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1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165篇
海洋学   133篇
综合类   203篇
自然地理   4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邵武市将石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景观资源丰富,景点秀雅、幽深、曲折、奇特、壮观等,独具特色。它的开发利用,将促进资源利用和资源保护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2.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大气气溶胶中的PAHs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分布广泛、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机化合物,通过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自然地理和大气气溶胶中苯并(a)芘分析认为,春季样品中大气气溶胶中PAHs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排放,夏季来源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化石燃烧排放。  相似文献   
43.
该文在全省地质遗迹进行系统调查基础上,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地质遗迹99个,归为17个类型,并对其进行评价,确定地质遗迹的保护级别,提出相应的有效保护措施及合理的开发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44.
以生态学的观点,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问题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5.
天目山是浙江省珍稀濒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共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5科、34属、37种,其中属二级保护13种,三级保护24种.论述了天目山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特点、类型及地理分布,列举了它们的一些利用价值,最后提出了保护天目山珍稀濒危植物的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46.
昌黎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与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7.
泥河湾保护区地貌特征与地质灾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泥河湾保护区实地调查,黄土台地、黄土沟梁和河谷地貌是发育在“泥河湾层”及其覆地层上的主要地貌类型,其形态特征和形态测量反映了该区流水地貌的现代演化特征。伴随流水地质作用与地貌演化发生的水土流失、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危及保护区的地层剖面。笔者认为该区域地质灾害是多种致灾因素造成的,其中的主导因素是气候、植被和人为因素,通过控制植被因素可以改变目前的地质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48.
佛坪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海拔梯度的关系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佛坪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多种性及群落各生长型多样性特征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与Simpson指数及物种丰富度与海拔梯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则体现了“中国高度膨胀”的规律,即中等海拔高度上多样性高而低海拔和高海拔多样性较低;3)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在1600-1700m之间有个很不明显的峰值,而其它4个指标沿海拔呈单调的下降趋势;4)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中等海拔高度较低。  相似文献   
49.
国家级地面自动站A文件质量控制方法及软件开发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地面自动站A文件是以站月为单位的气象观测综合资料,具有要素多、信息量大的特点。为了实现有效的质量控制,研究了更为全面的国家级的质量控制方法并遵循软件工程理论,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完成了应用软件的开发,这对保证我国地面自动站观测数据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
中国气象局为使气象培训工作适应新型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建立由国家级、区域级和省级培训中心组成的全新气象在职教育培训体系。鉴于国家、省两级培训机构已经建立,加快区域级气象培训中心建设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