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244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672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01.
位于新疆西天山的伊犁地块南缘发育大量古生代侵入岩,本文从前人划分的华力西期侵入岩中识别出泥盆纪和志留纪的中酸性侵入岩,对其中三个侵入体的锆石进行SHRIMP U-Pb定年研究,分别获得436±8Ma、370±7Ma、366±8Ma的~(206)Pb/~(238)U表面年龄;同时对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志留纪、泥盆纪侵入岩均具有较典型的活动陆缘侵入岩的特征,结合该活动陆缘区域岩浆活动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志留纪至早石炭世期间,南天山碰撞造山带前身洋盆的洋岩石圈板块一直在向伊犁地块之下俯冲。  相似文献   
802.
安徽铜陵地区是我国最著名的铜多金属矿产地,岩浆岩出露广泛,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密切.作者广泛收集了前人对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仔细的岩相学观察和深入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系统总结了该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研究认为:①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35 ~ 147Ma),岩浆活动持续时间大约为10~15Ma;岩体沿近东西向深断裂呈带状分布,浅成侵入产出,受多期不同方向和性质的断裂控制.②依据Q-A-P图解确定区内侵入岩主要为辉石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3类中酸性闪长质岩石,均属亚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③3类侵入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Pb-Sr-Nd-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原始岩浆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受到壳源物质的混染.④3类侵入岩可能是地壳深部带状岩浆房不同岩浆层中的岩浆与构造运动诱发的深断裂相沟通并随机地上升、脉动式侵位形成的;深部岩浆房中的带状岩浆层可能是由于温度梯度引起扩散对流作用进而发生一定程度的熔离分异作用所致;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镁铁矿物及磷灰石和锆石等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⑤铜陵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大陆板块内部,岩浆作用与晚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但同时受区域前中生代基底构造的制约;侵入岩原始岩浆起源于挤压向拉张转换的动力学背景下的岩石圈地幔加厚之后的减压熔融并底侵下地壳岩石.  相似文献   
803.
高顺宝  郑有业  王进寿  张众  杨成 《岩石学报》2011,27(7):1973-1982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班戈地区侵入岩可以分为4期:早白垩世早期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138Ma±),早白垩世中期花岗闪长岩(132~128Ma),早白垩世中晚期二云二长花岗岩(130~114Ma),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80Ma±),从北到南各期次侵入岩具有成岩年龄逐渐变新,形成环境由岛弧环境→同碰撞造山环境→后碰撞环境演变。这一成果为确定班公湖-怒江洋盆的俯冲极性及演化时限提供了新的资料。班戈地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中侏罗世之前已开始向南俯冲消减,这种俯冲消减活动一直持续至早白垩世中期最终闭合(130~125Ma),拉萨地体与羌塘地体开始发生碰撞作用,这种碰撞作用大约持续了20~30Myr,在晚白垩世早期进入后碰撞阶段(100~80Ma)。  相似文献   
804.
在现代全球海洋数值模式的开发研究中,需要在空间尺度为海盆尺度上,时间尺度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涡流翻转数百次的时间内保持水团属性不变,而湍流混合又是维持层结和海洋环流循环所需要的.在海洋数值模型的开发中,需要将方程组在全球网格上进行离散处理,这势必会产生截断误差,从而产生虚假越中性层混合.因此将目前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对虚假混合的来源、诊断方法、控制方法整理做出简要综述,以供读者参考学习.  相似文献   
805.
近海层大气湍流通量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4年9月18~30日南沙群岛海域渚碧礁的近海面大气湍流观测实验资料,分别计算了该海域光滑海面和粗糙海面上的空气动力粗糙度(z0 )、中性曳力系数( C D N)。利用 Butsaert 的假定,推导了求取标量粗糙度(z T、z Q)、整体输送系数(感热交换系数 C H N、水汽交换系数 C E N )的一组公式。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和分析了该海域光滑海面和粗糙海面上空气动力粗糙度(z0 )、标量粗糙度(z T、z Q )、中性曳力系数( C D N)、整体输送系数(感热交换系数 C H N、水汽交换系数 C E N)及其关于水平风速分量的分布,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806.
博格达陆内碰撞造山带挤压—拉张构造转折期的侵入活动   总被引:35,自引:17,他引:35  
博格达造山带位于准噶尔与吐鲁番-哈密前寒武纪地块之间,是一个早-中石炭世的陆内裂谷带,该裂谷带于中-晚石炭世闭合.岩相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表明,该造山带侵入岩以辉绿岩岩床、岩株和岩墙为主,仅有少数中-酸性岩岩株.这些侵入岩的橄榄拉斑玄武质原始岩浆可能来自轻度亏损的地幔源区,并在地壳深部形成过分层岩浆房.辉绿岩和中-酸性岩分别是分层岩浆房的上部和下部层位岩浆先后上侵和演化产物.野外地质关系及上大河沿中-酸性侵入体的298.4±0.76 Ma Rb-Sr等时线年龄,不但表明博格达地区晚于海西期的侵入活动并不重要,还表明该造山带侵入岩的定位紧随博格达裂谷的陆内碰撞,并代表了地球动力学环境由挤压变为拉张这个重大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807.
铜陵地区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其次为辉长闪长岩。本文报道该系列侵入岩最新锆石U-Pb定年结果及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结果表明,南洪冲和沙滩脚花岗闪长岩、新桥头花岗闪长斑岩、缪家石英二长闪长玢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8.8±1.3)Ma、(144.1±1.2)Ma、(147.2±1.5)Ma和(142.8±1.6)Ma,沙滩脚岩体和缪家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4.1±1.5)Ma、(143.2±1.3)Ma,与SHRIMP定年结果一致。一般来说,区内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其年龄大于同类无斑状结构的岩石,但狮子山矿田的南洪冲花岗闪长岩年龄比区域上其他的同类岩石偏小,可能反映了区域上此类岩浆具有多次活动的特点。铜陵地区岩浆侵位的大致顺序为花岗闪长斑岩/第一次花岗闪长岩→辉长闪长岩/第一次辉石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玢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第二次花岗闪长岩→第二次辉石二长闪长岩。本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侵入活动是中国东部晚侏罗-早白垩世期间岩浆事件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东部区域构造由晚侏罗世的挤压转变为早白垩世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808.
大火成岩省(largeigneousprovinces或LIPs)是指巨量的富铁镁岩石的连续侵位。包括大陆溢流玄武岩和相关的侵入岩、火山被动边缘、大洋高原、洋脊、海山群及洋盆溢流玄武岩。这些“火成岩省”不是产出在正常的大洋中脊扩张中心(M.F.Coffin和O.Eldholm,1994),也有人把它们称为超级地幔柱(Larson,1991)。主要的3种类型为:大洋高原,以昂通爪哇(OntongJava)和克尔格伦(Kerguelen)为最大;火山被动边缘,以北大西洋为代表;大陆溢流玄武岩,以印度…  相似文献   
809.
810.
河北省围场-隆化一带中生代侵入岩分布广泛,其形成与板内造山作用关系密切。在区域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把该区侵入岩划分为9个岩石谱系超单元。依据不同时代侵入岩的演化规律、就位机制、区域构造格局与演化序列以及地质建造与改造等,可将本区中生代燕山板内造山过程划分为两个侵入岩-造山旋回。第Ⅰ期侵入岩-造山旋回(晚三叠世早期-中侏罗世晚期)由A型侵入岩-伸展构造组合、Ⅰ型侵入岩-收缩构造组合和S型侵入岩-收缩构造组合组成,其相应的造山构造阶段早期呈拉张环境,中期和晚期为挤压;第Ⅱ期侵入岩-造山旋回(晚侏罗世早期-早白垩世晚期)由A型侵入岩-伸展构造组合组成,为断块式造山,形成了盆-山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