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6篇
  免费   460篇
  国内免费   276篇
测绘学   841篇
大气科学   359篇
地球物理   202篇
地质学   732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50篇
自然地理   268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分别构建广州主建成区垂直比例尺为1﹕2 000、1﹕1 000和1﹕500的3个建筑物模型,利用大型边界层风洞,在西北和东南两风向下,基于中性流模拟分析了复杂城市地形下湍流度随高度的变化及其对宏观地形的依赖。结果表明:风廓线指数α与不同高度的湍流度之间的关系密切,利用现有模型,根据4类粗糙度边界层和不同垂直比例尺,可确定相应的湍流度随高度变化模型的主要系数,预测精度高。城市地形下最大湍流度面发育在0~0.2 h之间狭窄的范围内。用湍流度形态指数β来表征湍流度随高度的变化,无论城市屋脊还是平坦地形,随着风程区的延伸,廓线的指数α升高,湍流度形态指数β降低。表明同一高度湍流度值具有由迎风区、丘顶区向背风区增高,沿风程逐渐增大的规律,对地形部位和风程的依赖性强,与来流翻越简单地形时的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堆晶角闪辉长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玉文  邓晋福 《现代地质》1995,9(2):212-219
通过详细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发现苏尼特左旗附近较广泛地分布有一种主要由角闪石和外长石组成的堆晶岩,其化学成分属基性岩范畴,可定名为堆晶角闪辉长岩。这类岩体具清楚的层状构造、堆晶结构.岩石化学成分、稀土元素、结构和构造等特征均表明,该类岩石是由富水的拉斑玄武岩浆经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是造山带火成岩组合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形成于造山构造岩浆旋回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苏家沟科马提岩呈透镜状残留体赋存于早元古代二长花岗岩中,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科马提岩、透闪石岩、透闪片岩、阳起透闪片岩、绿泥透闪片岩、黑云阳起片岩等组成,具典型的鬣刺结构及变余鬣刺结构。该科马提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结构特征与世界典型地区科马提岩极为相似,属橄榄科马提岩。  相似文献   
14.
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人居环境中的自然基础和生态背景,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影响人类发展水平与社会进步.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格局,对于界定主体功能区、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与流动,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GIS技术,采用综合指数法,基于陕西省96个气象站点1966-2005年气象数据、1990-2007年逐月NDVI和Landsat TM影像、1:25万DEM、2000年陕西省人口详查数据、2006人口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以100 m×100 m栅格单元构建并直观展现了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各区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8.55~88.97之间:从西北向东南、从山地、高原向平原、河谷人居自然适宜程度递增.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广,占陕西省总面积的63.28%;比较适宜地区居次,占26.11%;临界适宜区占10.26%:高度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0.35%.陕西省总人口的68.92%分布在占全省面积26.46%的高度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地表水资源和地形起伏度是引起省内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实证分析表明该测评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陕西省人居的自然生态背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总结了大陆深部地壳物质成分识别研究方法和元素丰度合理性检验的方法,以期为大陆深部地壳物质成分探测提供技术方法体系。深部地壳物质成分识别的主要方法有:①因构造运动抬升出露到地表的中下地壳剖面;②地表出露的高级变质地体;③产于火山岩中的深部地壳捕掳体,如麻粒岩捕掳体;④地球物理测深资料与深部岩石物理性质的高温高压实验测定结果之间的拟合和⑤壳源岩浆岩源区地球化学示踪。元素丰度合理性检验的方法主要有地表热流和元素比值法。  相似文献   
16.
大兴安岭吉峰科马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石学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北段吉峰林场一带变质超基性岩为具有典型鬣刺结构的科马提岩。科马提岩系列由橄榄质科马提岩、玄武质科马提岩及拉斑玄武岩、辉长岩等岩石组成。科马提岩显示了从超镁铁质到镁铁质地球化学趋势,拉斑玄武岩具有从富镁到富铁的趋势,而上覆长英质火山岩则遵循钙-碱趋势。科马提岩稀土配分型式为类似于南非超镁铁质科马提岩的平坦型或轻稀土略富集而重稀土平坦型。科马提岩系列8件样品的Sm-Nd同位素数据构成一条相关性较好的等时线,等时线年龄为1727Ma±74.7Ma,INd=0.510725±0.0000798,εNd(t)=6.94±1.56,表明科马提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其源区为亏损的软流圈地幔。这一地壳增生事件可能与松嫩地块从西伯利亚地台南缘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顾及局部地形改正、椭球改正及大气改正的情况下,采用实测数据,应用Meissel方法和Wenzel频谱分析方法,对某盆地边缘的高程异常进行了实际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同多普勒高程异常进行了比较,证明结果是良好的。此外还对我国精确高程异常的确定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work, three turbulence closure models, Mellor andYamada level 2.5, E - l and E - implemented in a circulation model, are compared in neutral condition over complex terrain. They are firstly applied to a one-dimensional case on flat terrain and then to a schematic two-dimensional valle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 terms of wind field and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are tested against measurements from a wind-tunnel experiment. The empirical constants defining the characteristic length scales of the closures are modified based on turbulence parameters estimated in the experiment. The formulation of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is analysed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various closures i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Regarding the mean flow, both on flat and complex terrain, all the closures yield satisfactory results. Concerning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the best results are obtained by E - l and E - closures.  相似文献   
19.
The texture of digital rock images, as recorded, for instance, with borehole imaging devices, is shown to reflect different bedding types. Textural segmentation of borehole images, therefore, subdivides the recorded sequence into bedding units. We show that a textural segment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exture energy achieves good results when compared with synthetic as well as real data in which petroleum geologists have performed zonations on cores. Texture energy involves filtering of the original image with a set of texture sensitive masks. The filtering is done as a finite convolution over the size of the masks. On the resulting images the variance is computed over a relatively large sliding window, which, in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covers the full width of the image. The resulting nine one-dimensional curves are then clustered hierarchically into a user-determined number of image texture or lithological bedding clas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revious to clustering can be used to reduce redundancy in the data. A recurring and relatively ill-defined problem in this field are macro-textures, i.e., the cyclic interbedding of two or more bedding types. We show that sliding Fourier transforms and variable mask scale can successfully address the zonation of macro-textures. In general, the method gives best results with mask sizes equivalent to 2–4 centimeters, reflecting the length scale at which the investigated geological bedding seems to have its highest variation.  相似文献   
20.
地形性中尺度环流的数值模拟及验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建立了一个高分辨三维边界层诊断模式以模拟下垫面热力和动力的 非均匀性对边界层结构的影响。模式模拟了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厂址区域(12 km×12 km) 47个典型天气系统下的地形性中尺度环流,其大坑的模拟风向、风速和温度与观测值 相比,风向差小于17.5#+[o]的概率为87.5%,风速比值在0.7~1.3之间的概率为72.9%, 温度差小于0.4#+[o]C的概率为7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