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3篇
  免费   1140篇
  国内免费   1404篇
测绘学   864篇
大气科学   886篇
地球物理   1627篇
地质学   2893篇
海洋学   1115篇
天文学   369篇
综合类   458篇
自然地理   885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258篇
  2020年   271篇
  2019年   341篇
  2018年   261篇
  2017年   286篇
  2016年   291篇
  2015年   304篇
  2014年   389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358篇
  2011年   400篇
  2010年   308篇
  2009年   430篇
  2008年   483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455篇
  2005年   402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294篇
  2002年   260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4篇
  19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变形分析的神经网络技术应用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伍生 《测绘工程》2008,17(3):37-40
大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测、分析与预报极为重要。变形分析建模的方法很多,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是其中之一。文中结合某深基坑工程的监测资料和工作经验,运用神经网络BP算法进行预测分析。简述BP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介绍基坑变形分析的BP神经网络的具体模型结构,将神经网络方法预报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效果较好。该成果对生产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2.
传统的2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成熟但缺乏3维可视化和分析的能力,而目前的3维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可拥有3维可视化分析能力,然而还缺少2维地理信息系统的便捷。以二三维联动为开发思路的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解决这对矛盾。本文基于二三维联动GIS的设计方案,以虚拟校园设计与实现为应用实例,利用ArcEngine(AE)实现二三维联动GIS系统的开发设计,对GIS系统的开发做出了一种新的、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3.
红枫湖夏季分层期间pCO2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夏季分层期间对红枫湖南、北湖湖心的水样进行分层采集,同时测定了分层水样的温度、pH、HCO3-浓度、溶解氧(DO)、叶绿素a(Chl-a)及铵根离子(NH4+)、硝酸根离子(NO3-)、磷酸根离子(PO43-)的浓度,水体中CO2的分压(pCO2)由化学平衡及亨利定律求得。研究结果表明:光合作用、有机质降解及水体热分层是影响红枫湖夏季pCO2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温水层CO2欠饱和是光合作用吸收CO2引起的,温跃层中pCO2的急剧增加是光合产物降解产生CO2引起的。静水层沉积物附近pCO2最高并且还有持续增加的趋势,说明沉积物中有机质降解是静水层中CO2增加的主要原因,夏季湖底水温较高加快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分层现象使pCO2在水体中的分布差别明显,并且使静水层中CO2得到积累。此外,夏季红枫湖水体中pCO2的变化与NH4+、PO43-的变化密不可分,表现为温水层中光合作用消耗NH4+、PO43-,有机质降解过程伴随NH4+、PO43-的释放。  相似文献   
104.
中国边缘海域及其邻区的岩石层结构与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边缘海域近年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根据速度异常和各向异性分析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的岩石层结构和构造,讨论中朝块体和扬子块体在黄海内部的拼合边界(黄海东部断裂带)、东海陆架盆地上地幔异常与岩石层形成演化、南海北部地壳底部高速层的成因及地幔活动等问题。分析表明,黄海东部与朝鲜半岛之间存在一个深部构造界限(大致对应于黄海东部断裂带),分界两侧Pn波速度各向异性存在明显差异,反映不同构造应力和断裂剪切运动作用下的岩石层地幔变形特征。东海陆架下方的低速异常揭示了张裂盆地形成时期的地幔活动痕迹,表明中、新生代期间发生过地幔上涌并造成岩石层减薄,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引发的地幔活动对东海陆架岩石层的形成、演化产生明显的影响。南海北部岩石层厚度较大并且温度相对偏低,地幔异常仅限于局部地区,估计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地壳底部高速层形成于张裂发生之前,或者是地壳形成时期壳幔分异时的产物。南海中央海盆的扩张不仅导致地壳拉张,软流层物质上涌,而且也造成岩石层地幔减薄甚至缺失。  相似文献   
105.
利用矿物方解石进行水体除磷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虹  张静  高一鸣 《地学前缘》2008,15(4):138-141
为探索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新方法,利用矿物方解石对含磷溶液进行了除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方解石晶芽可以促进磷的沉淀,降低溶液磷浓度;其降磷效果与溶液初始磷浓度有关,初始磷浓度为1.2mg/L,除磷率为12.68%,初始磷浓度为3mg/L,除磷率为69.94%,初始磷浓度为5mg/L,除磷率为88.48%;同样,实验温度升高,可使方解石降磷效果明显提高。经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除磷沉淀物没有明显的晶质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6.
生物气CO_2还原途径中碳同位素分馏作用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历史中,CO2/H2还原产甲烷作用对生物气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主要为CO2/H2还原型生物气。笔者以CO2/H2还原生气理论为指导,进行不同初始碳同位素值和不同赋存状态碳源的生物模拟实验,研究CO2/H2还原产气过程中发生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产物中δ13CH4值与底物的δ13C值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在反应母质过量的情况下,碳源的赋存状态可以影响产物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以游离形式CO2还原产生的甲烷δ13C值,相对于以HCO3-、CO23-离子形式产生的甲烷δ13C值轻。通过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田实例分析,探讨了该区生物气的主要底物CO2的来源及赋存状态,对评价盆地生物气资源和有利勘探区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7.
福卫2号卫星影像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卫2号卫星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了高精度的卫星轨道模型和DEM进行正射精纠正;并对影像融合进行了多种方法实验,从光谱质量和空间信息角度对融合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适合福卫2号影像的融合方法,可为福卫卫星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8.
随着对GIS中的空间对象模型和自然地理特征表达的研究深入,模糊空间对象被提出。针对模糊空间对象表达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空间对象生成方法。该方法将模糊技术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调整模糊隶属函数和模糊规则,使系统具备自适应的特性。实验表明,这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生成模糊空间对象的方法比传统方法大大的提高了成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9.
基于J2EE/XML的分布式WebGIS平台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目前WebGIS各种实现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利用J2EE构建分布式WebGIS的优越性;提出了一种基于J2EE/XML构建的四层体系结构的分布式DragonMapWeb系统;并就该系统,分别探讨了与其相关的系统构架、EJB类组织、数据模型、关键技术、功能设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0.
Analyses of 72 samples from Upper Panjhara basi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Deccan Plateau, India, indicate that geochemical incongruity of groundwater is largely a function of mineral composition of the basaltic lithology. Higher proportion of alkaline earth elements to total cations and HCO3>Cl + SO4 reflect weathering of primary silicates as chief source of ions. Inputs of Cl, SO4, and NO3 are related to rainfall and localized anthropogenic factors. Groundwater from recharge area representing Ca + Mg–HCO3 type progressively evolves to Ca + Na–HCO3 and Na–Ca–HCO3 class along flow direction replicates the role of cation exchange and precipitation processes. While the post-monsoon chemistry is controlled by silicate mineral dissolution + cation exchange reactions, pre-monsoon variability is attributable chiefly to precipitation reactions + anthropogenic factors.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Mg vs HCO3 and Ca + Mg vs HCO3 supports selective dissolution of olivine and pyroxene as dominant process in post-monsoon followed by dissolution of plagioclase feldspar and secondary carbonates. The pre-monsoon data however, points toward the dissolution of plagioclase and precipitation of CaCO3 supported by improv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Na + Ca vs HCO3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Ca vs HCO3, respectivel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eccentricity in the composition of groundwater from the Panjhara basin is a function of selective dissolution of olivine > pyroxene followed by plagioclase feldspar. The data suggest siallitization (L < R and R k) as dominant mechanism of chemical weathering of basalts, stimulating monosiallitic (kaolinite) and bisiallitic (montmorillonite) products. The chemical denudation rates for Panjhara basin worked out separately for the ground and surface water component range from 6.98 to 36.65 tons/km2/yr, respectively. The values of the CO2 consumption rates range between 0.18 × 106 mol//km2/yr (groundwater) and 0.9 × 106 mol/km2/yr (surface water),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groundwater forms a considerable fraction of CO2 consumption, an inference, that is, not taken into contemplation in most of the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