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4篇
  免费   386篇
  国内免费   325篇
测绘学   144篇
大气科学   358篇
地球物理   288篇
地质学   648篇
海洋学   30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9篇
自然地理   26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992.
钦州保税港区填海造地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潮流数值模拟、海图对比、输沙率计算等方法,从潮流场、冲淤环境及纳潮量三个方面,分析了钦州保税港区填海工程造成的影响.结论认为:填海工程建成后,工程区西侧和东侧流速增加0~0.2 m/s,由工程区边界向外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南侧流速减小0~ 0.25 m/s左右;工程区西侧主导流向受深槽地形控制,变化幅度较小,而东侧和南侧由于新增岸线改变了原有流场方向,流向变化明显;填海工程没有改变东槽主导潮流方向和悬沙向外海输移路径,工程造成东槽流速增加,利于泥沙的起动搬运,使深槽部位推移质泥沙由淤积变为轻微侵蚀,对航道保持稳定有利;工程建设后钦州湾湾体纳潮量减少了3 934.38×104m3,占钦州湾海域总纳潮量的2%左右.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唐山港京唐港区附近海岸演变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唐山港京唐港区建港近二十年的现场观测资料,对港区附近的泥沙运动和港口航道泥沙淤积机理进行分析,对2003年10月强风暴潮期间,港口航道发生严重的泥沙骤於进行了研究,为解决港口航道特别是外航道的泥沙淤积问题,提出粉沙质海岸港区航道挡沙和固沙的工程措施,并通过物理模型对挡沙固沙措施的工程效果进行了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挡沙和固沙工程方案对航道泥沙减淤效果很明显,其中,挡沙方案目前已应用到唐山港京唐港区二期挡沙堤改造、三期挡沙堤的设计和建设工程中,已发挥其挡沙减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4.
砾岩相通常作为构造事件的标志,对探讨造山带隆升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选取位于帕米尔构造带东北缘的奥依塔格剖面开展砾石统计分析.新生代不同时期砾石的统计结果显示,奥依塔格剖面砾石成分主要为火成岩和变质岩,这与帕米尔造山带岩性相符.其中,花岗岩砾石作为特征组分首次出现在上新统阿图什组底部.砾石主要为巨砾,且以长短轴比值为1~2的近圆状为主;砾石的磨圆度中等,绝大部分为次磨圆-次棱角状;分选中等-差.结合砾石所处地层的沉积环境和热年代学记录,认为帕米尔东北缘新生代可能存在3期构造隆升事件,包括渐新-中新世克孜洛依组沉积早期、中新世中期(安居安组中-上段和帕卡布拉克组下段沉积时期)和上新世以来(阿图什组下段沉积以来).   相似文献   
995.
柳州市铁路建设办公室和柳州市航道建设办公室成立于2009年7月,系柳州市人民政府直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主要负责协调柳州市铁路和航道建设项目的规划实施  相似文献   
996.
Elm (Ulmus pumila),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 contributes to a special savanna-like woodland in typical grassland region in the northeastern China. This woodland performs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such as decreasing soil erosion, stabilizing sand dunes, preserving species diversity. However, in the last approximate 30 years,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productivity and distribution area of elm woodland has decreased severely. A series of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climate changes or human disturbances caused the degradation of elm woodland and how these factors affected elm woodland. In this study, undisturbed, plowing and grazing elm woodland were investigated in 1983 and 2011 by using Point-Centered Quarter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chang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analyzed by Bray-Curtis ordin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011, species diversity and understory productivity of undisturbed elm woodland decrease slightly compared to those of undisturbed elm woodland in 1983. However, nearly 60% of the species is lost in the plowing and grazing elm woodland relative to the species undisturbed elm woodland in 1983. Interestingly, plowing stimulates the growth of elm and certain understory species through furrowing soil and accelerating soil nutrient turnover rate. Grazing disturbance not only leads to species loss and productivity decrease, but also induces changes in elm growth (small, short and twisted). The mean age of the elm was 29 ± 2 yr in undisturbed and plowing elm woodland, while only 15 yr in the grazing elm woodland. The results of Bray-Curtis ordination analysis show that all sample stands clustered to three groups: Group I including the undisturbed sample stands of 83UE (undisturbed elm woodland in 1983) and 11UE (undisturbed elm woodland in 2011); Group II including sample stands of PE (elm woodland disturbed by plowing); Group III including samples stands of GE (elm woodland disturbed by graz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ong time disturbance of the plowing and grazing have converted elm woodland to different community types. Climate change is not the primary reason causing the degradation of elm woodland, but plowing and grazing disturbance. Both plowing and grazing decrease the vegetation composit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Grazing further decreases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and inhibits the growth of elm tree.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reasonable plowing and exclusive grazing would be favorable for future regeneration of degraded elm woodland.  相似文献   
997.
青海湖江西沟遗迹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处有连续地层的重要细石器文化遗存,对其人类活动指标(石器、动物碎骨、陶片等) 与环境指标(磁化率、色度、孢粉及集成结果) 对比分析表明:细石器文化与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在全新世JXG2 细石器狩猎者一直生活在以蒿为主的草原环境.在9 ka BP以前的早全新世,环境状况不断好转,人类已经在湖区活动,并逐渐增强;9 ka BP后最佳的水热组合,较高的草原覆盖,为细石器狩猎者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推动文化进入鼎盛期;6 ka BP后随着环境干冷化,细石器文化也开始衰弱.孢粉分析发现9~6 ka BP高的禾本科含量及种类丰富的杂草花粉,与人类活动有关;尤其是禾本科含量在6.7~4 ka BP保持较高水平,此时段恰是陶片开始出现并普遍使用的时期,推测与JXG2 先民尝试种植农作物有关.高原东北缘在6 ka BP之前为细石器文化,6 ka BP之后高原史前文化开始发生分化,细石器狩猎者活跃在海拔较高的高原上,农业种植者占据了较低的河谷地带,在二者交接地带,形成了兼具细石器文化与农业种植文化特征土著新石器文化.  相似文献   
998.
《地理教学》2008,(5):F0003-F0003
气象监测显示,2007/2008年冬季(2007年12月-2008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偏低0.2摄氏度,为1986/1987年以来同期最低,创下22年以来最低值;除东北北部、青藏高原气温偏高比较明显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  相似文献   
999.
青藏高原东北缘由于受到多个构造块体的共同约束,表现出复杂的地球物理特性和地质特性,本文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网(2001-2008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系统分析方法(SAM),进行地壳剪切波分裂分析,获得研究区内18个台站共1005条记录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介质各向异性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慢剪切波延迟时间表明了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的强弱变化特征,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则反映了本区区域构造应力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认为,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构造区直接受青藏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相互作用,与青藏地块构造应力一致;甘东南活动构造区的应力环境主要受到内部活动断裂的共同作用,具有局部构造应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山东半岛北部在新构造时期以差异活动为特征,表现为以与断裂作用相伴随的断块活动,东、西部差异与分区明显,受NE向青(岛)—牟(平)断裂束的控制,将山东半岛分为东、西两个亚区。青—牟断裂束由5条断裂构成,断裂束西侧的桃村—东陡山断裂与东侧的近SN向金牛山断裂是重要的边界断裂。西部,以NNE向北沟—玲珑断裂为界,分为西北、东北两部分。西北部,为龙口断陷盆地,地貌类型以山前洪坡积台地、冲积平原、海积平原和玄武岩台地为主,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