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254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301篇
自然地理   976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程豪  杨钊 《地理科学》2021,41(1):83-91
在流动性的总体框架中思考中国新兴的乡村旅居现象,界定乡村旅居的基本内涵,借助国外相关实证研究结果中的元数据和主要观点,分析和探讨了乡村旅居的若干属性,结果表明:①乡村旅居以乡村性所提供的核心价值为本源驱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其与各类现代乡村旅游活动共享了相同的3维驱动力空间.②在休闲时间和可支配收入既定的情况...  相似文献   
962.
王良健  刘贞  张薇  李晗  刘炎 《地理研究》2020,39(10):2268-2280
乡村振兴依托于特定的发展环境,政策调整是影响乡村发展的重要外部冲击。经国务院批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14年正式实施,旨在实现保障长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巩固提升湖区粮食主产区地位等目标。本文将其视作准自然实验,运用2007—2017年湖南省县域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从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的视角研究规划实施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 规划实施通过产生结构效应、配置效应与技术效应,从而达到增收增产效果,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后的粮食产量比实施前提高了3.82%,农民收入增加了10.2%,规划实施的效果不存在时滞效应,将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等目标的实现。② 县的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但县级市的效果欠佳。③ 比较其他粮食作物,水稻增产效果较为明显。④ 下一步应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大农业补贴和生态补偿、培育乡村特色产业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相关政策,以促进限制开发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63.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典型案例剖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对国际典型案例剖析,系统阐释了土地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社会资本培育在协调乡村人地关系,提升内生动力,构建乡村新型主体,实现乡村地域“人-地-业”耦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施土地整治适应了乡村人地关系变化,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为乡村转型发展提供载体。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是提升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等要素活力。而民众主观能动性、新型经营主体的构建是增强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因素。乡村社会良好的价值观、信任、责任及其社会网络的培育与构建有助于提高乡村主体凝聚力与协作力,提高乡村地区发展质量,提升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益。  相似文献   
964.
陈品宇  袁超  孔翔  刘俊 《地理研究》2021,40(4):1209-1222
布里顿(Stephen G.Britton)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旅游置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中进行批判,回答了旅游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为深刻认识旅游发展现象与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路径.作为批判性旅游地理研究的先驱人物,他指出旅游是一种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从中可以看到旅游发展如何创造了空间和地方的...  相似文献   
965.
张英男  龙花楼  李裕瑞  马历 《地理研究》2022,41(6):1623-1636
农业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亟待探索农区农业生产转型与其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规律与地域类型,从而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类型学视角采用判别法将黄淮海平原农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划分为城市近郊现代集约型、城市近郊传统经营型、城市远郊现代集约型和城市远郊传统经营型。从拉力、支撑力及引导力的视角,构建以“发展主体适应-要素变化-环境响应”为主线的分析框架,解读了农业生产系统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的动力机制和特征。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系统转型负向环境效应的形成机制为在增产增收的目标导向及区域自然条件约束下,资本、技术及劳动力的非理性投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扰动。将农业生产系统转型与环境效应的耦合类型划分为城郊现代集约高强度污染型、城郊现代集约中度污染型、城市远郊现代集约高强度污染型和城市远郊现代集约中度污染型。基于以上分析,从普适性与异质性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与优化调控策略,以期实现平原农区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健康转型。  相似文献   
966.
乡村治理是中国治理体系的底层与基座,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考量乡村治理绩效的重要方面。在现行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下,政治能人替代传统乡贤成为新的乡村治理主体,探究其治理能力与产业融合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及作用机制,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在系统检视政治能人—产业融合发展耦合关系和作用机制框架的基础上,分别建构了政治能人治理能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测评指标体系,以甘肃省金昌市139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了治理能力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 139个行政村中,“内生”型(En型)和“内生+嵌入”型(En-Em型)村庄分别占45.3%和54.7%,两类村庄中,内涵特征指标值差异较小,而外延指标值En-Em型村庄较En型村庄大;② 产业融合以中低水平为主,且En-Em型村庄产业融合的基础、广度和深度以及效果均好于En型村庄;③ 单因子探测显示两类村庄乡村产业融合受外延因子的影响较内涵因子大,且En-Em型村庄较En型村庄弱;双因子交互作用探测显示内涵因子在En型村庄中的作用较En-Em型村庄强,而外延因子相反,表明嵌入型政治能人治理能力对产业融合的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67.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转型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施雅风曾在2002年提出中国西北气候可能会从暖干向暖湿转型,自此学者们对中国西北气候“变暖变湿”现象的关注也逐渐增多,对于近20 a来气候转型的时间、范围和程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基于此,选用1960—2019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对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1) 1960—2019年中国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增暖趋势显著,增湿趋势较弱。(2) 自1997年后气温和降水量迅速增加,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东部地区降水量的增加速率超过同时期的西部地区。且研究初步认为,1997年以来中国西北气候的确出现了向暖湿转型的趋势且转型时间较前人预期的更早。(3) 气候转型的范围相较前人研究也有所变化,甘肃陇东地区由未转型区转变为显著转型区,青海东、西部地区由原来轻度转型区转变为显著转型区,而祁连山中西段地区由之前的显著转型区转变为轻度转型区。  相似文献   
968.
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以成都农家乐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定量研究较少。文章在对乡村旅游研究述评的基础上,采用田野调查和统计分析法,以西南农家旅游的典型——成都市为例,分析了影响城市郊区乡村旅游的人文因素、资源因素、管理因素。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休闲传统、客源市场和交通便捷性、节庆活动和知名度、空间竞争、旅游资源条件、政府的支持力度、经营者投资和管理水平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69.
根据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江门地区1962—2010年的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直线趋势差值法,对不同"乡村站"江门地区城市热岛强度的计算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川海岛站作为"乡村站"计算的城市热岛强度指标更能够反映江门地区城市的热岛效应差异;由此计算得到的江门地区城市的平均热岛效应在冬季和秋季表现强些,春季最弱;热岛效应使得最低气温平均增温约每10年0.2℃。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热岛效应表现更为明显,平均增温幅度约为每10年0.3℃。  相似文献   
970.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中部地区湖北的“毛嘴模式”为例,围绕武汉汉正街与仙桃毛嘴镇的城乡联系问题,研究人口回流及返乡创业所带动的地方发展,解析其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①劳动力回流受家庭需求、家乡发展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资本回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雇佣“本地化”劳动力,也涉及城市更新及其“外部性”效应的间接影响;②技能型劳动力回流以及企业家在城-乡间的高频流动,有利于发挥流动人口的“桥梁”作用;③回流人口主要从事与之前就业相关的行业,倾向于在镇区或市区购买商品房,促进了乡村经济转型,同时利于社会资本的培育,重塑了乡村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