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69篇 |
免费 | 64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1篇 |
大气科学 | 46篇 |
地球物理 | 18篇 |
地质学 | 185篇 |
海洋学 | 37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77篇 |
自然地理 | 9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22篇 |
2022年 | 127篇 |
2021年 | 127篇 |
2020年 | 124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91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62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62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194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31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互馈关系,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区域实施路径。最后,就未来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与讨论。结论如下:① 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为应对乡村内部要素的流失与衰退,通过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等手段激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来重新组合、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发展要素,从而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地域功能、重塑乡村形态,实现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全面复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② 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要激活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关键发展要素,统筹物质空间振兴与精神内核提升;③ 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与区域自然本底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按照分区统筹、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模式与路径;④ 未来有必要重塑土地整治的价值取向,在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下统筹土地整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大力发展土地整治与多功能农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92.
乡村复兴的根本在于乡村社会、政治、文化的复兴。而当今社会变化发展的大环境中,中国乡村文化衰落问题日益凸显。通过回顾祭祖文化与地方情感的相关文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陕西韩城党家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对乡村、祭祖文化和地方情感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祭祖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体现,且祭祖公共空间随着经济市场化发展在逐渐消失;祭祖行为主体由集体到个人;仪式由繁到简,其本质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败及地方情感依恋的减弱。最后对祭祖情感变迁3个层面的原因分析梳理,提出了祭祖文化地方情感回归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3.
994.
我国目前执行的是1983年制定的建制镇设置标准,该标准主要是以人口作为指标,它已不适合目前建制镇设置的要求。笔者选择了对设镇影响较大的8个因素、17个因子作为设置的标准,并通过综合评判模型对各乡镇进行排序,位次在前的应优先设置。以聊城市为例对该设镇方法进行检验和应用,结果说明本方法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产业竞争力问题.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技术的运用,构建出包含旅游资源要素状况、旅游市场状况、相关产业状况、旅游企业状况、外部环境条件、政策保障与支持条件等6个基本因素和42个具体影响因子的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通过对四川省、浙江省与福建省的实证分析与研究,认为乡村旅游产业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层次性的复合系统,乡村旅游资源以外的多种因素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996.
时间问题是地理学中一个基本的研究问题。随着空间技术和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使得空间信息具备了较强的时态特性,传统静态地图中的可视化表达方式已无法满足时态信息的动态表示需求,如何在空间格局上和基于时间维的动态演化过程中,提供时态信息模拟结果的可视化分析和表达,是不可忽缺的一个环节。针对当前时空数据模型较多,而可视化研究相对较少的现状,在充分研究时态信息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可视化动态过程所涉及的相关模型,包括概念模型、时空耦合模型以及预测模型等。 相似文献
997.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34
乡村地域系统是由人文、经济、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区际联系的乡村空间体系,是一个由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等组成的地域多体系统。以乡村地域系统为对象,服务支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地理学创新研究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亟需以问题为导向、战略为指向,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人地系统科学为指导,致力于地表人地系统交互作用下乡村地域系统结构、转型过程、演变机理、分异格局、地域功能,以及乡村振兴途径与模式综合研究,科学把握乡村地域系统类型及其分异规律。本文以全国39164个乡镇为基本单元,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诊断识别了制约中国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子,划分了中国乡村地域系统类型,揭示了乡村地域系统分异格局,探明了不同类型区乡村振兴科学途径。结果表明:① 地理环境、村镇化水平、资源禀赋、人口流动程度和老龄化水平等是乡村地域系统分异的主导因子,反映了乡村发展自然本底特征以及外援动力、内生动力的大小。② 通过主导要素聚类和空间叠加分析,将中国乡村地域系统划分为12个一级区、43个二级区。一级区采用“地理区位+主导要素驱动力/约束力”的方法命名,二级区采用“地域范围+主导要素驱动力/约束力+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命名。③ 不同类型区乡村振兴地域模式和路径不同,乡村振兴战略与规划的落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相似文献
998.
999.
西北干旱区乡村性评价及驱动机制研究——以甘肃武威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武威市1949~2013年65 a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构建乡村性指标体系,通过测算各县区乡村性指数和分异指数来分析乡村性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异,并从社会经济和技术经济两个维度探讨了乡村性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1949~2013年间武威市各县区乡村性指数总体呈减弱趋势,但减弱幅度和速度存在差异。② 各县区乡村性分异指数呈波动增长趋势,2000年以后乡村性分异指数急剧增长,表明各县区乡村性差异越来越大。③ 社会经济和技术经济是影响乡村性变动的两大动因,各因素的发展致使城乡差距缩小、乡村性水平减弱、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00.
近年来,各地充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两山”理论转化,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培育了-批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做法。河南省根据各地实践情况,筛选了第一批省内典型案例,本期介绍信阳市油茶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和实践,供大家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