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68篇 |
免费 | 911篇 |
国内免费 | 8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7篇 |
大气科学 | 982篇 |
地球物理 | 344篇 |
地质学 | 907篇 |
海洋学 | 1539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78篇 |
自然地理 | 1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130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132篇 |
2018年 | 92篇 |
2017年 | 99篇 |
2016年 | 105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239篇 |
2013年 | 160篇 |
2012年 | 182篇 |
2011年 | 174篇 |
2010年 | 157篇 |
2009年 | 177篇 |
2008年 | 163篇 |
2007年 | 180篇 |
2006年 | 153篇 |
2005年 | 161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92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90篇 |
1996年 | 81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85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75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1949年 | 2篇 |
1947年 | 4篇 |
1943年 | 3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3篇 |
193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太平洋中部微生物与多金属结核的生成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作者采用洋底水-岩-微生物相互作用系统的观点首次对太平洋中部洋底多金属结核开展了微生物成矿作用的研究。通过洋底各介质中微生物活动与多金属结核生成机制、成矿物质转化的微生物作用及化学作用对比模拟实验研究、观察和测定系统中成矿物质浓度及环境参数的变化,揭示了成矿组分由微生物活动引起的反应速度和演变方向;从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观点,论证了多金属结核微生物成矿机制和成矿模式;提出了多金属结核微生物成矿阶段和成矿理论。 相似文献
92.
淮河流域5~6月降水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淮河流域降水异常进行分析对于预测黄海绿潮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淮河流域10个站,长江流域15个站,通过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51~2011年的逐月降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2000~2010年,淮河流域5~6月降水呈现增加趋势,与长江流域降水呈反位相变化。分别对淮河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ipoleModeIndex,DMI),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thePacificDecadalOscillation,PDO)指数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与6个月前的DMI指数达到最大正相关,与20个月前的北太平洋(20°N以北)SST呈现明显的负相关,与PDO指数达到最大负相关。这表明,PDO、DMI指数对淮河流域5~6月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3.
正确判断富钴结壳生长年代及过程有助于研究结壳形成地质历史和重建古海洋环境.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生物遗留印痕)对太平洋不同海山结壳样品进行生长时代和阶段研究,发现麦哲伦海山CM3D06结壳和中太平洋海山CB14结壳最初形成年代和富集特征差异显著: 前者为白垩纪(或更古老)、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中-晚始新世、中-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等5个阶段;后者为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中-晚始新世、中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等4个阶段.两座海山结壳层内部超微化石组合具有极强的区域性特征,反映了大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结壳层间的不整合和结构构造的变化指示在渐新世其生长存在间断期,与成矿作用的间断有关. 相似文献
94.
王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4,34(3):82-87
通过对琼东南盆地钻井及典型地震相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两种类型的储层:第一类为形成于浅水环境的储层,包括扇三角洲砂体、滨浅海相滩坝砂体和台地碳酸盐岩;第二类为形成于深水环境的储层,包括盆底扇和峡谷水道等低位砂体。其中,深水区广泛分布的海底扇、峡谷水道砂体和台地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深水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5.
利用Argo 浮标资料研究西北太平洋三维声速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北太平洋海区2002~2009年的Argo浮标剖面温度、盐度资料构建成0.5°×0.5°水平分辨率的三维声速网格化资料,并据此分析该海区声速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海区10m层等声速线分布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春、冬季的等声速线几乎与纬线平行,黑潮流经区域等声速线呈现一定的弯曲。100m层等声速线分布的季节变化较小:北赤道流区,等声速线从外海向近岸延伸;吕宋岛东南部沿海,等声速线向南弯曲;吕宋岛、台湾岛东部等声速线呈现偏北方向的弯曲;琉球群岛附近,等声速线朝北偏东方向弯曲。此外,研究海区存在深海声道,声道轴最深的区域主要在吕宋海峡和日本东南部海区,其中吕宋海峡处的声道轴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可见,利用Argo浮标资料可以初步得到西北太平洋声速的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随着Argo剖面资料的增多,对该海区的声速场认识将会愈加清晰。 相似文献
96.
97.
西北太平洋海温变化对贵州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52-2001年贵州15个测站夏季降水和前期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及3因子最佳子集回归求最大复相关系数的方法,把前期不同时间步长、不同时段的海温场作为预报因子与夏季降水求相关。结果发现:用前期海温场作为预报因子对贵州夏季降水进行预报,其预报因子的最佳时间尺度为单月滑动,并且存在着较好的“隔多季度相关”现象。预报因子具有实际预报意义的最佳时段为上1年的8~11月。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最佳预报因子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温场具有重要天气气候意义的关键区域。2002、2003、2004年的回报试验结果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根据上述理论和预报思路得到的预测试验,具有一定效果,并且对指导贵州夏季降水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8.
采用一个开边界海盆尺度环流模式研究人为CO2在北太平洋的吸收和分布,并与闭边界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和赤道东太平洋是两个重要的人为CO2汇.使用较大的等密度面扩散系数使得西北太平洋人为CO2通量增大,而赤道海区通量减小(RUN2).与闭边界模式相比,开边界模式中该两个区域的人为CO2通量都增加了.1800~1997年间,北太平洋共吸收人为CO2 23.75GtC(1Gt=1×1015 g, RUN1).副极地海区是人为CO2的一个重要输出区,能输出人为CO2吸收量的38%~54%,而20°N~30°N海区是人为CO2的一个重要贮存区,占整个北太平洋的24%.开边界对于10°N以南太平洋吸收和贮存人为CO2有很大影响.与基于观测资料的估计相比,虽然模式低估了西北太平洋的人为CO2的穿透,高估了东北太平洋的人为CO2的穿透,但总的说来,模式比较好地估计了人为CO2在北太平洋的贮存. 相似文献
99.
根据对卫星观测的海平面高度资料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在北太平洋副热带两支向东的流(副热带逆流和夏威夷背风逆流)所在的区域内,海平面高度的70~210天周期振荡是主要的低频变化.发现在这两支向东的逆流区Rossby波的特性不同:副热带逆流区70~210天周期振荡对应的Rossby波西传过程中增幅,在台湾以东振幅达到最大;而在夏威夷背风逆流区,70~210天周期Rossby波在西传过程中不出现增幅现象.依据2.5层海洋模式得到的关于Rossby波振幅、频率与海洋层结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周期为70~210天的Rossby波为不稳定波,这是由于副热带逆流海域模态水存在使得密度的垂直梯度变小的缘故;而在夏威夷背风逆流区位于表层逆流下的北赤道流西深东浅,70~210天周期Rossby长波在逆流的东部有可能不稳定,但其在逆流的西部是稳定的,因此不出现在西传过程中增幅现象;发现在北太平洋副热带两个向东流的海域,年周期Rossby波是稳定的,因此,在该海域海平面周期为70~210天的振荡的振幅要比年周期振荡的振幅大. 相似文献
100.
利用1992~2001年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分析了太平洋东南海域(5°~55°S,70°~110°W)海面高度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区海面高度的季节变化总体上受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南半球夏季(1~3月)和秋季(4~6月)大致为正距平,而冬季(7~9月)和春季(10~12月)大致为负距平,1996~1998年除外;同时,受季节性风场、海区罗斯贝波等的影响,海面高度变化的区域特征性很强。海面高度的年际变化在低纬处和沿岸还受ElNino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