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2篇
  免费   393篇
  国内免费   340篇
测绘学   144篇
大气科学   366篇
地球物理   301篇
地质学   685篇
海洋学   30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9篇
自然地理   26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81.
刘同振  高原 《中国地震》2023,39(2):225-242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块体与华北块体的接触前缘部位,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扩张和深部动力学问题的重要区域。本文收集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邻区由不同方法和不同资料获得的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结果,介绍了中上地壳和全地壳各向异性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地表运动、构造应力和深部结构,分析了研究区域地壳各向异性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各向异性存在明显的横向区域差异性,体现区域深部构造和地壳介质变形的复杂性;上地壳与全地壳的垂向差异性,反映出该区域可能存在各向异性分层现象。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在其东北缘的伸展边界、物质运移及深部动力模式等尚处在探讨之中,结合多种数据并综合多种方法分析,有助于获得精细、准确的地震各向异性信息,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演化机制和深部动力模式提供有效的约束。  相似文献   
982.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其赖以支撑的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有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东北黑土地,有从黄河盐碱地转变而来的良田,有以淤泥为基础的洞庭湖区农田,也有紫色土丰富的四川盆地……近年来,我国采取有效的土地保护政策,大力推进土地改良工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现有耕地。  相似文献   
983.
针对断层形变异常的地震判别不确定性问题,以发生于青藏块体东北缘的3次典型中强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前断层形变异常特征和相应时期与之关联的外部构造区域的地震活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区域断层形变异常满足地震发生前的异常特征判据,并且相应时期与之关联的外部构造区域地震活跃背景情况下,其反映地震的概率较大;否则反映无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84.
扬子地块东北缘多期叠加变形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上为背、向斜,在倒转翼上为背形向斜、向形背斜褶皱带。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间形成滑覆逆冲构造,并随着北侧的大别山地,南部的皖南山地急剧抬升,在安徽宣州市北至贵池市南,形成由山地向盆地中心,因重力相向滑覆冲断形成的对冲带。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动力学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85.
本文基于船载及锚定ADCP、CTD观测,获得了大、小潮时的温度、盐度、浊度、潮位、流速等观测数据,研究杭州湾南部的一个主要弯曲航道——螺头水道内的潮流动力学特性。螺头水道水深超过100 m、最大潮差大于2.5 m。涨潮时,强潮流速出现在水道北岸,落潮时,强潮流速出现在水道南岸,最大流速值分别为约2 m/s和1.8 m/s。受压强梯度、密度梯度、科氏力和离心力影响,涨落潮过渡时在水道的横断面产生较为明显的环流。夏季存在较弱的层化现象,深水处受环流的影响,盐度、温度的混合较强。锚定观测数据表明,温度、盐度的变化频率与潮流的变化频率相似,但存在高于M2分潮频率的谱峰值。因此,笔者认为潮流与横向环流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更高频率的盐度和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986.
董策  周建波 《岩石学报》2012,28(9):2866-2878
最近在兴安、额尔古纳地块均发现原岩为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陆源碎屑沉积岩及碳酸盐岩组合组成的孔兹岩系,岩石组合主要分为富铝片岩-片麻岩类和斜长角闪岩两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富铝片岩-片麻岩类的原岩为泥岩和砂岩,主量和微量元素的分配形式接近澳大利亚后太古宙页岩(PAAS)和北美页岩(NASC),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与NASC相似,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及Eu负异常,(La/Yb)N=4~17,δEu=0.32~0.79。其Cr/Ti(0.01~0.03)、Zr/Y(1.2~13.3)、Cr/Th(0.1~8.63)、Cr/Zr(0.02~0.47)、Th/U(1.5~7.7)、CIW(68~99)表明物源区以花岗岩类为主,并可能含有碎屑沉积岩。其Ceanom(-0.04~-0.01)、Ce/Ce#(0.90~1.30)表明富铝片岩-片麻岩类原岩沉积环境为亚稳定的大陆边缘沉积。斜长角闪岩原岩为玄武岩或安山质玄武岩,其富Fe2O3(1.83%~12.37%)、MgO(4.28%~7.29%)、贫SiO2(47.06%~56.13%),呈低碱性。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MORB标准化的微量元素配分型式为大隆起型,Zr/Nb、Hf/Th值均类似于板内拉斑玄武岩的特征。因此,研究区孔兹岩系应形成于裂谷沉积背景。这与佳木斯地块麻山群孔兹岩系形成环境一致,表明东北地区各地块的变质基底均为孔兹岩系,其原岩均形成于裂谷沉积环境,并统一经历~500Ma泛非期变质事件,这为研究我国前寒武纪的大陆演化、再造我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及其在Gondwana大陆重建中的位置都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87.
赣东北前寒武纪变质地层钕模式年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本区前寒武纪变质地层中一批钕模式年龄结果(TDM=1437.23—2741.40Ma,平均为1865.27Ma)。在再沉积过程中,由于当时地壳活动强烈,常有来自上地幔的火山物质混入,从而降低了TDM值。由此认为,含火山物质较少的沉积岩之钕模式年龄(TDM=1924.52—2741.40Ma,平均TDM=2272.81Ma,∑Nd=-10.15,(143)Nd/144Nd=0.5121125),才能相对代表陆源区大陆地壳的实际形成年龄。推测本区及外围还有一个尚未出露的晚太古代陆壳,这个陆壳正是元古宙的陆源区。  相似文献   
988.
通过对GPS观测资料的数值模拟,获取1999~2001年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的非震反位错模型,结合本区视应变场空间分布,研究活动块体及其边界断裂运动、变形特征及应力应变积累部位和强度.结果表明:① 9个活动块体呈现东向由偏北至偏南的整体性顺时针运动. 以祁连山——海原断裂为界,两侧块体间的左旋相对运动明显,由西向东呈现走滑兼NE-NEE向挤压;② 有20条断层段(多数呈压性)不同程度地阻碍块体间的相对运动,其中祁连山断裂中东段(包括与日月山——拉脊山断裂交汇区)及与海原、庄浪河断裂交汇区更有利于应变积累,日月山——拉脊山断裂与柴达木块体北边界交汇区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应变积累;③ 所得活动块体运动速率及边界断裂对块体相对运动的锁定量较1993~1999年相应结果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989.
利用2009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植保站的草地螟越冬代成虫标记放飞和捕获试验结果,结合2009年6月每日08时和20时500-1000 hPa高空天气图、每日8次的地面天气图等气象信息,分析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地螟盛发期自然放飞并回收到的标记成虫的放飞与天气系统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螟成虫放飞后卷入东北冷涡并随其在控制区内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气流飞行,其迁飞方向与天气系统密切相关;气流方向、降水和风力等气象因子是影响草地螟成虫迁飞与降落的主要原因,分析气象因子与草地螟迁飞和降落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草地螟在盛发期的迁飞习性;分析草地螟主动降落迁入的气象条件和相关预警指标,对监测草地螟成虫迁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0.
西秦岭与南北地震构造带交汇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秦岭造山带与南北地震构造带接触区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转化的接合部位之一.本文介绍了分别位于该区106°E东、西两侧的LMS-L3和DBS-L1两条大地电磁剖面的探测结果,两条剖面分别跨过了龙门山构造带东北段的青川段和宁强段.采用大地电磁相位张量分解技术对两条剖面上各测点的电性走向、二维偏离度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用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E+TM模式的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数据进行了二维联合反演.反演得到二维电性结构,在经度106°西侧LMS-L3剖面的深部电性结构自北向南揭示出,西秦岭北缘、成县盆地北缘、康县(即勉略构造带)和平武-青川断裂带都表现为明显的电性梯度带,深部延伸可达几十公里;西秦岭造山带、碧口地块与龙门山构造带东北段3个构造单元整体表现为高电阻体、呈现往南叠合且角度逐渐变陡的趋势.在106°E西侧西秦岭造山带区域的深部存在壳内低阻层,而东侧区域表现为高电阻体,深部电性结构在106°E东、西两侧的差异与该区深部速度结构特征一致,东、西两侧深部结构差异可能是该区中强地震分布差异的深层原因.LMS-L3和DBS-L1两条剖面南段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揭示出龙门山构造带东北部的青川段和宁强段内的平武-青川断裂带具有明显不同的深部结构特征,平武-青川断裂带在青川段为明显的电性梯度带,在宁强段不再表现为电性梯度带,而是完整的高电阻块体.汶川强余震向东北发展止于青川青木川附近,与平武-青川断裂带延伸深度和向北东方向的延伸长度密切相关,同时高电阻块体的宁强段对汶川强余震东北发展起到了阻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