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22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13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3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一、前言 <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大基础测绘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目前北京、上海、武汉、昆明、成都等城市先后建设了能够提供全天候、实时、高精度定位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实现了城市建设动态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482.
已有活动构造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北缘具有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构造特征,表现为多排平行山体的背斜和逆断裂.为了研究乌鲁木齐坳陷区的地壳细结构、主要断裂展布和深、浅构造关系,2004年底,在乌鲁木齐西部的天山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完成了一条近SN向的长度为78 km的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结果表明,该区地壳以双程走时9~10.5 s左右的强反射带为界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厚约26~28 km,下地壳厚约23~25 km.双程走时5 s以上,反射层位丰富,构造形态清晰,且在剖面横向上具有明显不同的构造特征;在西山以南的区域,为一系列近东西向展布、南北向排列的逆冲背斜构造和一组自南向北逆冲的断裂,它们在深部均受到滑脱带的控制;在西山和王家沟一带,为一套向北陡倾的反射层系和一组沿层间滑动的断裂;剖面北部显示出了典型的沉积盆地图像,沉积盆地最深处约为10~12 km.双程走时6~9 s之间,为一些延续长度较短、反射能量较弱、且无规律可寻的凌乱反射,表明这部分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反射透明”性.Moho过渡带出现的时间位于双程走时14~17 s,对应壳幔过渡带厚度约为9~10 km.本区Moho面自北向南逐渐加深,剖面北部其深度约为50~52 km,在靠近北天山附近,其深度约为54~55 km.在剖面中部的西山附近,上、下地壳分界面反射和Moho过渡带反射变得模糊,且浅部地层还出现隆起和褶皱,推测与准噶尔盆地和天山的挤压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483.
在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冰川雪岭与戈壁瀚海共生。既有一泻千里的河流、犹如万顷碧波的草原,又有光怪陆离的戈壁幻景、神秘莫测的大漠奇观。重峦叠嶂、气势雄伟的天山山脉从东到西横亘在中部,把新疆分成南疆、北疆两大部分。在天山的诸多主峰之中,博格达山虽非海拔最高,其名气却远在诸峰之上。无论身处乌鲁木齐的哪个角落,抬起头望向南方,总能看到博格达山的身影。博格达一词出自蒙语,即“神灵”的意思。因此在西部各民族的心目中,博格达便是最具有神性的山峰,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灵之宅、紫气之源而加以膜拜。山下如神话般的山间村落的禾木村,以原木搭制的屋舍为特色,日出时分晨雾缭绕、炊烟袅袅,宛如置身油画,又如徜徉诗境。  相似文献   
484.
利用常规观测、区域自动站、FY-2G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及NCEP 1°×1°再分析等多源资料,分析乌鲁木齐2015年6月9日和27日(分别简称"6·09"和"6·27"过程)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成因。结果表明:(1)"6·09"过程是在高压脊前西北气流下,由700、850 hPa双低空急流耦合触发,配合强低层风切变,低层水汽快速聚集造成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TBB最低为-52℃,雷达回波为典型的"列车效应",强回波达55 dBZ。"6·27"过程是在中亚低涡背景下,西南、偏西、偏东三条水汽路径使得整层增湿,配合持续时间较长的弱低层风切变,是系统性降水中的强对流天气,TBB最低为-44℃,雷达回波为混合性降水回波中分散的对流单体,强回波达50d BZ;此外",6·09"过程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好。(2)风廓线雷达显示两次过程低层均存在垂直风切变,折射率结构常数均在强降水时迅速增大并维持高值,随着降水减弱迅速减小;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中β尺度对流云团TBB梯度最大处。(3)雷达回波均属于低质心对流风暴,且地面均配合有中γ尺度气旋性风场辐合或切变。  相似文献   
485.
利用乌鲁木齐2018年1-12月雨滴谱仪观测数据,分析了两种类型降水(雨、雨加雪)滴谱的微物理参量,以探究乌鲁木齐不同类型降水的雨滴谱特征,此外,对Nt-R、Z-R等关系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降水的雨滴谱均为单峰分布,粒子浓度峰值均在低谱段,雨夹雪的滴谱宽度约为0.31~7.50 mm,雨的谱宽为0.31~5.50 mm。(2)雨的平均粒子尺度参数(如质量加权平均直径Dm)和降水强度R均略大于雨夹雪,而雨夹雪的平均总粒子数浓度Nt比雨的大23.7%。(3)文中拟合得到的雨、雨加雪Z-R关系分别为Z=181.7R1.45、Z=205.4R1.27,与传统天气雷达降水估测关系Z=300R1.4对比分析后,发现利用Z=300R1.4进行降水估测时存在低估现象,而对降雨的估测误差更大。  相似文献   
486.
数值预报系统检验结果对预报产品的释用和系统的改进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MET(Model Evaluation Tools)检验工具对乌鲁木齐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V2.0 (Rapid-refresh Multi-scal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Central Asia V2.0,简称RMAPS-CA V2.0)在2021年各季节中的预报性能进行客观检验评估,主要检验了2m温度、10m风速、高空位势高度等要素,并与RMAPS-CA V1.0同期预报性能进行对比分析。(1)2m温度预报偏差在冬季和春季整体为负偏差,在夏季和秋季整体为正偏差;各个季节的平均预报偏差均在2℃以内,预报性能秋季最优,冬季最差。各个季节10m风速预报整体为正偏差且差异不大,平均误差在0.5-1.0 m/s之间,预报性能秋季最优,春季最差。(2)高空位势高度预报偏差在冬季整体为负偏差,在其余季节整体为正偏差,预报性能冬季最优,春季最差。高空风场预报偏差在冬季和春季400hPa以下为正偏差,400hPa以上为负偏差;夏季和秋季整体为负偏差,预报性能春季最优、夏季最差。高空温度场预报偏差在冬季整体为负偏差,其余季节整体为正偏差,预报性能春季最优、夏季最差。(3)降水晴雨预报效果较好,但除夏季外以空报为主;随降水阈值增大、TS评分减小,多以漏报为主,降水评分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从降水个例检验看,24h累计降水为大量和中量的国家站点预报性能有所提升,逐6h累计降水TS评分略有提升。(4)RMAPS-CA V2.0系统各要素预报偏差的变化特征与RMAPS-CA V1.0相似,预报能力整体上要优于RMAPS-CA V1.0。  相似文献   
487.
利用乌鲁木齐5个国家级气象站1978—2019年5—9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逐候降水集中度(P_(CD))和集中期(P_(CP))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2 a乌鲁木齐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均呈微弱下降趋势,表明汛期降水分配趋于均匀,降水集中期呈逐渐提前趋势。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降水集中程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大,降水集中期出现时间由北向南逐渐推迟。汛期降水集中度在整个研究期内存在6、15 a左右周期变化,降水集中期存在12 a左右周期变化。对多降水年和少降水年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合成分析,发现少降水年降水集中程度高于多降水年,而降水集中期明显晚于多降水年。  相似文献   
488.
本文利用乌鲁木齐PARSIVAL激光雨滴谱仪2012-2013年观测资料,对春、夏、秋季不同雨强降雨的雨滴谱微物理特征参量及其随时间演变特征、Gamma函数拟合、 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降雨以小粒子为主,大雨强降雨的6种特征直径最大,中雨强降雨次之,小雨强降雨最小。雨滴数密度主要来自于小雨滴(直径<1 mm),大雨滴(直径>3mm)是雨强的主要贡献者,中雨滴(直径1-3 mm)是含水量和雷达反射率因子的主要贡献者,雷达反射率因子受雨滴尺寸影响很大。(2)小雨强降雨各微物理参量比较稳定,变化幅度不大,大雨强降雨则变化剧烈,出现多峰型,中雨强降雨介于二者之间。大雨强降雨的谱宽和峰值浓度最大,小雨强降雨最小,中雨强降雨介于二者之间,小雨强降雨的拟合谱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秋季峰值浓度最大,这与秋季多大风天气有关。(3)Gamma拟合参数 关系与粒子尺寸有关,可以用二项式进行描述。拟合出的 关系系数均小于目前常用的 关系,因此,利用 关系在乌鲁木齐进行降雨定量估测研究时会造成对降雨强度的高估,回波强度越大,高估越明显。夏季大雨强降雨无法拟合出相关系数比较高的 关系,这与乌鲁木齐大雨强降雨具有强度大、时间短、随时间变化迅速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489.
利用常规观测、自动站逐小时观测及微波辐射计等资料,对比分析2018年3月17—18日和4月11—12日(简称“0318”过程和“0411”过程)乌鲁木齐两次强雨雪天气成因。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两脊一槽的环流背景下,中亚低槽东移影响北疆,乌鲁木齐附近中高层槽前西南气流、低层西北气流及风切变是强降水维持的环流配置,且 “0411”过程中亚低槽及高低空风场强度均较“0318”过程明显偏强,其强弱可作为降水量级的重要参考。乌鲁木齐微波辐射资料分析表明,两个过程均在1.2—1.5 km温度变化趋势一致,均为雨转雨夹雪温度比雨夹雪转雪略高,但0—1.2 km,“0318”过程雨转雨夹雪温度比雨夹雪转雪低,“0411” 过程则相反;地面气温-0.4~0.5℃、1.5 km温度-2.5~-3.0 ℃,可作为雨雪相态转换的参考指标。3 km以下水汽密度和液态水含量值纯雪最大,雨夹雪转雪次之,雨转雨夹雪最小;4 km以下湿度均>80%,且“0411” 过程的高湿区和伸展高度均较“0318”过程明显偏大偏高;两次过程强降雪时水汽密度最大达10.6~12 g·m-3、液态水含量最大达0.4~0.8 g·m-3。  相似文献   
490.
乌鲁木齐暴雪在天山北坡暴雪天气中强度更强、频次更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选取近些年来乌鲁木齐最强的3场暴雪天气过程,就大尺度环流形势、高低空天气系统配置和中尺度天气系统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乌鲁木齐暴雪出现在经向环流转纬向或环流经向度减弱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主导系统欧洲高压脊东南衰退过程中乌拉尔山低槽东南下,均存在南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