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68篇 |
免费 | 911篇 |
国内免费 | 8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7篇 |
大气科学 | 982篇 |
地球物理 | 344篇 |
地质学 | 907篇 |
海洋学 | 1539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78篇 |
自然地理 | 1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130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132篇 |
2018年 | 92篇 |
2017年 | 99篇 |
2016年 | 105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239篇 |
2013年 | 160篇 |
2012年 | 182篇 |
2011年 | 174篇 |
2010年 | 157篇 |
2009年 | 177篇 |
2008年 | 163篇 |
2007年 | 180篇 |
2006年 | 153篇 |
2005年 | 161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92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90篇 |
1996年 | 81篇 |
1995年 | 93篇 |
1994年 | 85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75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1949年 | 2篇 |
1947年 | 4篇 |
1943年 | 3篇 |
1937年 | 1篇 |
1936年 | 3篇 |
193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的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大洋一号”调查船在中太平洋采集的N1-15和N5E-06 2个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及其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与分析.这2个结壳从结构上分为3层: 致密型上层、疏松型中层和致密型下层.在研究中对各结构层和各层中有颜色或细微结构变化的层位都进行了详细的取样和分析.在识别了12个新生代钙质超微化石事件的基础上, 确定了2个结壳致密型上层结壳都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 它们的疏松型中层结壳为上新世到中更新世的沉积.对N5E-06富钴结壳来说, 其致密型下层结壳下部形成于中晚古新世到早渐新世的59.7~ 32.8 Ma期间.N1-15富钴结壳致密型下层的形成时代目前暂时定为中新世.研究注意到在2个结壳中都没有发现可信的晚渐新世到中新世的化石记录, 在个别层位之间存在着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22.
中太平洋YJB海山富钴结核矿物组成与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样品采自马尔库斯(MARCUS)海脊YJB海山。利用等离子光谱、等离子质谱、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场发射电镜等分析测试方法,对其富钴结核中不同构造层的矿物组成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该球状结核核部是玄武岩,向外具四层构造。矿石矿物为水羟锰矿和少量的钙锰矿,脉石矿物为磷灰石、石英、斜长石等,微量矿物有蒙脱石、高岭石、钠沸石、方英石、辉石、束沸石等。老结核相对富TMn、Cu、Ca、P等元素,新结核相对富集TFe、Co、Ni、Si、Al等元素。在老、新结核中,从下部构造层到上部构造层,TMn、Co、Ni、Cu、Ba、Zn、Pb、Mo等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少,TFe逐渐增加。核内玄武岩属大洋板内玄武岩,其成因可能与地幔柱有关。结核的稀土元素总量是1 924.07×10-6,Ce具明显的正异常。在老、新结核不同构造层中,Ce的演化趋势同TMn等元素,其他稀土元素与Fe等相似。 相似文献
23.
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利用1974年1月到1996年12月重分析(NOAANCEP-NCARCDAS-1)全球500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及同期赤道太平洋各海区SST资料,研究了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全球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及对SST的响应,在南北两个半球有很好的一致性。全球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变化与超前3个月SST的正相关最为显着。对SST响应最强烈的区域主要在南北纬30°之间的低纬,低纬地区局地SST对副热带高压也有强烈的影响。从10°到30°纬度,对SST的响应分别落后于赤道2~9个月。在中、高纬大气环流的响应表现为波列特征,对暖SST及冷SST的响应波列基本相反,但对暖SST的响应更为显着。海温和副热带高压的月际持续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副热带高压9-10月的相关障碍可能与NinoC区SST8-9月的相关障碍低点有关。 相似文献
24.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处 《浙江国土资源》2005,(12):32-34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现省辖11个地级市、90个县(市、区),全省陆域面积10.54万平方公里,人口4677万,是我国陆域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我省经济比较发达,但矿产资源相对比较缺乏.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近几年来,我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围绕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这个目标,紧密结合浙江实际,按照"储量评审市场化,评审机构中介化,评审队伍专业化"的思路,努力探索,不断改革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制,切实加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管理. 相似文献
25.
应用 1 951- 2 0 0 2年NINO特征指数 (NINO1 +2 ,NINO3 ,NINO4 ,NINO3 .4)和 1 973-1 998年南极海冰北界范围以及 1 950- 2 0 0 1年SODA海洋温度资料。首先分析探讨了在ElNi no期间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水在南半球的传播途径 ,进而研究了ENSO以及东南太平洋异常海温场与南极海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ElNino期间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水 ,是沿秘鲁和智利沿岸向极传播。其传播过程持续大约 1年的时间 ,但未发现沿南赤道流的西传现象。ENSO循环过程与南极海冰变化存在一定联系 ,特别是Amundsen Belling 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海冰的变化与ENSO暖事件 (ElNino)较为密切。当ElNino事件发生后 ,时滞 2年左右的时间 ,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的海冰将出现明显的减少现象 ,特别是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最为明显。ElNino事件对南极海冰的影响过程是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大量异常暖水 ,沿南美 (秘鲁和智利 )沿岸近海向极地传播 ,异常暖水的这种向极传播过程将引起近极的海温场出现异常升高 ,最终导致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地区的海冰减少。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的海冰出现明显减少的趋势 ,与这一时期的ElNino事件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26.
为了进一步开展冬小麦春季湿渍害的预测预报业务工作,利用江苏省1969-2008 年60 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和冬小麦产量资料,根据场相关分析原理,将江苏省春季湿渍害3 个风险区的湿渍害指数与太平洋海温资料进行相关普查,结果表明:3 个风险区的小麦春季湿渍害指数和西太平洋海温均存在高相关区,主要位于Nino 区和西太平洋北部海区,其相关程度随时间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挑选出与湿渍害指数相关的强信号海区作为预报因子,通过最优化相关处理提高预报因子相关性;经稳定性和独立性检验,创建了对应3 个风险区的冬小麦湿渍害指数预测模型,所有模型均通过0.01 显著性水平检验,拟合及试报结果理想,表明预测模型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海山铁锰结壳基岩岩石学特征及其生长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海山铁锰结壳基岩类型与结壳壳层生长的关系。对麦哲伦海山及中太平洋海山区取得的铁锰结壳及其基岩样品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2个区域基岩岩石类型主要有玄武岩,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硅质岩和碳酸盐岩,其中麦哲伦海山玄武岩为块状构造,中太平洋海山玄武岩则主要为气孔-杏仁状构造,多发生蚀变或完全蚀变,硅质岩颗粒物质主要是硅藻,碳酸盐岩则以晶质灰岩为主,结壳壳层厚度在各类基岩类型上都有变化,以在玄武岩和碳酸盐岩上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28.
29.
本文分析了10年中西北太平洋转向台风对南海冷空气的影响情况,揭示了几点事实,并对造成这种事实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转向台风影响冷空气过程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30.
There exists a tongueshaped swelldominance pool known as Swell Pool (SP) in the Eastern Pacific region. The monthlymean wave transports (WT) for each month of 2000 is computed using the wave products of ECMWF reanalysis data. By comparing the 2000 monthlymean WT and monthlymean wind field from QUICKSCAT, large differences are found between the wave transport direction and the wind direction over the Eastern Pacific. This may serve as an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SP in this region. The work done in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sources of swell in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TEP) are in the westerly regions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cifi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