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7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242篇
测绘学   709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383篇
地质学   561篇
海洋学   17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80篇
自然地理   197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179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195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326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s,ESV)有利于衡量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潜力和生态效益的大小,对城市生态规划与土地利用管控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选择长沙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00、2010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集,利用ArcGIS软件和经本地化校正的当量因子法,分析1990—201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1990—2018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轨迹以耕地→林地互相转化以及建设用地对耕地、林地的侵占为主; ②1990—2018年长沙市的ESV共减少53.17×108 元,降幅3.59%,除水域外各类ESV均呈下降趋势,林地和耕地服务价值减少最明显; ③在各单项服务功能中,水文调节的价值最大,其次是气候调节,两者之和占总价值的54%; ④“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兴工强市”等政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势必对ESV造成影响,城市快速扩张、土地开发会导致ESV不断下降。综合分析认为,在调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配置时应充分重视水域、林地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减缓ESV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2.
Climate and land use patterns are expected to change dramatically in the coming century, raising concern about their effects on wildfire patterns and subsequent impacts to human communities.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climate versus land use on fires and their impacts, however, remains unclear, particularly given the substantial geographical variability in fire-prone places like California. We developed a modeling framework to compare the importance of climatic and human variables for explaining fire patterns and structure loss for three diverse California landscapes, then projected future large fire and structure loss probability under two different climate (hot-dry or warm-wet) and two different land use (rural or urban residential growth) scenario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limate and housing pattern varied across regions and according to fire size or whether the model was for large fires or structure loss. The differing strengths of these relationships, in addition to differences in the nature and magnitude of projected climate or land use change, dictated the extent to which large fires or structure loss were projected to change in the future. Despite this variability, housing and human infrastructure were consistently more responsible for explaining fire ignitions and structure loss probability, whereas climate, topography, and fuel variables were more important for explaining large fire patterns. For all study areas, most structure loss occurred in areas with low housing density (from 0.08 to 2.01 units/ha), and expans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increased structure loss probability in the future. Regardless of future climate scenario, large fire probability was only projected to increase in the northern and interior parts of the state, whereas climate change had no projected impact on fire probability in southern California. Given the variation in fire-climate relationships and land use effects, policy and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should be customized for specific geographical regions.  相似文献   
123.
Diets lower in meat could reduce agricultural expansion and intensification thereby reducing biodiversity impacts. However, land use requirements, associated with alternate diets, in biodiverse regions across different taxa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We use a spatially explicit global food and land system model to address this gap. We quantify land-use change in locations important for biodiversity across taxa and find diets low in animal products reduce agricultural expansion and intensity in regions with high biodiversity. Reducing ruminant meat consumption alone however was not sufficient to reduce fertiliser and irrigation application in biodiverse locations. The results differed according to taxa, emphasising that land-use change effects on biodiversity will be taxon specific. The links shown between global meat consumption and agricultural expansion and intensification in the biodiverse regions of the world indicates the potential to help safeguard biodiverse natural ecosystems through dietary change.  相似文献   
124.
武汉市城市基本地形图实时更新策略和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武汉市城市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范围的界定和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基本地形图实时更新策略和方法,从而认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必要的经费投入、制订科学完善的生产技术标准是保证实时更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5.
基于DEM的长江上游土地利用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关切的重大问题之一,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则是其中的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严重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是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本文在DEM基础上,分析了2000年长江上游高程、坡度和坡向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2000年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有很大差异,这些因素对长江上游的土地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本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因地制宜,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等影响因素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和改善地表覆盖。  相似文献   
126.
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预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分析、预测土壤属性空间变异及其动态是区域土地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省横山县采集了254个耕层(0~20cm)土样,利用数字地形与遥感影像分析技术,提取了相关地形与遥感指数,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并利用相关因子进行回归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县域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很低,变异性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差异显著,其中以水稻田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林地和灌木林地相对较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次序为:水稻田>川地>梯田>坝地>荒草地>坡耕地>林地>灌木林地。不同坡度分析表明,“0~3°”这一坡度等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坡度等级;不同坡向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坡向有机质含量存在一个明显的趋势,阴坡有机质含量整体上要比阳坡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高程h呈现负相关关系,与坡向的余弦值COSα正相关,与复合地形指数CTI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和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以及湿度指数(WI)正相关。利用相关环境变量及遥感指数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预测结果不甚理想,存在一个平滑效应,对于残差解释相对较低,须进一步研究以更好的解释残差。  相似文献   
127.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1981~2001 年美国NASA Pathfinder NOAA/NDVI 数据, 以1∶100 万植被图为基础, 结 合气温降水资料、DEM数据和2000 年人口空间化数据, 研究了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 空间格局和海拔梯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①1981~2001 年珠峰自然保护区植被变化以 稳定为主, 有5.09%的区域发生严重退化, 13.34%的区域发生退化, 54.31%的区域保持稳定, 26.31%的区域变好以及0.95%的区域植被显著变好。退化和严重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南 部, 国境沿线; 植被变好地区集中分布在保护区北部, 雅鲁藏布江南岸。稳定区域位于退化区域和 变好区域之间。植被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m ~ 4000m 带上。②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 丛构成了区域植被退化的主体。③从空间上看, 主要是气温变化对植被变化有影响。在海拔梯度 上, 气温变化和坡度共同影响植被变化。④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内, 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造 成了部分地区的植被退化。  相似文献   
128.
1980年以来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1  
刘成武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06,61(2):139-145
依托1980~2002年的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从集约度、播种面积与耕地撂荒变化三个方面,对中国1980年以来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西部地区农地利用的集约度具有强劲的上升态势,而东、中部地区在1992~1993年时集约度下降显著,在1997年以后,集约度具有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② 东部地区农地利用的总播种面积显著下降,而西部地区却有相当稳定的扩大趋势;③ 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三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变化均经历了一个“三缩二扩”的变化过程:“缩小 (1980~1985)-扩大 (1985~1991)-缩小 (1991~1994)-扩大 (1994~1999)-再缩小 (1999~ 2002)”;但在变化幅度与发展态势上,三个区域之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播种面积有显著的下降态势,而中部与西部地区在1999年以前,其总的态势是播种面积有所扩大,此后播种面积明显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小于东部地区;④ 中部地区耕地撂荒案例最多,涉及地域最广,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少;东部地区的耕地撂荒现象主要出现在1992~1995年,而中部地区高度集中在1998~2002年,西部地区耕地撂荒的时间分布较为均匀,没有高度集中出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9.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不同层次的农用地分等成果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向。文章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导向,以农用地利用等别与自然等别的高低延伸顺序与耕地最低需求量相结合,确定出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以基本农田数量的105%~110%为基准,将县级利用等别图与自然等别图重叠的区域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交叉运用分等的土壤肥力图、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曲线图来选择作物适宜生长区和改良土地用养结构;以分等因素图作为限制因子的选择标准来划分土地限制类别区。  相似文献   
130.
MM5数值预报产品在舟山海域风力分区预报中的释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辉  陈淑琴 《海洋预报》2006,23(2):67-71
本文阐述了舟山海域地理气候特征及开展舟山海域风力分区预报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利用海岛测风站资料研究的MM5数值预报产品在舟山海域风力分区预报中的释用技术,实践证明该释用技术能为风力分区预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并为研究同类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