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4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359篇
测绘学   185篇
大气科学   169篇
地球物理   190篇
地质学   753篇
海洋学   163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2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作为跨行政等级主体的澳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存在制度与地理双重边界,跨珠海-澳门(珠澳)边界活动更具复杂性。以珠海拱北口岸的跨边界大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身份属性将其分为内地访澳旅客、内地通勤劳工、来陆娱购澳人以及在陆居住澳人四大类。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采用时空路径和2-模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探究在边界效应作用下居民跨边界活动的时空特征及社会交往特征,并对跨边界活动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边界效应下大湾区居民跨珠澳边界活动空间的交互性不足,个人活动主要集中在局部空间。在局部空间下,内地访澳旅客与来陆娱购澳人跨边界活动内容和交往对象单一,活动交往以工具性联系为主,缺乏信息与感情的传递;内地通勤劳工跨边界交往对象多样化,社会网络密度较大,但社会网络往往是由“强关系”创造的人情网,社会文化边界仍有待消融;在陆居住澳人跨边界社会网络密度以及联系多样性较大,具有良好的社会交互预期。居民的跨珠澳边界活动受到一国两制与通行制度制约、异质文化与梯度经济吸引以及社会心理与差异性政策调节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2.
针对目前交通运输效力发挥不足的问题,研究道路网络模型构建和道路数据库设计,探讨分析交通运输最短路径分析流程,基于Dijkstra算法的基本原理,设计实现交通运输最短路径分析系统,从而优化运输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高效的交通运输。  相似文献   
163.
在人群密集的大型楼宇,构建基于楼宇内部空间三维拓扑结构的逃生疏散路径,是当前路径规划算法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对当前常见的路径规划算法进行优劣对照比较,并详细阐述其在楼宇内部逃生疏散场景应用的算法思想和主要特征,最后总结了楼宇内部路径规划算法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4.
作为制图者与用图者间信息传递的桥梁,地图注记辅助地图符号,对制图要素的名称、种类、性质和数量特征等进行了标识和说明,是地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曲线、文字编辑功能极强的CorelDRAW软件颇受制图人员青睐,尤其在注记配置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从点、线、面三个角度对地图注记配置进行了理论探析,同时基于CorelDRAW 15.0 Type Library控件和VBA环境进行了二次开发,智能化地实现了点注记的四点定位、线注记的适合路径、封闭面域的构建和自定义面注记的添加,对提高地图制图的效率和美化图面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5.
A suite of high-Mg–Al granulites from Sunkarametta, Eastern Ghats Belt, India, shows contrasting prograde assemblages of extremely aluminous orthopyroxene+cordierite+sapphirine and similarly aluminous orthopyroxene+Ti-rich spinel in closely associated domains. Textural and com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both were derived from prograde dehydration–melting of biotite–plagioclase–quartz-bearing protoliths. The former assemblage was stabilized at relatively more magnesian bulk composition. Geothermobarometric data and petrogenetic grid considerations place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at c. 950 °C and 9 kbar. Subsequent to peak metamorphism, the rocks cooled to c . 700–750 °C, with slight lowering of pressure, and the retrograde reactions also involved melt–solid interaction. The inferred P – T  trajectory is one of heating–cooling at lower crustal (25–30 km) depths.  相似文献   
166.
本文介绍在东海微机上用伦茨算法计算Mie级数的系数,其计算程序已运行成功。计算结果表明此法可使误差传播显著减小,计算精度提高,降低了对微机内存客量的要求,同时,本文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国外公开发表的计算结果达到同样精度。  相似文献   
167.
采自菲尔德斯半岛白垩纪晚期和第三纪早期五个岩层单位的12个采点109块定向岩芯标本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学测定,从中得知,55~45Ma时期,该区极位置与澳大利亚的同时期结果不同,它经历了大约20°~30°的南向水平移动与70°~80°的西向旋转,逐渐地构成了今日彼此相对位置的格架。文章绘制出南极洲的视极移曲线。  相似文献   
168.
169.
A largely undocumented region of eclogite associated with a thick blueschist unit occurs in the Kotsu area of the Sanbagawa belt. The composition of coexisting garnet and omphacite suggests that the Kotsu eclogite formed at peak temperatures of around 600 °C synchronous with a penetrative deformation (D1). There are lo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xygen fugacity of the eclogite reflected in mineral chemistries. The peak pressure is constrained to lie between 14 and 25 kbar by microstructural evidence for the stability of paragonite throughout the history recorded by the eclogit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omphacite in associated eclogite facies pelitic schist. Application of garnet‐phengite‐omphacite geobarometry gives metamorphic pressures around 20 kbar. Retrograde metamorphism associated with penetrative deformation (D2) is in the greenschist facies. The composition of syn‐D2 amphibole in hematite‐bearing basic schist and the nature of the calcium carbonate phase suggest that the retrograde P–T path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r decrease in the ratio of P–T conditions following the peak of metamorphism. This P–T path contrasts with the open clockwise path derived from eclogite of the Besshi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distinct P–T path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anbagawa belt shows the shape of the P–T path is not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tectonic setting, but by internal factors such as geometry of metamorphic units and exhumation rates.  相似文献   
170.
超声波测风仪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Gill仪器的Winsonic 2D测风仪和螺旋浆式风速风向计05103L的实测效果,分析了超声波测风仪测风的特点.进而分析了几种超声波测风的检测机理、系统组成和设计的注意事项;同时探讨了如何解决超声波测风仪目前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全天候使用、环境影响补偿等).最后讨论了超声波的传输特性和大气中的杂质对风速、风向测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