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1篇
  免费   1007篇
  国内免费   1747篇
测绘学   160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911篇
地质学   5177篇
海洋学   228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367篇
自然地理   14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266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353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284篇
  2006年   317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260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219篇
  2000年   228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31.
青藏高原新生代形成演化的整合模型——来自火成岩的约束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28  
深部过程是青藏高原演化的主导因素,其他地质过程都可以看作是对深部过程的响应。因此,一个构造旋回(阶段)的地球动力学事件链可以概括为深部地质过程—幔源岩浆活动—壳源岩浆活动—陆壳增厚—地表隆升—表层剥蚀与沉积,其中幔源岩浆活动的研究成为追索青藏高原演化历史的关键环节。据此,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性时间坐标为80、45、27、17、9和4Ma。青藏高原新生代火成岩具有三种展布形式:与雅鲁藏布缝合带平行的岩浆带、沿深大断裂展布的岩浆带和藏北离散性岩浆分布区,它们分别受控于大陆碰撞、大规模走滑和岩石圈拆沉构造体制,且都受控于印度—亚洲软流圈汇聚过程。据此,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青藏高原演化的整合模型:南北向地幔对流汇聚控制了岩石圈块体的相对运动,并最终导致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和沿碰撞带的大规模岩浆活动;碰撞之初(白垩纪末期),大陆岩石圈块体的刚性属性有利于应力的远程传递和块体旋转,沿块体边界分布的大型走滑断裂控制了岩浆活动的发生;随着挤压过程的持续进行,岩石圈块体的受热和变形,高原岩石圈的重力不稳定性增加,最终导致拆沉作用和软流圈物质的大规模上涌以及藏北高原的离散性岩浆活动。在高原演化中,岩石圈拆沉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地质事件的发生都与此有关。同时,软流圈的汇聚还导致软流圈物质的向东挤出,并因此造成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向东挤出和晚新生代的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232.
轴压比对中等高度LC结构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轻骨料混凝土(L ight-we ight concrete,简称LC)剪力墙的轴压比是剪力墙抗震设计时一个重要的控制因素,直接关系到其延性性能。为使设计规程具有足够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六榀轻骨料混凝土剪力墙试件的试验,研究了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着重考虑不同轴压比对中等高度有边框剪力墙的破坏形态和变形性能的影响效应,对其滞回特性进行分析,计算了各剪力墙的刚度退化率与延性系数,并将无竖缝剪力墙与带竖缝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33.
甘肃省景泰正路下志留统复理石杂砂岩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甘肃省景泰正路一带的下志留统肮脏沟组为一套巨厚的浊流相陆源碎屑岩,以杂砂岩为主,夹有板岩,属典型的浊流沉积。薄片的镜下观察结果表明,其粒度为0.05~4.00 mm,岩性为细粒-中、粗粒砂岩、含砾砂岩。对5块采集于复理石中的杂砂岩样品进行岩性组合判定和主要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w(SiO2)为61.83%~69.90%,w(K2O)/w(Na2O)为0.89~1.46。利用数据对比及w(K2O)/w(Na2O)—w(SiO2)等判别图的分析结果对其物源区的性质及沉积大地构造背景进行分析和判别的研究结果表明,北祁连造山带东段甘肃省景泰正路一带下志留统肮脏沟组的陆源碎屑主要来源于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岛弧源区和造山带源区,反映了卷入造山带的岛弧、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的物源背景。沉积地球化学特征揭示的沉积大地构造背景为弧后前陆盆地背景,与碰撞后的大地构造背景相吻合。  相似文献   
234.
低级序复杂断块构造应力场定量模型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对现河低级序帚状断块构造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沙一、东营及现今3期构造应力场定量模型,研究了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地质时期应力强度不同,应力的方向和大小都有变化,认为应力值由老到新呈增大趋势。最大水平主应力在平面上自帚状构造的撒开端向收敛端逐渐变低,在剖面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断裂带是应力低值区,也是油气富集区。提出应力转换带为应力低值区,也是低幅断鼻构造的有利分布区,还是开发中后期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235.
关中地区垂直形变场及其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斌  祝意青  江在森 《地震研究》2006,29(2):151-156
应用关中地区20余年的精密水准资料,用分段线性速率动态平差法进行统一起算基准的拟稳平差计算.得出了197l~1976、1976-1980、1980-1986和1986~1996年度的垂直形变速率图,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关中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地壳垂直形变场有规律的变化与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微动态活动有关,青藏亚板块和华北亚板块对关中地区的构造变形交替起主导作用,并产生了不同形变特征;(2)地壳垂直运动不是线性的。有加速、反向和停顿,长期平均垂直运动速率低于各时段的变化;(3)地壳垂直变化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垂直形变的逆继承性构造活动时期远小于继承性构造活动时期;(4)西安是一个特殊沉降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236.
岷县-卓尼5.0级地震的基本特征和地质背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归纳总结了岷县-卓尼5.0级地震的基本参数、烈度分布、建筑物震害、发震构造等基本特征,并分析了该地震烈度偏高和震害较重的基本原因。该次地震与2003年11月13日岷县Ms5.2地震基本特征相同,发震构造也相同,为临潭-宕昌断裂带。  相似文献   
237.
基于公开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以及国内外航次调查积累的海底地形等资料,笔者编制了西太平洋海山区1:500万构造分区图.西太平洋海山区构造分区图包括1幅主图和3幅辅图,主图为《西太平洋海山区构造分区图》,共划分出了3个一级板块、22个二级分区块体、12个三级分区块体,3幅辅图分别为《西太平洋海山区地质构造图》、《西太平...  相似文献   
238.
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和演化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盆山体系研究是当前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四川盆地周缘为造山带所围绕,盆地与造山带存在着耦合关系。系统地分析四川盆地和周缘造山带组成的盆山体系的结构和演化特征对深入认识四川盆地的构造和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造剖面的解释、沉积充填特征和陆源碎屑物源的分析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的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变形特征和演化历史。四川盆地与周缘造山带均以冲断褶皱带相耦合,构造变形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提出了"复合盆山体系和亚盆山体系"的概念,并认为四川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组成了一个复合盆山体系,并由多个次一级的亚盆山体系所组成,各亚盆山体系是互相影响、互相叠加、互相干扰联合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盆山体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39.
The Beetaloo Sub-basin, northern Australia, is considered the main depocentre of the 1,000-km scale Mesoproterozoic Wilton package of the greater McArthur Basin – the host to one of the oldest hydrocarbon global resources. The ca. 1.40–1.31 Ga upper Roper Group and the latest Mesoproterozoic to early Neoproterozoic unnamed group of the Beetaloo Sub-basin, together, record ca. 500 million years of depositional history within the North Australia Craton. Whole-rock shale Sm–Nd and Pb isotope data from these sediments reveal sedimentary provenance and their evolution from ca. 1.35 to 0.85 Ga. Furthermore, these data, together with shale major/trace elements data from this study and pyrolysis data from previous publications, are used to develop a dynamic tectonic geography model that links the organic carbon production and burial to an enhanced weathering of nutrients from a large igneous province. The ca. 1.35–1.31 Ga Kyalla Formation of the upper Roper Group is composed of isotopically evolved sedimentary detritus that passes up, into more isotopically juvenile Pb values towards the top of the formation. The increase in juvenile compositions coincides with elevated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tents of these sediments. The coherently enriched juvenile compositions and TOC the upper portions of the Kyalla Formation ar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an increase in nutrient supply associated with the weathering of basaltic sources (e.g. phosphorous). Possible, relatively juvenile, basaltic sources include the Wankanki Supersuite in the western Musgraves and the Derim Derim–Galiwinku large igneous province (LIP). The transition into juvenile, basaltic sources directly before a supersequence-bounding unconformity is her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uplift and erosion of the Derim Derim–Galiwinku LIP, rather than an influx of southern Musgrave sources. A new baddeleyite crystallisation age of 1,312.9 ± 0.7 Ma provides both a tight constraint on the age of this LIP, along with its associated magmatic uplift, as well as providing a minimum age constraint for Roper Group deposition. The unconformably overlying lower and upper Jamison sandstones are at least 300 million years younger than the Kyalla Formation and were sourced from the Musgrave Province. An up-section increase in isotopically juvenile compositions seen in these rocks is interpreted to document the progressive exhumation of the western Musgrave Province. The overlying Hayfield mudstone received detritus from both the Musgrave and Arunta regions, and its isotopic geochemistry reveals affinities with other early Neoproterozoic basins (e.g. Amadeus, Victoria and Officer basins), indicating the potential for inter-basin correlations.  相似文献   
240.
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所采集的地震、重磁资料及钻井、地质资料,对该盆地的地震反向特征,沉积特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进行了的简要的论述,本文以该区Tg深度资料为基础,并利用CCOP年刊发表的新生代基底深度资料,初步圈定了万安盆地的边界,并对盆地二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将盆地划分为5坳3隆、坳隆相间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