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17篇 |
免费 | 3300篇 |
国内免费 | 428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50篇 |
大气科学 | 2467篇 |
地球物理 | 3010篇 |
地质学 | 10251篇 |
海洋学 | 3419篇 |
天文学 | 436篇 |
综合类 | 1491篇 |
自然地理 | 43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1篇 |
2023年 | 339篇 |
2022年 | 672篇 |
2021年 | 782篇 |
2020年 | 738篇 |
2019年 | 875篇 |
2018年 | 730篇 |
2017年 | 810篇 |
2016年 | 846篇 |
2015年 | 930篇 |
2014年 | 1142篇 |
2013年 | 1003篇 |
2012年 | 1249篇 |
2011年 | 1207篇 |
2010年 | 1052篇 |
2009年 | 1274篇 |
2008年 | 1127篇 |
2007年 | 1364篇 |
2006年 | 1355篇 |
2005年 | 1225篇 |
2004年 | 1106篇 |
2003年 | 1041篇 |
2002年 | 934篇 |
2001年 | 714篇 |
2000年 | 618篇 |
1999年 | 598篇 |
1998年 | 459篇 |
1997年 | 454篇 |
1996年 | 419篇 |
1995年 | 354篇 |
1994年 | 315篇 |
1993年 | 266篇 |
1992年 | 244篇 |
1991年 | 216篇 |
1990年 | 114篇 |
1989年 | 181篇 |
1988年 | 77篇 |
1987年 | 58篇 |
1986年 | 37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4篇 |
1954年 | 5篇 |
1877年 | 2篇 |
18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1.
52.
As a fundament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Kuroshio to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we
investigated the seasonal pattern of the intrusion from the Kuroshio on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C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intruded Kuroshio water, using the RIAM Ocean Model (RIAMOM). The total intruded volume transport across the 200m isobath
line was evaluated as 2.74 Sv in winter and 2.47 Sv in summer, while the intruded transport below 80m was estimated to be
1.32 Sv in winter and 1.64 Sv in summer. Passive tracer experiments revealed that the main intrusion from the Kuroshio to
the shelf area of the ECS, shallower than 80m, takes place through the lower layer northeast of Taiwan in summer, with a volume
transport of 0.19 Sv. Comparative studies show several components affecting the intrusion of the Kuroshio across the 200 m
isobath line. The Kuroshio water intruded less onto the shelf compared with a case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tide-induced bottom
friction, especially northeast of Taiwan. The variations of the transport from the Taiwan Strait and the east of Taiwan have
considerable effects on the intrusion of the Kuroshio onto the shelf. 相似文献
53.
浮基多体系统自激运动响应的时域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浮基多体系统上部机构作业时不仅存在多体系统内部各物体间的耦合作用 ,还存在浮基与流场间的耦合作用。本文将浮基在流场中引起的辐射势表示为浮基加速度与时域规范化速度势乘积的卷积形式 ,导出流体动压力及静水系泊恢复力与浮基运动的关系。使用多刚体力学的凯恩方法得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最后给出了在时域中数值求解系统运动响应的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54.
近惯性内波运动普遍存在于全球大洋中,影响大洋中的质量、动量和能量输送,是大气强迫与海洋混合之间的重要纽带。由于目前海洋深层观测资料的缺乏,对于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消演变特征研究甚少。利用2009-2012年的潜标观测资料,采用带通滤波和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南海西沙海域深层近惯性内波生成、传播和消亡等演变特征。通过研究发现,南海西沙海域深层存在较强的近惯性振荡,其生成源为台风过境能量输入,绝大部分时段内,近惯性振荡能量在海洋浅层耗散,不向海洋深层传播;仅在少部分时段内,近惯性振荡能量的80%~85%耗散在500 m以浅区域,有大概15%~20%继续向海洋深层传播。 相似文献
55.
本文提出了一个生成自由面的三维船体贴体网格的数值方法。文中以静水面以上的船体型线作为描述非定常自由面的计算网格域,进一步完善了我们以往开发的无法考虑兴波与静水面以上的船体型线相互作用对船舶粘性流动影响的网格生成方法。静水面以上的初始自由面网格分别沿船面法线η及切线ζ方向的曲线长的指数进行分布,即可极方便地调节自由面在船面及静水面附近的网格间距,也保证了在数值离散三维Poisson方程时具有相当好的收敛性。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计算量相当小,尤其能极方便地控制网格在船面簿粘性层中及静水面附近的分布。以Series60船模作为计算算例,带自由面的网格分布是相当满意的 相似文献
56.
57.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青藏高原软弱物质运移的关键位置,研究其深部结构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的扩张机制.本文利用穿过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一条起始于兰坪—思茅块体,穿过川滇菱形块体,终止于华南块体的长约75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的电阻率结构,基于上地幔矿物和熔融体温度与电导率的关系,获得了研究区上地幔温度结构与熔融百分比分布.结果表明,采用随深度变化的含水熔融上地幔矿物组分模型才能合理地获得整个上地幔温度;上地幔全岩含水量约4.69(40 km深度)~0.13 wt%(150 km深度),矿物熔融百分比约0~1.4%之间,并在70 km深度附近出现了较明显的局部熔融带;上地幔温度位于400~1300℃之间,随深度加深而逐渐增加;70 km以浅的温度表现出相对强烈的横向变化,且川滇和兰坪—思茅块体的上地幔温度和矿物熔融百分比的深度平均值明显高于华南块体.
相似文献58.
作为大洋典型地貌特征的海山,其邻近的海洋生境并不被人熟知。依据2014年冬季对热带西太平洋Y3海山及其邻近海域的综合调查,首次探讨了该海山区海水中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Y3海山区是典型的热带寡营养海域。在50~125 m的深度,温跃层和高盐区双重作用对底部高浓度营养盐向上输送的阻碍,是导致真光层上部营养盐浓度较低的重要原因;同时,浮游植物和异养细菌的消耗也加剧了该区域营养盐的缺乏。Y3海山突出的地形地貌对营养盐的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海山对流经的海流产生阻碍,形成上升流,使底部高浓度的营养盐突破温跃层和高盐区的阻碍向上输送,从而使海山周围营养盐的平均浓度高于远离海山的海域。相关性分析显示,Y3海山区真光层中营养盐浓度与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和异养细菌丰度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除NO2-N外)和负相关关系。海山区特殊的营养盐分布及其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是其成为一种独特的大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9.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发育大型坳陷型湖盆。湖水的升降影响着湖盆水体面积的大小、深浅以及沉积体系发育分布,进而影响全盆地晚三叠延长统地层生储盖组合的发育特征。通过野外剖面、钻井岩芯中古生物化石的鉴定,结合古生物组合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盆的古生物生态环境进行了恢复。确定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是一个最大水深不超过60 m的浅水湖盆,属于温暖潮湿的淡水-半咸水环境。从湖岸到湖心,可以划分为预测古水深1~2 m的河流-沼泽生物相带;预测古水深3~15 m的滨岸-河口三角洲生物相带;预测古水深15~35 m的浅湖生物相带;预测古水深在35~60 m范围的半-深湖生物相带。这些生物相带的划分,为恢复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奠定了基础,为盆地延长组沉积边界、盆地内沉积体系发育展布以及沉积相带的划分提供了坚实的地质依据,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