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68篇 |
免费 | 911篇 |
国内免费 | 8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7篇 |
大气科学 | 982篇 |
地球物理 | 344篇 |
地质学 | 907篇 |
海洋学 | 1539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78篇 |
自然地理 | 1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130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132篇 |
2018年 | 92篇 |
2017年 | 99篇 |
2016年 | 105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239篇 |
2013年 | 160篇 |
2012年 | 182篇 |
2011年 | 174篇 |
2010年 | 157篇 |
2009年 | 177篇 |
2008年 | 163篇 |
2007年 | 180篇 |
2006年 | 153篇 |
2005年 | 161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92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90篇 |
1996年 | 81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85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75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1949年 | 2篇 |
1947年 | 4篇 |
1943年 | 3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3篇 |
193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物质来源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东太平洋CC区(Clarion-Clipperton Zone)多金属结核丰度、品位、多波束地形测量、深拖光学覆盖率探测、地震勘探等一系列调查资料综合研究表明:①东区和西区结核在其化学成分和形态上有差异,但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能按区域断然分开;②因子分析得出东、西两区结核4种主因子是Mn组元素Mn、Cu、Ni、Zn,Fe组元素Fe、Co、Ti、Sr,岩源组元素Si、Al、K,生物元素Ca、P;③西区结核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覆海水中金属元素的化学沉淀,火山成矿作用使结核富集和丰度增加,趋势面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表明结核主要分布在海底坡度≤5°地区,该地区的结核量占总结核量的89.62%,坡度>5°地区结核量占10.38%;④东区结核丰度、覆盖率、地形三者变化一致,重大相变距离为10~15km,来自地幔成矿物质通过玄武质洋壳裂隙和断层,为多金属结核的形成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地球深部地质作用过程如基底岩浆房活动可能对结核分布产生重要影响;⑤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矿带的形成应归于海底板块扩张活动的一种资源效应和经后期表生地质作用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52.
53.
华北陆块东南缘凤台组的底部和中部存在磷结核。这些磷结核的发现表明,凤台组(至少有部分地层)可能形成于温暖的海相环境。凤台组底部与中部磷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2个层位磷结核的沉积构造环境存在差异,凤台组底部形成于地幔活动较强的海相环境,而中部形成于地幔活动性较弱的闭塞环境。 相似文献
54.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in detail the remote influence of the Indian Ocean Basin warming on the Northwest Pacific (NWP) during the year of decaying E1 Nifio. Observation data and the Fast Ocean- Atmosphere coupled Model 1.5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riggering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remote influence is formed between the positiv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omaly in the North Indian Ocean and the Anomalous Northwest Pacific anticyclone (ANWPA). Our research show that it is only when there is a contributory background wind field over the Indian Ocean, i,e., when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ISM) reaches its peak, that the warmer SST anomaly in the North Indian Ocean incites significant easterly wind anomalies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of the Indo-West tropical Pacific. This then produces the remote influence on the ANWPA. Therefore, the SST anomaly in the North Indian Ocean might interfere with the prediction of the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in the year of decaying E1 Nifio. Both the sustaining effect of local negative SST anomalies in the NWP, and the remote effect of positive SST anomalies in the North Indian Ocean on the ANWPA,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55.
本文应用统计方法,首先探讨南方涛动指数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联系,然后分析赤道和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温对南方涛动的响应情况,同时分析南方涛动响应区域的海温与当时及滞后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联系,从中探讨南方涛动、厄尔尼诺海温异常及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一种可能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6.
57.
Mechanisms for the spatio-temporal development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Meridional Mode(TPMM) are investigated using a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and observations.In both observations and the model,this meridional mode displays decadal variations and is most pronounced in spring and early summer.The model simulation suggests that once SST anomalies in the subtropical northeastern Pacific are initiated,say by northeasterly trade wind variability,perturbations evolve into a merdional dipole in 2-3 months.A... 相似文献
58.
59.
尺度政治视角下的地缘能源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引入政治地理学的尺度政治、国际关系学的安全理论和能源安全理论,考虑到能源争夺中的尺度转换、地缘环境中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以及安全的三个属性等因素,重新构建了地缘能源安全评价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1995-2010 年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中的中国地缘石油能源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①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在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中的地缘石油安全指数不断攀升,中国在此石油能源尺度政治争夺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考虑到今后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参与,竞争将更加激烈;② 从地缘关系上看,中日两国能源竞争指数趋于减少,但是两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竞争加剧;③ 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长期以来一直偏重欧洲,但是已经出现转向的趋势,其能源出口战略指数已显著下降;④ 中国石油消费的比重稳定和中俄之间友好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地缘石油能源安全;⑤ 从地缘结构上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下的整体综合国力的增强,将会加剧东北亚地区的地缘石油竞争。 相似文献
60.
利用73个固定台站记录的163个远震事件数据,采用多道互相关技术挑选了5524条S波到时数据,并对S波到时数据进行地壳校正,在此基础上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和远震S波到时信息,获得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上地幔存在着明显的低速异常,且走向与成矿带相同,可能为上涌的软流圈热物质;(2)研究区域地幔过渡带和上地幔底部存在着明显的高速异常,可能为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和拆沉的岩石圈;(3)成矿带上地幔的低速异常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变浅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特征表明软流圈热物质由南向北上涌.综合分析认为,成矿带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深部过程主要与岩石圈的拆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