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64篇 |
免费 | 1510篇 |
国内免费 | 164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68篇 |
大气科学 | 3101篇 |
地球物理 | 1944篇 |
地质学 | 3190篇 |
海洋学 | 885篇 |
天文学 | 111篇 |
综合类 | 592篇 |
自然地理 | 34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148篇 |
2022年 | 340篇 |
2021年 | 495篇 |
2020年 | 480篇 |
2019年 | 541篇 |
2018年 | 450篇 |
2017年 | 587篇 |
2016年 | 573篇 |
2015年 | 591篇 |
2014年 | 697篇 |
2013年 | 1075篇 |
2012年 | 651篇 |
2011年 | 685篇 |
2010年 | 580篇 |
2009年 | 690篇 |
2008年 | 701篇 |
2007年 | 675篇 |
2006年 | 605篇 |
2005年 | 559篇 |
2004年 | 432篇 |
2003年 | 379篇 |
2002年 | 325篇 |
2001年 | 269篇 |
2000年 | 247篇 |
1999年 | 203篇 |
1998年 | 197篇 |
1997年 | 215篇 |
1996年 | 122篇 |
1995年 | 129篇 |
1994年 | 109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62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海表水温变动对东、黄海鲐鱼栖息地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海表水温(SST)通常是表征鱼类栖息地分布的主要指标。本文根据1999—2007年我国大型灯光围网的鲐鱼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SST,分析了渔汛期间鲐鱼栖息地的适宜SST范围,探讨了SST变动情况下鲐鱼栖息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海鲐鱼7—12月的适宜SST范围为15~30℃。根据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份评估报告,本文拟定4种SST上升的情况,即(1)每月平均SST+0.5℃;(2)每月平均SST+1℃;(3)每月平均SST+2℃;(4)每月平均SST+4℃。结果显示,东、黄海鲐鱼的潜在栖息有明显向北移动的趋势,并且栖息地面积逐渐减小。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SST上升,可能会对近海鲐鱼栖息地造成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2.
快速工业化区域土地利用变迁机制研究:发展模式视角——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展模式及其变迁的全新视角研究快速工业化区域土地利用变迁,有利于深刻揭示发展模式对区域土地利用变迁的重要影响机制,从而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调控对策提供理论依据。文中利用历史普查、更新调查和逐年统计数据,结合卫星影像资料和实地调研,在简要分析典型案例区域佛山市南海区耕地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的基础上,重点从发展模式及其变迁的视角,综合研究快速工业化区域土地利用变迁的动力机制与过程,并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的耦合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13.
新疆玛纳斯河年径流时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肯斯瓦特水文站54 a的逐月径流实测资料,运用参数、非参数检验和R/S分析探讨了玛纳斯河径流量的趋势、跃变及未来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径流量年内分配特征指数描述了径流量年内分配状况。结果表明,玛纳斯河径流量在1995年发生跳跃式的突变,并达到极显著水平,这也与径流量累积距平显示的结果一致;径流量的赫斯特指数大于0.5,具有持续性,预示其未来变化仍将保持增加走势;计算表明,玛纳斯河肯斯瓦特站径流量高度集中于夏季(6、7、8月),年内分配指数中的集中度比不均匀系数具有更强的分辨能力与灵敏性,集中期所对应的最大径流量出现时间与实际月份相同,并且各特征指数间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4.
1948~2004年全球越赤道气流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48年1月~2004年12月逐月NCEP/NCAR的全球1000 hPa、850 hPa、700 hPa、600 hPa、500 hPa、400 hPa、300 hPa、200 hPa、150 hPa、100 hPa的10层经向格点风,计算了全球越赤道气流和年变化,分析了全球850 hPa越赤道气流通道的时、空变化特征。指出在研究的时间段内,全球850 hPa越赤道气流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变化和年代际变化。近57年,6~8月的45~50°E、5~9月的105~115°E、5~9月和5~11月的130~140°E、2~4月的20~25°E的越赤道气流有明显的加强,6~8月的50~35°W的越赤道气流减弱。夏季索马里的越赤道气流,平均每10年增强0.25 m/s,而130~140°E,5~9月的越赤道气流,平均每10年增强0.32 m/s。奇异谱分析表明,850 hPa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和趋势变化的方差贡献达到35%~45%。年际变化的方差贡献不超过30%,还指出夏季太平洋的越赤道气流的强度变化与南方涛动有明显关系,弱南方涛动时,有强的越赤道气流。而索马里急流强度与北大西洋涛动有弱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5.
本文首先推导出单位失变率的矢量表示式.然后将该式应用于惯性系运动学问题,以球坐标系为例导出了曲线坐标系中速度、加速度的分量表示式,导出了自然轴系中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表示式.最后将该式应用于非惯性系运动学问题,在导出绝对变本与相对变率关系的基础上,进而得出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的关系.显示出此种方法在研究运动学问题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6.
Zeng Jingjing Qu Jiansheng Pei Huijuan Dong Liping Liao Qin Liu Yanfei Zhang Zhiqiang 《地球科学进展》2015,30(11):1210-1217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over 20 years. The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has shifted from a scientific question into a complex political matter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Based on the overview of major processes and stages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conferenc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key measures that major countries have taken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as well as the primary tasks of Paris climate conference and recent international actions. The recent international climate policy issues were also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China’s activel particip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round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system. 相似文献
117.
In recent years, Moso bamboo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forests have rapidly expanded in Japan by replacing surrounding coniferous and/or broadleaved forests. To evaluate the change in water yield from forested areas because of this replac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evapotranspiration for Moso bamboo forests. However,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one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evapotranspiration in forested areas, has been observed in only two Moso bamboo forests in Japan with relatively high stem density (~7000 stems/ha). There are, in fact, many Moso bamboo forests with much lower stem density. Thus, we made precipitation (Pr), throughfall (Tf) and stemflow (Sf) observations for 1 year in a Moso bamboo forest with stem density of 3611 stems/ha and quantified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Ic). Pr and Ic for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were 1636 and 166 mm, respectively, and Ic/Pr was 10%. The value wa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as values for the other two Moso bamboo forests and lower than values for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forests. On the other hand, Tf/Pr and Sf/Pr for our forest (86% and 4%, respectively) were approximately 10% of Pr larger and smaller than values for the other two Moso bamboo fores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fference in stem density greatly affects precipitation partitioning (i.e. Tf/Pr and Sf/Pr) but does not greatly change Ic/Pr.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18.
呼伦湖的近期扩张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近20多年湖泊水量平衡分析发现,湖泊水位变化主要由湖盆内径流补给量的丰枯决定。进一步分析揭示,呼伦湖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本世纪以来随气温升高,随水有增加的趋势。降水增加导致入湖径流量,湖水位上升,呼伦湖本世纪以来的扩张与内蒙古东部地区其他内陆湖泊的变化一致,但这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内陆干旱或半干旱区是独一无二的,为此成为这一地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119.
120.
利用长江中下游、河口及口外、浙-闽沿岸陆架6个主要沉积盆地的40个晚第四纪钻孔及其年代学数据和长江口外、陆架的浅地层剖面,计算了全新世不同阶段各沉积盆地的沉积速率,并进行了近7 000年来泥沙堆积通量的估算。研究发现全新世早期距今10 000年至8 000年间长江口下切古河谷是长江泥沙的主要堆积中心,沉积速率可高达15m/ka。随着海平面上升,全新世中期长江中下游也成为长江泥沙的重要沉积盆地,其中江汉盆地的沉积速率可达10m/ka。近2 000年来,口外、陆架的堆积呈明显增加趋势,反映长江中下游盆地和河口可容空间日益减小。根据沉积速率估算,距今7 000年来长江中下游堆积泥沙约13 074×108 t,同期水下三角洲和陆架的泥沙堆积量约为9 470×108 t。研究还发现全新世以来有两个异常低沉积速率时期:距今8000-7 000年期间上述各沉积盆地沉积速率均显著低,未见长江泥沙的沉积中心; 距今4 000-2 000 年期间长江口呈现低沉积速率。 这两次异常的原因推测与海平面、气候波动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