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9篇
  免费   1519篇
  国内免费   2573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5049篇
地球物理   643篇
地质学   1057篇
海洋学   301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92篇
自然地理   927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289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378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299篇
  2016年   289篇
  2015年   339篇
  2014年   424篇
  2013年   493篇
  2012年   436篇
  2011年   440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365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390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刘鹏  傅云飞 《大气科学》2010,34(4):802-814
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上搭载的测雨雷达(PR)十年的探测结果, 对夏季中国南方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中国南方层云降水频次较对流降水频次高出两倍以上, 而对流降水强度至少是层云降水强度的4倍; 就整个中国南方而言, 这两种类型的降水对总降水量贡献相当。日变化分析表明夏季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对流降水主要出现在午后, 层云降水出现时间并不集中, 但这两类降水的频次日变化均显示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对降水廓线日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 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廓线的日变化主要表现在“雨顶”高度的日变化, 即对流降水云的厚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变化特征, 不同地区的降水廓线存在明显的差异。降水率剖面分析结果显示了对流降水的“雨顶” 高度日变化较层云降水剧烈, 降水率的日变化则相反, 且层云降水率的地域性特征更强。  相似文献   
992.
Feature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ermal structures are discussed using the NCAR/NCEP data to reveal the reasons for the late onset and anomalous southward persistenc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SCSSM) in 20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ee factors are crucial. First, a strong Arabian High overlaps with a high-latitude blocking high and channels strong cold air to southern Asia. Second,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a bigger snow cover than usual in spring and the melting of snow cools down the surface. Third, the Somali Jet breaks out at a much later date, being not conducive to convection over Indochina. The former two factors restrict atmospheric sensible heating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nearby regions while the third one limits latent heating over Indochina. All of the factors slow down atmospheric warming and postpone the onset of SCSSM. Long after the onset of SCSSM, strong cold air over India advances the Southwest Monsoon northward slowly, resulting in weaker convection and latent heating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nearby areas. The negative feedback conversely inhibits further northward movement of Southwest Monsoon.  相似文献   
993.
亚洲夏季风区中尺度地形降水结构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分辨率TRMM、AIRS卫星实测资料, 从气候态的降水微物理过程角度分析了亚洲夏季风期间中尺度山脉对不同性质降水垂直结构和水平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 中尺度山脉迎风、背风坡均以层云降水为主, 层云降水强度在迎风坡强于背风坡; 对流降水在迎风坡主要为浅对流, 背风坡主要为深对流, 对流降水强度在背风坡强于迎风坡。沿西南季风推进方向依次经过的中尺度山脉, 其两侧发生降水像素个数、 降水微物理特征等差异逐渐减小, 其中, 对流降水迎风坡向背风坡转变明显, 而层云降水背风坡向迎风坡转变明显。大气稳定度与对流降水在迎风、背风坡的分布相一致。另外, 对中尺度地形降水的研究为区域气候模式模拟高精度地形降水分布提供了实测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一次全省性强雷暴天气的地闪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09年6月26日浙江出现全省范围的雷暴天气,此次过程中出现的地闪频数是自2006年闪电定位系统建立以来出现最多的一次。利用闪电定位实测资料、加密雨量站雨量实况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这一过程的地闪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地闪以负地闪为主,负地闪广泛分布于25~55dBz雷电回波区域内,而正闪多出现在25~35dBz回波中;地闪多出现在回波发展和前进的一侧,且密集分布在回波的梯度最大处,强回波中心处地闪较少出现;在回波开始减弱到中心强度为35dBz左右的区域没有地闪发生。地闪频数与全省过程累积降水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地闪的出现及其频数的增加意味着影响某地的强对流风暴正在发展或正向本地移来,对于单站来说雨强峰值滞后于地闪频数峰值半个小时以上,对于全省累积降水量则提前1~2h。因此地闪资料可以作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强降水预报的预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胡桂芳  高理 《气象科技》2010,38(Z1):24-28
利用1951—2009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北太平洋海温、环流特征量、降水等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经验函数正交分解(EOF)、子波分析等多种统计技术,对影响山东2009年10月降水趋势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山东10月降水大致存在3种降水分布型;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背景上,2009年10月山东基本处于一个少雨或由少雨向多雨转换的气候阶段;2009年春季加利福尼亚冷流的减弱,2009年6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及6月起西太平洋副高持续的偏强、偏西、正常或偏南状态,各种指标均指示山东10月降水偏少的可能性大,预测与实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96.
武汉市10个主要极端天气气候指数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武汉市1951—2007年逐日气温、降水量计算分析了10个极端天气气候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4个气温指数中,年及四季高、低温阈值均为上升趋势,并造成最长热浪天数的延长和霜冻日数的减少;低温阈值升速明显快于高温阈值,高温阈值仅在春季变化显著,最长热浪天数仅在冬季变化显著;低温阈值则为极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年和冬季,造成"热春"、"暖冬"频繁;暖夜、闷热、傍晚至夜间的强对流等显著增多,暖日、高温热浪增加,霜冻日大幅减少。2)6个极端降水指数以增趋势为主,其中强降水阈值、比例、日数以及最大5日降水量在冬季增趋势最明显,仅夏季强降水阈值、比例略有减小,冬季日降水强度的增大趋势、夏季持续干期的缩短趋势显著性水平分别可达0.1、0.01。3)一些气温指数在1980—1990年代发生突变,而降水指数未现突变。  相似文献   
997.
近46年西藏高原昼夜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选取西藏地区18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时降水资料,分析近46年昼夜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近46年,西藏大部分地区各时段夜雨率均呈减少趋势,昼雨率呈增多趋势;夜雨天数冬半年各区域都呈增多趋势,年和夏半年东北部和藏西北地区呈增多趋势,其他区域呈减少趋势,而昼雨天数大部分地区年、季都呈增多趋势。昼、夜雨率和雨次的年代际变率较大,各区域年代际变化不一致,无明显的增减趋势;夜雨率冬半年出现异常最多,各区域年、季多为异常偏少。昼雨率冬、夏半年出现异常较多,年和夏半年多异常偏少,冬半年基本上为异常偏多;夜雨天数夏半年出现异常的最多,东部地区以异常偏少居多,中西部地区以异常偏多为主。昼雨天数夏半年出现异常最多,南部边缘地区均为异常偏多,藏北地区也以偏多为主,其他区域多异常偏少。西藏大部分地区年、季昼夜雨率的大小更多依赖于降水强度,而非雨次的多少。  相似文献   
998.
环渤海地区1961—2007年极端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渤海地区降水总量持续偏少,极端强降水和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利用环渤海地区60个台站1961—2007年逐日降水资料,应用百分位方法确定极端强降水阈值,分析了极端强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频率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极端降水强度大、频率高的地区与年降水量高值区相一致,说明极端降水量的多少影响年降水量;极端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特别是京津冀中部地区减少显著;极端降水多发生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最高频次在7月下旬,近10年极端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分散,很少出现每候25站次以上的极端强降水;间隔30d以上的极端强降水近年来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999.
春季南极涛动对北美夏季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real spring(April?May) Antarctic Oscillation(AAO) and the North American summer monsoon(NASM)(July?September) for the period of 1979?2008.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two systems are closely related.When the spring AAO was stronger than normal,the NASM tended to be weaker,and there was less rainfall over the monsoon region.The opposite NASM situation corresponded to a weaker spring AAO.Further analysis explore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delayed impact of the boreal spring AAO on the NASM.It was found that the tropical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phenomena.The variability of the boreal spring AAO can produce anomalous SSTs over the tropical Atlantic.These SST anomalies can persist from spring to summer and can influence the Bermuda High,affecting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to the monsoon region.Through these processes,the boreal spring AAO exerts a significantly delayed impact on the amount of NASM precipitation.Thus,information about the boreal spring AAO is valuable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NASM.  相似文献   
1000.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spring Antarctic Oscillation(AAO)and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in two reanalysis datasets—NCEP-1(NCEP/NCAR Reanalysis 1)and ERA-40(ECMWF 40- year Reanalysis)—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Both show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AO and EASM rainfall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especially after about 1985.Though ERA-40 shows weaker anomalous signals connecting AAO and EASM over southern high latitudes than NCEP-1,both datasets reveal similar connecting patterns between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