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80年以来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1  
刘成武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06,61(2):139-145
依托1980~2002年的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从集约度、播种面积与耕地撂荒变化三个方面,对中国1980年以来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西部地区农地利用的集约度具有强劲的上升态势,而东、中部地区在1992~1993年时集约度下降显著,在1997年以后,集约度具有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② 东部地区农地利用的总播种面积显著下降,而西部地区却有相当稳定的扩大趋势;③ 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三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变化均经历了一个“三缩二扩”的变化过程:“缩小 (1980~1985)-扩大 (1985~1991)-缩小 (1991~1994)-扩大 (1994~1999)-再缩小 (1999~ 2002)”;但在变化幅度与发展态势上,三个区域之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播种面积有显著的下降态势,而中部与西部地区在1999年以前,其总的态势是播种面积有所扩大,此后播种面积明显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小于东部地区;④ 中部地区耕地撂荒案例最多,涉及地域最广,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少;东部地区的耕地撂荒现象主要出现在1992~1995年,而中部地区高度集中在1998~2002年,西部地区耕地撂荒的时间分布较为均匀,没有高度集中出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3.
黄土高原西部弃耕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水分调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择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2 a、3 a、4 a、5 a、7 a、9 a、12 a、20 a的弃耕台地和天然台地,调查各弃耕地和天然台地的植物种类、数量、盖度、频度和地上生物量,定期采样分析各样地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结果表明:农田弃耕后植被沿天然植被方向演替,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数量逐渐增加,但在弃耕9 a后开始减少,20 a后接近于天然台地;更耐旱的多年生草本和小灌木种增加;除7~9 a波状变化外,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弃耕初期的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弃耕12 a后和天然台地;12 a和20 a弃耕地0~100 cm土层含水量高于其他弃耕地和天然台地,弃耕初期表层土壤含水量较高,天然台地含水量居中,但其植被对水分利用的时间延长,范围扩大,表明天然台地植被的水分利用率提高,植被群落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日前转发了由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的《关于防止耕地抛荒的意见》,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对承包经营基本农田(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2年弃耕抛荒的,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日前转发了由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的《关于防止耕地抛荒的意见》,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对承包经营基本农田(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2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基本农田(耕地);抛荒农户不得享受各种种粮补贴。福建省要求各地制定抛荒耕地复种计划,实行分类指导:对弃农经商和外出务工无力耕种的,乡镇政府要督促发包方组织其他农户代耕;  相似文献   
6.
李鹏  肖池伟  封志明  姜鲁光  刘影 《地理研究》2015,34(12):2257-2267
中国南方粮食生产区水稻熟制受市场和农业政策等影响频繁波动,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构成了一定挑战。以鄱阳湖平原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单元,基于问卷调查法于2014-2015年收集了19个县(区)共682例农户水稻熟制调查问卷资料,分析该区水稻熟制现状及农户熟制决策行为,并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农户水稻熟制变化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内60.4%的受调查农户只选择种双季稻,26.7%的受调查农户只选择种单季稻,10.2%的农户同时种植双季稻和单季稻。因此双季稻是鄱阳湖平原粮食主产区主要的水稻种植制度。然而,受调查双季稻农户中有5.4%因其低丘岗地田块缺水灌溉或低地田块易长期受渍涝影响而只种早稻或晚稻,而农户弃耕、转出全部土地及耕地他用的占比达3.7%。② 受调查农户双季稻种植比单季稻种植的纯收入高323.9元/亩,但产投比和利润率单季稻比双季稻每亩分别高出15.9%和115.9%;③ 收入、灌溉条件、劳动力、田块质量、田块距离等是影响农户水稻熟制决策的主要因素,其中收入和灌溉条件分别占水稻熟制变化驱动因素的36.6%和28.5%。  相似文献   
7.
《浙江地质》2009,(3):31-31
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日前转发了由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的《关于防止耕地抛荒的意见》,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对承包经营基本农田(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2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基本农田(耕地);抛荒农户不得享受各种种粮补贴。福建省要求各地制定抛荒耕地复种计划,实行分类指导:对弃农经商和外出务工无力耕种的,乡镇政府要督促发包方组织其他农户代耕;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斤、省财政斤近日联合出台的《关于防止耕地抛荒的意见》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承包经营基本农田(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两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基本农田(耕地)。  相似文献   
9.
耕地弃耕后植被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碳的大小和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各种演替阶段的弃耕地均有较高的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在26 a限弃耕地中,有机碳和微生物碳的含量达到天然植被的64.56%和48.69%,而且有机碳和微生物碳与演替的时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1),而微生物碳和有机碳的比值却随着演替没有显示明显的变化趋势。有机碳和微生物碳的大小顺序为:自然植被>各种演替阶段的弃耕地>小麦地。代谢熵(qCO2)随着演替的进程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与各种弃耕地和耕地相比,自然植被有较低的qCO2。这说明耕地弃耕后植被的自然演替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改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