的主要前沿课题。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分隔、人地分离和日趋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简要分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经济社会背景及其重要意义,指出深度探究人地系统耦合、城乡发展融合、村镇功能契合重大理论与科学途径,成为现代地理学面向国家战略、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责任。重点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一周年来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及本专辑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最后,着眼于发挥地理学优势和特色,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及科技需求,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中国乡村科学与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的初步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24.
山东乡村居民收入地域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收入差异是地域空间分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结构以及形成机制出发,研究乡村农民人均收入的空间差异,是当前农民人均收入差异研究的新趋势。通过研究发现,山东省农民人均收入差异主要由地市间的差异造成;从收入来源来看,农民经营性收入以及农民工资性收入差异已经成为造成山东省农民人均收入差异的主要根源。山东省城镇化空间格局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灯光图进行直观反映,通过对比发现,山东省农民收入差异的空间格局与山东省城市化空间格局相类似,呈四点两带分布,即青岛、烟台、济南、济宁、胶济带、沿海带的农民人均收入最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受非农化与非粮化影响,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民增收机会较多。 相似文献
825.
乡村转型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发展性、共享性、可持续性3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究浙江省52个县域2011—2020年共同富裕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和空间差异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探究乡村发展要素转型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共同富裕整体上呈现集聚态势,发展水平由浙江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逐渐降低,且各县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减小,在短期内缩小山区26县与非山区26县之间的差距是解决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区域空间不平衡的关键。(2)乡村发展要素转型不仅对本县域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其他县域也会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强化了乡村发展要素转型的作用效果。(3)乡村发展要素转型对共同富裕不同维度的影响有所差异,对共富“发展性”和共富“共享性”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是对共富“可持续性”的影响却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26.
827.
828.
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国土资源战线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在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保护国土生态空间、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主动作为,多措并举,积极参与并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推进美好、富裕、和谐、文明的美丽乡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坚持科学规划与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同步推进。国土部门要发挥整体管控作用,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充分考虑县域 相似文献
829.
中国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事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及实施成效。《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以来,如何建立符合中国乡村发展基本特点与规律的乡村振兴规划基础理论,研制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方法与方案,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及政府决策的重要课题和重点任务。基于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构建了乡村振兴规划理论模式,提出了“三主三分”乡村振兴规划方法。“三主三分”的基本原理是依据特定区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格局,进行地域系统主体功能分区、主导类型分类、主要用途分级,确立乡村振兴规划空间体系及其优化调整方案。该体系运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制定了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产业支撑、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规划原则,提出应重点发展乡村专业合作组织和村镇混合制经济,加快建设以滩羊、黄花、小杂粮产业化为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智慧化为亮点的优势产业体系;在空间上突出中心城镇地位,形成以县城和3个重点镇为中心、“三产”融合发展的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本研究是对创建中国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的有益尝试,可为全国县级乡村振兴规划与乡村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30.
时空压缩下的中国乡村空间生产——以广州市域乡村投资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人文地理学者的角色是从空间和区域的角度参与各类乡村振兴实践和思考。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大卫·哈维指出,“时空压缩”现象加剧了资本积累的危机,要消除危机,必须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革命入手。本文以2015-2017年广州市企业投资中的乡村项目为例,分析哪些项目是消除区域发展两级分化、抵制资本纯粹追逐利润的,从而为政府重点鼓励何类项目提供依据。本文采用经验主义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研究结论为:①从空间分布上看,2015-2017年企业投资在广州乡村的项目大部分是按照“纯粹”市场原则分布的,即投资项目以近郊为主,高投资额的投资项目也集中在近郊,这种分布是“时空压缩”的结果。②2015-2017年少部分投资在广州乡村的项目并非“纯粹”追求利润,它们主要是为改变乡村生活的环境质量,而非生产经营性的、“空间修复”型的项目,更能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本质理解的积极性项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