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0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232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188篇
地质学   631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1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使用可控震源应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大地的耦合,二是参数的最佳选取,三是在保证野外采集工作量近似不变情况下,提高地震剖面质量。解决方法是:配备可控震源力控装置、改变表层介质波阻抗可消除震源脱耦现象;选取参数应考虑清晰度、分辨率、信噪比,避免虚像出现在有效记录范围内;在野外数据采集时应减少振动次数、增加覆盖次数并注意压制不规则干扰和噪声,以提高地震剖面质量。  相似文献   
42.
在总结国内各主要地面沉降区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面沉降的机理,重点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了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沧州地面沉降中心为例建立了带有时间延迟的多项式拟合公式并对其地面沉降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3.
隐伏矿体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伏矿体预测,具有大比例、小尺度和高精度的特点。预测理论有相似类比理论、矿床模型理论以及地质异常理论、成矿系列和成矿系统理论等。预测技术方法有经验类比法,地球化学方法(如地气法、活动态偏提取技术),地球物理方法(如放射性测量、地面电磁法、地震法和井中物探),以及遥感技术、GIS技术和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等。拓展找矿思路、加大深部找矿力度、多学科合作、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是今后隐伏矿体预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4.
九龙县地质灾害众多,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地质灾害一直是多年来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总结,对地质灾害的类型、数目、分布特征等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同时通过研究论证得出了九龙县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和主要诱发因素.最后,针对九龙县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5.

复杂含煤地层顶板水平井射孔压裂是增加煤层透气性、提升瓦斯抽采效率的关键,而地层结构和射孔位置影响裂缝扩展形态。考虑地层结构特征及射孔位置,建立压裂工程地质模型;基于有限元方法构建数值模型,研究射孔位置、地层条件、垂向应力与水平应力差对裂缝扩展的影响,并进行工程验证,提出施工建议。结果表明:射孔孔眼位置存在全部位于煤层中、全部位于顶板岩层中和部分位于顶板部分位于煤层3种情况。孔眼位于煤层中,裂缝受到界面的“阻隔”作用,对煤层改造有利;孔眼位于顶板,当顶板层理发育,垂向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大于2 MPa时裂缝能够穿越层理和界面进入煤层,而顶板完整时,应力差大于−2 MPa裂缝即可在孔眼诱导作用下进入煤层,顶板层理和界面对裂缝垂向扩展具有“阻挡”作用,结构完整地层有利于裂缝的垂向穿层扩展;孔眼部分进入煤层,对裂缝起裂、扩展产生明显诱导作用,形成沿界面的水平缝和进入煤层的垂直缝,无论顶板是否完整,都能形成有效改造裂缝。当射孔孔眼距煤层较远、孔眼与煤层间弱面发育、水平应力大于垂向应力或压裂施工规模不足时,建议采用深穿透射孔、分支孔等能够沟通煤层的工程措施,以保证压裂效果。研究结果在陕西韩城某煤矿的井下分段压裂施工中进行了应用,试验孔瓦斯抽采效果良好,可为类似地质、工程条件下的压裂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6.
在投入产出综合平衡模型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珠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的条件下,结合该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了宏观经济发展的动态递推模型。利用该模型,借助系统优化算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宏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最优规划,对该区未来的震害提出了最佳的恢复方案。由震害所致间接经济损失的系统分析,是结合原发展规划方案的对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作出的动态分析,可作为未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调整、投资、方向的改变,以主  相似文献   
47.
本文系统论述了国家地震局的科技成果奖励政策及其特点并介绍了10年来的执行状况。 地震系统建立的国家级、部委级及基层级(厅局级)三个层次的奖励体系是合理有效和可行的,它进一步调动了地震系统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地震科技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8.
数字化测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流通式氡气源模拟实际流程,对数字化测氡的各个环节以及仪器标定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计数率随气体流量的升高而降低,并用氡气在闪烁室中的通过时间予以解释。指出对测氡仪器必须进行标定,而且必须用流通式氡气源标定;在观测中应控制或测定进入闪烁式的气体流量。最后对闪烁室的放射性污染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9.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现状和近期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自20世纪80年代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数字地震学研究, 扩大并加深了我们对地壳、 地球内部构造和地震震源过程的认识, 从而有助于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研究工作.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美双方于1992年~2001年,对CDSN进行了二期技术改造.本文综述了CDSN二期技术改造的目标和技术内容;ldquo;新一代rdquo;CDSN的技术特性和运行状况;基于CDSN二期技术改造建立的CDSN数据通信系统,研发CDSN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的进展.   相似文献   
50.
Scalar and vector intensity measures are developed for the efficient estimation of limit‐state capacities through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IDA) by exploiting the elastic spectral shape of individual records. IDA is a powerful analysis method that involves subjecting a structural model to several ground motion records, each scaled to multiple levels of intensity (measured by the intensity measure or IM), thus producing curves of structural response parameterized by the IM on top of which limit‐states can be defined and corresponding capacities can be calculated. When traditional IMs are used, such as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or the first‐mode spectral acceleration, the IM‐values of the capacities can display large record‐to‐record variability, forcing the use of many records to achieve reliable results. By using single optimal spectral values as well as vectors and scalar combinations of them on three multistorey buildings significant dispersion reductions are realized. Furthermore, IDA is extended to vector IMs, resulting in intricate fractile IDA surfaces. The results reveal the most influential spectral regions/periods for each limit‐state and building, illustrating the evolution of such periods as the seismic intensity and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increase towards global collapse. The ordinates of the elastic spectrum and the spectral shape of each individual record are found t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they are shown to provide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highly efficient IMs.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