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728篇 |
免费 | 2002篇 |
国内免费 | 285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40篇 |
大气科学 | 2367篇 |
地球物理 | 2437篇 |
地质学 | 6038篇 |
海洋学 | 2074篇 |
天文学 | 185篇 |
综合类 | 2353篇 |
自然地理 | 50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8篇 |
2023年 | 283篇 |
2022年 | 380篇 |
2021年 | 387篇 |
2020年 | 345篇 |
2019年 | 506篇 |
2018年 | 281篇 |
2017年 | 240篇 |
2016年 | 311篇 |
2015年 | 397篇 |
2014年 | 1623篇 |
2013年 | 1011篇 |
2012年 | 1250篇 |
2011年 | 1300篇 |
2010年 | 1185篇 |
2009年 | 1326篇 |
2008年 | 1122篇 |
2007年 | 976篇 |
2006年 | 859篇 |
2005年 | 1167篇 |
2004年 | 926篇 |
2003年 | 1059篇 |
2002年 | 860篇 |
2001年 | 753篇 |
2000年 | 557篇 |
1999年 | 538篇 |
1998年 | 417篇 |
1997年 | 385篇 |
1996年 | 332篇 |
1995年 | 268篇 |
1994年 | 281篇 |
1993年 | 185篇 |
1992年 | 211篇 |
1991年 | 206篇 |
1990年 | 175篇 |
1989年 | 172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3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8篇 |
1965年 | 4篇 |
1959年 | 8篇 |
1943年 | 6篇 |
1941年 | 5篇 |
1930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中国东部中一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岩浆作用演化和发展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本文论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由科迪勒拉型转变为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过程中的构造-岩浆作用及其演化。在印支旋回(250~185Ma),初始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俯冲,并伴随大范围改造型花岗岩类的发育。在燕山早期(185~140Ma),继续俯冲,改造型花岗岩进一步发育,并开始有同熔型花岗岩类的形成。在约140Ma两类花岗岩的形成达到高潮。在140~100Ma广泛发育安山-流纹岩系。燕山晚期(100~70Ma)由于弧后扩张,配合红色盆地的广泛形成,发育碱性火山岩和碱性花岗岩带.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花岗岩和中-酸性火山岩活动消失,代之以玄武岩活动;边缘海和岛弧逐渐形成,钙碱性火山岩系转入岛弧地带。 相似文献
82.
83.
84.
阿巴拉契亚-阿钦塔造山带是北美乃至世界著名的大陆边缘挤压碰撞推覆造山带,是地质学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也是许多经典地学理论和概念的发源地.其中,对地质学影响最大的当属地槽学说.继20世纪60年代由深海钻探带来地学革命之后,由COCORP实施的地震反射剖面和深钻揭示了该造山带的巨大推覆构造.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巨大推覆体之下... 相似文献
85.
86.
利用等熵位涡理论对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事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事件第一阶段的强冷空气主要来自新地岛以东洋面的平流层下部和对流层上部,从第二到第四阶段除了新地岛以东洋面外,还有来自北欧和拉普帖夫海、地中海的高位涡强冷空气补充。伴随着高层高位涡向南传播,高位涡气块在垂直方向强烈向下伸展、对流层顶动力异常,引起高位涡区气块旋转加强、正涡度增加及其前方低层正涡度的产生,而其后方,因绕高位涡中心气流沿等熵面下沉,地面高压迅速发展,低位涡气块则相反。过程期间,由于巴尔喀什湖高位涡中心和地中海高位涡主体(低涡)的存在和维持,孟加拉湾上空正相对涡度输送频繁,使得南支槽不断生消;而乌拉尔山低位涡带(高脊)和贝加尔湖高位涡中心(低涡)由于低、高位涡空气的不断注入,发生一次次的替换和发展,在引导冷空气持续南下与孟加拉湾北上的暖湿气流长时间在我国华南上空汇合的同时,还导致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反复增强并分裂小高压数次南下,地面强冷空气不断补充,最终造成华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长时间持续。 相似文献
87.
88.
89.
<正>专家简介:李廷栋,河北栾城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历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岩石圈计划喜马拉雅协调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科技司司长,地质矿产部副总工程师。曾任长春科技大学名誉校长。主要著作:1.大兴安岭东北部区域地质的初步研究2.大兴安岭北部地质3.中国地质概述4.亚 相似文献
90.
展昀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4):106-108,112
基于多尺度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两种影像去雾方法。多时相参考影像去雾方法利用同一地区没有雾的影像作为参考,运用多尺度空间分析技术获取地面低频信息将雾去除。自动影像去雾方法是基于拓扑分析的多尺度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影像的纹理和特征信息,将同一场景中的雾和地面信息分离,从而获得去雾后影像。通过青岛地区大量遥感影像数据测试,证明该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