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77篇 |
免费 | 751篇 |
国内免费 | 70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3篇 |
大气科学 | 762篇 |
地球物理 | 293篇 |
地质学 | 738篇 |
海洋学 | 1221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143篇 |
自然地理 | 12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112篇 |
2021年 | 107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103篇 |
2018年 | 75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90篇 |
2014年 | 197篇 |
2013年 | 125篇 |
2012年 | 150篇 |
2011年 | 136篇 |
2010年 | 127篇 |
2009年 | 148篇 |
2008年 | 126篇 |
2007年 | 142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121篇 |
2004年 | 77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72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64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1947年 | 4篇 |
1943年 | 1篇 |
1942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2篇 |
193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西北太平洋沉积物和锰结核中微生物的丰度和锰细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海洋中生存着大量的细菌,它们活跃在海水和沉积物中,在它们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促进了海洋中许多化学变化程序.前人大量的工作充分证明了微生物是沉积变化与成岩作用的主要作用者[1].近二十年来,国外很多微生物学家对深海细菌在锰铁沉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颇感兴趣,在大西洋、波罗的海和太平洋进行了很多工作[2-4]. 相似文献
63.
用沿岸上升流指数分析中国东南沿岸风生上升流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68年1月到2007年12月中国东南沿海(17°N~30°N,109°E~123°E)上升流指数月平均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风生沿岸上升流主要在4-8月间发生于海南岛东部、雷州半岛东部、汕头以北至浙江沿岸.(2)风生沿岸上升流的强度具有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其中海南岛东部沿岸上升流最强,浙江沿岸其次;整个中国... 相似文献
64.
东太平洋锰结核中叠层石纹层韶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运用反光显微镜,扫描镜,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了东太平洋深海锰结核中上叠层石纹层的单律。研究表明,锰结核中叠层石纹层是超微生物韵律性生长的结果,而且在锰结核的磨光面上清清楚楚地显示纹导 层组和纹层带三个级别的生长韵律。 相似文献
65.
1主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发生了以宫城县近海为震中的M9.0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其后,特大海啸袭击了东北地方太平洋沿岸。根据震源区和机制解等的分析确定,这次地震是在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和陆地板块边界发生的板间地 相似文献
66.
深水峡谷体系控制因素分析——以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D/3D地震数据及钻井资料,详细解剖了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沉积背景对琼东南盆地大型轴向峡谷体系形成和演化的控制.晚中新世以来的大规模海平面下降导致了陆坡区的沉积物易发生失稳,从而为中央峡谷体系沉积充填提供了物源.峡谷内部的2套沉积物:浊流沉积体和块体搬运复合体,分别来自西北部物源和北部物源,不同部位沉积物供给能力的差异,导致峡谷内部表现出不同的充填结构和样式.11.6 Ma时期构造变革事件为峡谷的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盆地东部形成的轴向"限制型"小型盆地可视为中央峡谷体系的雏形.5.7 Ma时期红河断裂带右旋走滑的活动,将增强莺-琼盆地交界处沉积物的水动力条件,并向浊流发生演变,形成深水浊积水道.南部隆起的存在对峡谷内部充填沉积物起到了"遮挡"的作用.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因素所引起的强烈沉积物供给和盆地东部特殊的地貌特征,引起了中央峡谷体系的"回春",大量垮塌沉积体的发育将进一步加剧峡谷的"负地形"特征.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自西向东不同区段的主控因素存在差异:西北部物源的供给和红河断裂带在5.7 Ma时期的构造活动控制了头部区域浊积水道的形成和发育;西北部物源、北部陆坡的沉积物供给、构造地貌特征等,控制了峡谷自西向东的运动,并影响了峡谷内部的充填结构;盆地东部11.6 Ma时期的构造变革和长昌凹陷有限的沉积物供给能力是盆地东段中央峡谷体系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67.
利用1961_2005年广东省86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 ERSST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NCEP/NCAR 大气多要素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广东跨季节持续性干旱事件(下称广东干旱)与海温外强迫之间的关系及其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与广东干旱相关的海温异常有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型(即La Nia型)、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两种类型。约在1975年之前, 广东干旱基本上属于La Nia型; 在1975年之后, 除了La Nia型外,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干旱出现概率明显增加。可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广东干旱成因更复杂。近几年来广东干旱频繁发生, 与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出现概率增加有关。La Nia型、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与广东干旱之间都存在物理上的联系, 不同的海温异常型对广东干旱影响的物理过程有所不同, 即使同一种海温异常型对不同季节的影响过程也有所不同, 然而所有物理过程最终都是通过改变和削弱降水所需的动力条件或水汽条件, 从而造成局地干旱的发生。 相似文献
68.
黄海太平洋褶柔鱼资源现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洋褶柔鱼是我国近年在黄海开发的重要渔业资源。首先概括了本种柔鱼的基本属性,阐述了资源开发现状,块状分布,种群,渔获量和资源量,对块状分布的形成作了理论分析;最后探讨了黄海柔鱼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69.
对45个冬季格陵兰以东区域海冰密集度场与北太平洋500 hPa位势高度滤波方差场作奇异值(SVD)分析.结果表明:SVD得到的第1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冬季格陵兰以东区域海冰异常与北太平洋风暴轴异常变化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显示:海冰异常导致大气环流调整,气压梯度、急流、850 hPa天气尺度涡动热量经向通量和垂直通量、局地斜压性均发生改变,从而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强度及中心位置位移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70.
冬季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太平洋风暴轴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采用T21L5大气环流模式,详细探讨了冬季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西北太平洋暖海表温度异常能显著增强异常区北侧及下游地区的斜压性,天气尺度扰动方差、扰动动能以及涡动热量通量等也在此风暴轴入口区得到增强,由此揭示出外热源强迫对太平洋风暴轴的维持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