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4篇
  免费   412篇
  国内免费   459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152篇
地质学   1692篇
海洋学   12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50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1年   3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寨上矿区复杂地层钻探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甘肃省岷县寨上矿区构造发育,地层破碎,断裂带厚度大,钻孔缩径、漏失、坍塌,岩心采取率低,孔内事故多等钻进难题,采用植物胶泥浆、PAB无固相冲洗液、多层套管护壁技术,以及试验运用Q系列钻具和射流式绳索取心局部反循环钻具取心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2.
报道了首次在大兴安岭中南段侏罗系火山-沉积地层中发现的木化石。化石产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满克头鄂博组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积岩中,经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张武研究员详细鉴定,有5属3个已知种和2个未定种。对新发现木化石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讨论了木化石的时代。综合分析所发现化石的组合特征,认为其时代属中晚侏罗世。这些木化石新材料为大兴安岭地区上侏罗统地层区域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993.
近十年来,在广东南雄盆地、江西池江盆地、湖南衡阳盆地和内蒙古二连盆地开展的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的研究工作,为我国陆相古近系上湖阶、浓山阶和岭茶阶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为其与海相地层、全球界线层型的对比提供了可能。古新统上湖阶的界线层型剖面选在广东南雄盆地大塘剖面(即鹅颈岭—逆龙坑一线),根据脊椎动物化石和岩石地层学的研究将紧挨南雄群-上湖组界线的一套黄灰色厚层黏土砾岩作为其底界。最新的古地磁和同位素研究表明,上湖组底界处于C29R极性段的上部,接近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可以作为上湖阶的底界。古新统浓山阶的界线层型在江西池江盆地田心里—狮子口村剖面,该剖面下古新统狮子口组和中、上古新统池江组的哺乳动物群有明显变化。同时,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狮子口组与池江组界线上、下出现C27n极性段向C26r极性段转换,可与海相地层中的"丹尼最晚期事件"对比。这表明浓山阶的底界位于C27n/C26n转换带,相当于丹尼阶最上部,与塞兰特阶底界接近,与北美哺乳动物分期当中Torrejonian-Tiffanian的界线基本一致。始新统岭茶阶(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层型选在我国湖南衡东盆地成家冲东北的岭茶—霞流公路旁,剖面上发现的古新统-始新统界线碳同位素负向漂移,可与国际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层型剖面——埃及Dababiya剖面(GSSP)的碳同位素负向漂移对比,该剖面的碳同位素负向飘移可以作为岭茶阶底界,年龄接近55.8±0.2Ma。  相似文献   
994.
晚古生代是天山构造带发生变革的关键时期,对南天山层序清楚尚未变质的晚古生代沉积记录进行研究,对于恢复南天山晚古生代的构造古地理、并对其构造演化史提供约束,具有重要地质意义。南天山中段上石炭统阿依里河组砂岩主要为含砾砂岩、岩屑砂岩、次岩屑砂岩、长石砂岩和含铁岩屑砂岩,砂岩中石英颗粒含量67.41%,岩屑25.07%,长石7.52%,Q/(F+L)平均为2.07,岩石具有低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碎屑岩SiO2平均为64.78%,Al2O310.22%,TiO20.35%,TFe2O34.23%,MgO 1.37%,CaO 7.16%,K2O 2.13%,Na2O0.93%。稀土总量∑REE平均为130.1×10―6,δEu异常0.74,LaN/YbN9.4。砂岩中重矿物组合主要为锆石、白钛石、赤褐铁矿和黄铁矿,其次有电气石、磷灰石、金红石、石榴子石、铬铁矿和锐钛矿。阿依里河组的源岩主要为中-酸性火成岩、低级-中级变质岩和沉积岩,还有少量基性岩等。根据QFL判别,砂岩物源区主要为消减杂岩源区,其次是弧造山带和碰撞造山带源区。根据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特征,以及Th-Co-Zr/10、Th-Sc-Zr/10和Ti/Zr-La/Sc判别图,阿依里河组碎屑岩物源区属于大陆岛弧区和活动大陆边缘区,与上地壳源区相比,有铁镁质的叠加。校正后的碎屑岩化学风化指数CIAcorr.平均为71.25(52.25~89.40),指示源区主要经历了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砂岩碎屑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表明,锆石年龄分为两期,主要为404~542Ma,其次是1797~2436Ma,表明物源区地质体时代主要为早古生代和古元古代,它们和南天山早古生代消减带弧和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古元古代基底比较吻合。同时,进一步将南天山造山带开始碰撞的时间限制在早泥盆世末—中泥盆世,俯冲汇聚在早古生代,大规模的隆升剥露在二叠纪以后。  相似文献   
995.
太原西山是华北地区上古生界含煤地层标准层型剖面所在地,自1882年以来,已广泛进行了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绝对年代学数据,年代地层界线多次变更,从而影响了地层划分与对比。为了确定太原西山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沉积时间,应用LA-MC-ICPMS对该剖面太原组、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作为标志层的8个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确定了它们的最大沉积年龄,为地层形成时限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太原组底部晋祠砂岩及上部的七里沟砂岩的YC1σ(2+)年龄分别为296±4Ma和277±2 Ma,且在七里沟砂岩-A中,62颗锆石构成了271~301Ma年龄谱,其单颗粒最年轻年龄(YSG)271±7Ma代表了其最大沉积年龄。山西组底部北岔沟砂岩及其上覆下石盒子组底部的骆驼脖子砂岩所获得的U-Pb年龄均大于七里沟砂岩,不能用来限定山西组的最大沉积年龄。与太原组牙形石生物地层的比较表明,太原组沉积于早二叠世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太原组包含Asselian、Sakmarian、Artinskian和Kungurian 4个时期的沉积,甚至进入了中二叠世,而非牙形石确定的只为Asselian期沉积,石炭-二叠系界线可能位于晋祠砂岩底界或其以下。结合前人对太原西山地区及华北晚古生代盆地的沉积学、岩石学、事件地层学等的结果,认为不能排除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存在盆内岩浆与火山活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6.
梅冥相 《地质学报》2014,88(10):1944-1969
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之交的印支运动,在中国南方表现为以下构造事件:1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形成与隆升,记录了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对接碰撞;2中国南方东南部1300km宽的陆内造山带的强烈作用,以及由此造成的前陆褶皱逆冲带的北西向迁移。在上述构造事件的结果,结束了扬子地台自埃迪卡拉纪以来以作为一个稳定的古地理单元而且大多数时间发育浅水碳酸盐岩的沉积历史。在扬子地台消亡之后形成一个特别的上扬子前陆盆地(或四川前陆盆地),其中堆积了以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及其相关地层。以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及其相关地层,在川西地区覆盖在马鞍塘组台地碳酸盐岩和小塘子组陆棚至滨岸相砂页岩地层之上,向东、向南逐渐超覆尖灭,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这个特殊的层序地层格架记录了扬子地台的消亡和上扬子前陆盆地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就像黔西南地区在中三叠世台地边缘再生的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以及该盆地中填充的特别的上三叠统一样,上扬子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尤其是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特别的沉积趋势(从相对集中发育煤层的高可容纳空间低能河流沉积、演变到河道砂岩聚合作用为特征的低可容纳空间高能河流沉积的序列,所组成的沉积层序)所组成的冲积构架,以及逐渐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逐渐超覆尖灭的空间分布,不但是了解扬子地台消亡和上扬子前陆盆地形成的重要物质记录,而且代表了前陆盆地充填序列中一种较为特别的河流相层序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997.
对塔里木板块中央隆起区3口钻井及巴楚露头区南一沟剖面采集的139个碳同位素样品进行分析对比,查明中上奥陶统碳同位素组成及演化特征。鹰山组δ13 CPDB值均0,分布范围在-2.50‰~-0.5‰之间,平均值约-1.5‰;一间房组δ13 CPDB值均接近0‰,分布范围在-0.40‰~0.6‰之间,平均值约为0;恰尔巴克组—良里塔格组δ13 CPDB值均0,分布范围在0.40‰~2.9‰之间,一般在1‰上下,平均值不低于1.2‰。三者δ13 CPDB值差异明显,可作为该区地层划分对比依据。中央隆起区中上奥陶世发生过2次大的δ13 C正漂移,第一次正漂移发生于中奥陶世大坪期(O12)末到达瑞威尔期(O22)初期,δ13 CPDB变化幅度在1‰以上;第二次正漂移发生于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O22)末到晚奥陶世桑比期(O13)初期,δ13 CPDB变化幅度接近2‰。2次正漂移导致鹰山组、一间房组、恰尔巴克组以及良里塔格组碳同位素值出现明显差异,这一变化特征与达坂塔格一间房露头区相应层位一致,与贵州桐梓红花园剖面也很相似,与柯坪露头区大致相似。  相似文献   
998.
对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以南的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完成了14条地质路线调查和65个点的观测,重点统计了露头观测点陆源碎屑岩各种岩性的厚度。根据不同岩性(反映粒度大小)的厚度统计对每个观察点上的砂岩与(粉砂质)板岩厚度的比例进行了计算,将砂岩/板岩比值投点到平面图上,编绘出不同层位的砂岩/板岩比值等值线图。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层位的砂岩/板岩比值呈现由北向南变小的变化,反映了向南粒度变细的趋势;这一变化趋势与过去发表的由北而南古水流格局所反映的物源来源具有相同涵义,进一步支持并夯实了郎杰学群系北部来源而非印度大陆(特提斯喜马拉雅)来源的科学认识。物源来源和东西部砂岩/板岩比值的大小差异还暗示郎杰学群至少有两个主流物源方向和两个叠合的海底扇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99.
锆石特征较好地记录了形成环境,可以指示其成因类型,反演寄主岩石岩浆的演化过程。本文利用阴极发光和LA-ICPMS技术获得了江西大岭上钨矿区花岗斑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微量元素数据。研究表明该花岗斑岩中的锆石包括无核燕山期岩浆锆石、继承锆石和被捕获锆石。无核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暗黑,Th/U<0.1,LREE/HREE比值高,Ce弱正异常,平均锆石Ti温度计地质温度为872℃,兼具岩浆锆石和热液锆石的特征,为形成于伟晶岩阶段之前的富含热液的岩浆晚期阶段的岩浆锆石。捕获锆石整体具灰白阴极发光,其裂隙中见暗黑阴极发光,Th/U>0.4,LREE/HREE值低,Ce正异常,锆石Ti温度计地质温度为766℃,为典型的岩浆锆石。继承锆石的核具有灰白色阴极发光,其边缘阴极发光暗黑,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值介于前两类锆石之间,其核部为形成于燕山期之前的岩浆锆石,其边部为与无核锆石同时形成的锆石边。区域上形成于燕山期之前的岩浆岩仅有晋宁期花岗闪长岩,因此捕获锆石和继承锆石核可能来源于晋宁期花岗闪长岩。晋宁期花岗闪长岩可能是黑云母花岗斑岩的一种源岩。无核锆石特征说明,该类锆石结晶时,寄主岩石岩浆处于富含高温热液、压力降低的环境中,岩浆演化处于伟晶岩阶段之前的岩浆晚期阶段。该阶段的这种富含热液的岩浆具有很强的金属运载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大兴安岭成矿带是中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带之一,资源潜力巨大,但其北段是森林沼泽景观区,矿产勘查难度很大。笔者在该区以1∶20万区域化探异常为主要依据优选靶区,以土壤、岩屑地球化学测量为基本勘查方法,根据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系统、逐级地研究预查、普查、详查阶段的地球化学特征,并重点研究叠加成矿作用和不同勘查阶段的优选方法组合,新发现了上坑锅火山热液型大型铅锌矿床,建立了适合于森林沼泽覆盖区的地质—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