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54篇 |
免费 | 1802篇 |
国内免费 | 10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9篇 |
大气科学 | 629篇 |
地球物理 | 759篇 |
地质学 | 4207篇 |
海洋学 | 577篇 |
天文学 | 14篇 |
综合类 | 407篇 |
自然地理 | 4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44篇 |
2023年 | 237篇 |
2022年 | 255篇 |
2021年 | 249篇 |
2020年 | 236篇 |
2019年 | 234篇 |
2018年 | 184篇 |
2017年 | 202篇 |
2016年 | 236篇 |
2015年 | 222篇 |
2014年 | 380篇 |
2013年 | 264篇 |
2012年 | 341篇 |
2011年 | 315篇 |
2010年 | 297篇 |
2009年 | 319篇 |
2008年 | 286篇 |
2007年 | 281篇 |
2006年 | 250篇 |
2005年 | 241篇 |
2004年 | 228篇 |
2003年 | 165篇 |
2002年 | 192篇 |
2001年 | 212篇 |
2000年 | 129篇 |
1999年 | 185篇 |
1998年 | 153篇 |
1997年 | 142篇 |
1996年 | 101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109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77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65篇 |
1989年 | 60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8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48年 | 3篇 |
193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中中新世气候转型(14.2~13.9 Ma)是全球联动的一个快速气候变化事件,冰盖、洋流和碳循环均发生显著变化,厘清其驱动机制对理解新生代全球变冷有重要意义.对此已有研究提出2种假说:一种重视洋流重组,另一种则突出碳循环的重要性,但二者都无法完美解释中中新世气候转型的种种现象.实际上,冰盖—洋流—碳循环三者形成耦合的系统,共同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综合已有的地质记录,两类机制均导致深部大洋碳储库增大,大气pCO2降低,并进一步促进气候变冷和冰盖增长,表明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引起气候突变.相较于碳循环过程和冰盖变化,学术界对中中新世气候转型期间洋流变化的了解较少,特别是南大洋和太平洋深部水团.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深部太平洋的洋流变化,以便更全面地完善对中中新世气候转型的理解.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NECP(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9月22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强冰雹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前倾槽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中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上形成了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假相当位温θse高能区、0~6 km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冰雹的形成。反射率因子有\"钩状回波\"、前侧入流缺口、后侧入流缺口;前侧入流缺口表明有上升气流,强盛的上升气流有利于空中大冰雹的增长,后侧入流缺口表明有下沉气流,有可能引起破坏性大风。基本径向速度剖面有明显的中气旋特征,强烈的辐合有利于对流风暴上升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对流风暴后侧有辐散下沉气流降落到地面,辐散风出流促使对流风暴前沿的暖湿气流强迫抬升,从而使上升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反射率因子剖面有弱回波区、回波悬垂且55 dBZ以上的强回波核心位置超过-20℃层等温线高度以上;弱回波区左侧的回波强度高达55~60 dBZ且已经接地,表明有大冰雹降落到地面。 相似文献
995.
996.
文中分析了望儿山金矿区中深孔绳索取心钻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7.
998.
中朝板块内四个地区的太古界全岩和分离矿物样品给出的八个质量较高的等时线表明,中朝板块的克拉通化发生在太古代末或元古代始。我们的新结果单独地证实太古代超级事件之存在,事件之中有大量陆壳固结,事件之后,卷入较厚岩石圈的板块构造作用显示出其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99.
Detailed geological studies and systematic examinations in terms of petrology,petrochemistry, mineralogy and minor clement distribution with respect to a number of typical profiles together with some available experimental data, have improv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l regularity regarding meso- and epi-hydrothermalal terations of Si^-, Al^-, K^-, Na^- rich wallrocks as is referred to as the “geochemical model of alteration evolution” in this paper. General trend and broad similarities are recognizable in the process of hydrothermal alterations. It is clear that the continued variation in ionic eoncentration of hydrothermal solutions act as the fundamental control determ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alteration. As a resuit, differenti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hydrothermal solutions have taken place in response to this variation from the inner parts outwards as well as from the lower parts upwards. Temporally, mineralization is to a first approximation contemporancous with, or somewhat later than, alteration. Spatially, it is reflected by the zonal arrangement of alterations in the following sequence: silicification,petnssie alterations(♀),illitization(or sericitization),montmorilloitization,kaolinization,chloritization-albitization(or propylitization),and etc.Preliminary attempts have been made to apply this“model”to iron and ecpper depositions.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