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66篇 |
免费 | 9759篇 |
国内免费 | 50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22篇 |
大气科学 | 3229篇 |
地球物理 | 4469篇 |
地质学 | 16557篇 |
海洋学 | 7631篇 |
天文学 | 298篇 |
综合类 | 2068篇 |
自然地理 | 499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8篇 |
2024年 | 577篇 |
2023年 | 770篇 |
2022年 | 1215篇 |
2021年 | 1336篇 |
2020年 | 1313篇 |
2019年 | 1484篇 |
2018年 | 1311篇 |
2017年 | 1408篇 |
2016年 | 1420篇 |
2015年 | 1461篇 |
2014年 | 1867篇 |
2013年 | 1609篇 |
2012年 | 1863篇 |
2011年 | 1892篇 |
2010年 | 1603篇 |
2009年 | 1889篇 |
2008年 | 1718篇 |
2007年 | 1970篇 |
2006年 | 1827篇 |
2005年 | 1658篇 |
2004年 | 1457篇 |
2003年 | 1358篇 |
2002年 | 1222篇 |
2001年 | 1051篇 |
2000年 | 851篇 |
1999年 | 789篇 |
1998年 | 691篇 |
1997年 | 599篇 |
1996年 | 561篇 |
1995年 | 461篇 |
1994年 | 424篇 |
1993年 | 361篇 |
1992年 | 332篇 |
1991年 | 248篇 |
1990年 | 146篇 |
1989年 | 159篇 |
1988年 | 96篇 |
1987年 | 60篇 |
1986年 | 38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8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3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地震前兆综合危险度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的一种综合地震预报的新方法。利用山东省每年年底的地震会商报告给出的地震前兆异常,而不是取震后的震例总结或论文给出的异常,通过“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计算出无量纲的、归一化的地震前兆综合危险度,分析了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Ms级地震前综合危险度的变化特征。震前综合危险度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高值异常变化,震后危险度很快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82.
南海主要珊瑚礁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8年3~5月和1999年5~6月在西沙和南沙的12座珊瑚礁水域渔业资源专业调查资料以及1998年2月~1999年12月在南沙群岛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南海珊瑚礁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专业调查结果:捕获软骨鱼类14属16种,渔获量计64尾2 844.1kg,优势种为大眼角鲨、鼬鲨、日本燕、侧条真鲨、灰六鳃鲨;监测调查表明南沙珊瑚礁水域的软骨鱼类在全年均可捕获,产量的变动主要与捕捞努力量相关。综合2种调查知:软骨鱼类在南海珊瑚礁水域总体分布范围较广,单鱼种在各个岛礁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性;南海珊瑚礁区捕获软骨鱼类的主要作业方式为延绳钓和大型流刺网。 相似文献
83.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are important in the fisheries sector and efforts were on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s of potential fishing zones using ocean color. The present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 相似文献
84.
渤海夏季环流和渤海海峡水体输运的数值诊断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了一个基于POM的涵盖渤、黄、东海的海洋环流诊断模式来研究渤海夏季环流。分别进行了风海流、密度流和总环流的模拟。从模拟结果得出:渤海海峡夏季与北黄海的水交换总的来说表现为北进南出特征,但与冬季相比,其流量较小(约5×103m3s 1)且不能深入渤海。辽东湾基本上受气旋式环流控制,黄河口外至渤海湾受反气旋式环流控制。数值实验表明,渤海夏季主要属密度流性质。在渤海海峡的北岸存在一支明显的上升流,而且北部的海水垂向运动比南部要强许多。在渤海中部的纬向断面上,东部的海水垂直交换要比西部活跃得多;渤海海水的垂向运动亦主要是密度流导致的。 相似文献
85.
1992-2015年中亚五国土地覆盖与蒸散发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使得土地覆盖与蒸散发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中亚五国为研究区,采用欧空局气候变化项目(CCI)土地覆盖和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DAS)蒸散发数据,分析1992-2015年土地覆盖与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耕地蒸散耗水特征。结果表明:① 中亚五国土地覆盖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耕地扩张引起土地覆盖格局变化。1992-2003年耕地快速增加(1.1万km 2/a),林地和草地大幅减少。2003-2015年耕地增速趋缓(0.3万km 2/a),林地和草地有一定恢复,裸地和水体持续减少,城镇用地持续增长。耕地共增加12.3万km 2,林地和草地分别减少4.0万km 2和2.3万km 2,且集中于哈萨克斯坦中北部。裸地减少3.5万km 2,集中于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水体减少3.1万km 2,集中在咸海湖泊。乌兹别克斯坦耕地减少、裸地增加,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土地覆盖变化幅度较小;② 中亚五国蒸散发变化与土地覆盖格局基本一致。蒸散发总体呈增加态势(6 mm/a),1992-2003年快速增加(11.3 mm/a),2003-2015年缓慢上升(2.4 mm/a)。中亚五国年蒸散发达到276.8 mm,东南部的吉尔吉斯斯坦(347.3 mm)和塔吉克斯坦(302.9 mm)最高,中北部的哈萨克斯坦(297.9 mm)次之,西南部的乌兹别克斯坦(211.0 mm)和土库曼斯坦(150.0 mm)最低;③ 中亚五国蒸散耗水结构受耕地面积大小的影响。中亚五国耕地蒸散耗水的贡献由24.7%增至27.9%,土库曼斯坦耕地蒸散耗水仅占本国的11%,其他国家均超过25%。草地、林地和裸地的蒸散耗水贡献降低,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仍以草地和林地蒸散耗水为主(≥ 50%),土库曼斯坦(61.3%)和乌兹别克斯坦(46.4%)的裸地蒸散耗水占绝对优势。本文明确了中亚五国土地覆盖连续动态变化过程,细化各国土地覆盖与蒸散发特征及差异,增强对土地覆盖与蒸散发现状的认识,可为水土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6.
87.
This paper brings together unpublished historical data sets and published literature to review the role of climatic, oceanographic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marine ecosystem of the eastern Canadian Archipelago. Physical data includ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masses, circulation patterns, sea ice conditions, and climatic records from 1950s onward. Biological data include unpublished data sets on nutrients,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duction, and sedimentation, which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1980–1990s in the eastern Canadian Archipelago. These results show high year-to-year variability in nutrient inventories and ratios, the magnitude of the ice algae and phytoplankton bloom, the timing of ice algae sedimentation in the spring,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high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d its effect on pelagic–benthic coupling processes is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ic and oceanographic forcing, with emphasis on recent (past decade) Arctic changes. An estimate of total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Archipelago is also presented, along with published production estimates for other Arctic shelves, showing that the Archipelago may support up to 32% of the total primary production of Arctic shelves. The high year-to-year variability in production and carbon transfer pathways (e.g. pelagic versus benthic) in the Archipelago suggest that the system might be resilient to the increased variability in climatic conditions occurring in the past decade. However, this increased variability combined with directional change in climatic and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might also modify the existing balance of ecological processes. For example, shifts in the timing of events appear to have already occurred in the past decade, with potential cascading effects throughout the ecosystem. 相似文献
88.
粤港澳大湾区知识网络空间结构演化特征与影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0—2018年国内外期刊数据库合作论文数据为基础,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结构指数法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知识空间网络结构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知识网络格局由广州的“一家独大”逐渐演变为广州、深圳、香港“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香港虽然处于知识网络的核心位置,但受行政壁垒的影响,主要与广州、深圳高等级的城市建立紧密的知识合作联系。2)粤港澳大湾区知识联系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西部地区知识联系远低于东部地区,虽然研究期内湾区的知识网络的极化特征得到一定的缓解,但不均衡性仍然显著。3)湾区知识活动主体的自身需求是促进城市间知识合作的内在驱动力,知识环境和知识联系通道是区域知识合作网络外在推动力,在内生作用和外生作用的共同影响下,知识合作产出得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知识网络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89.
马家沟灰岩(古)岩溶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华北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岩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包括沉积岩溶,暴露岩溶,埋藏岩溶,现代岩溶及陷落柱等,指出了沉积岩溶和暴露岩溶洞穴不能保存或保存甚少,但对后期的岩溶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最后,提出了今后奥陶系灰岩岩溶研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