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3篇 |
免费 | 420篇 |
国内免费 | 8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篇 |
大气科学 | 1572篇 |
地球物理 | 89篇 |
地质学 | 193篇 |
海洋学 | 174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51篇 |
自然地理 | 1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72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83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100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91篇 |
2013年 | 105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72篇 |
2009年 | 100篇 |
2008年 | 100篇 |
2007年 | 143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87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73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71.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BCC-CPSv2)预测产品,引入印度洋海温信号,采用组合降尺度方法建立了西北地区东部汛期降水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对1991—2017年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回报技巧较BCC-CPSv2预测技巧显著提高,空间相关系数由0.42提高到0.75,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最多下降达80%。预测模型对降水空间分布型的预测能力较好,很好地回报了典型年份(1987年和2010年)夏季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通过抓住气象变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组合降尺度方法可以修正动力模式产品的预测误差,为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2.
研究中国降雨格局变化对理解东亚夏季风演化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柱状样ZJK03-Z中浅水底栖有孔虫常见种Rotalidium annectens的平均初房大小、微球型/显球型比值和壳体δ18O值,以及底栖有孔虫组合中瓷质壳的百分含量,探讨它们对由夏季风降雨引起的河口水体盐度变化的响应,得到了珠江三角洲3114—1260a BP季风降雨的强度变化,识别出了这期间14次季风降雨减少的偏干期。与南美洲Cariaco海盆的钛含量记录对比,二者一致的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晚全新世的东亚夏季风降雨与热带辐合带(ITCZ)的南北移动密切相关:夏季风降雨减少,对应于ITCZ纬度位置的南移。 相似文献
73.
利用1961—2005年新疆地区最为齐全的整编台站观测资料集,分析了新疆地区夏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引起这种时空变化的大气环流因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夏季气温首先表现出整体一致性的变化,在过去的45a中全疆气温持续上升,这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相一致.影响新疆全疆夏季气温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因子为贝加尔湖附近高压脊的异常,当其偏强时,新疆地区夏季气温偏高,反之则偏低.新疆地区夏季气温第二类变化模态为南、北两疆反向的特征,这种变化模态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际时间尺度上.新疆南、北两疆气温反相变化主要是由伊朗高压和乌拉尔地区高压脊的变化所控制.当这两个大气环流系统在新疆地区造成中高层位势高度南北向正负异常时,新疆地区以天山为界夏季气温表现出反向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4.
贵州与印度的夏季风的异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风作了气象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人都作了大量研究,中国和印度均处于季风区,印度季风和中国季风的研究已作了大量研究,揭露了不少事实,但中国季风的研究多指我国的东部,而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处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之间的过渡区,因此,对贵州省的论及较少,从气候的角度出发,把贵州和印度的季风的某些特征量,如降雨、风、环流等进行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贵州和印度夏季风的主要异同。 相似文献
75.
Ensemble seasonal integrations are carried out with the COLA GCM, with a view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al connection between warm SST anomalies in the equatori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Ocean and the upper level stationary wave anomalies seen during drought years over the Ind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 In addition, experiments with and without orography are performe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role of the Himalayas in modulating the El Niño induced stationary wave anomalies over the summer monsoon region. The GCM simulations show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eakening of the summer monsoon activity over India in response to the SST forcing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This weakening of the summer monsoon appears to be largely related to modifications of the local Hadley and Walker cells over the summer monsoon region. In addition, it is seen that the anomalous ENSO divergent forcing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can act as a potential source for Rossby wave dispersion. Here one finds the possibility of meridionally propagating Rossby waves, which emanate from the ENSO forcing region, to interact with the subtropical westerlies and generate anomalous highs and lows in the subtropics and extratropics. The quasi-stationary perturbations seen over west Asia, Pakistan and northwest India during drought years, seem to be generated by the above mechanism. An alternate mechanism that could be important for the persistence of the quasi-stationary perturbations seems to be based on the dynamic excitation of middle latitude normal modes which can extract energy from the zonally varying unstable basic flow. It is seen from the GCM simulations, that the Himalayan orograph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nchoring the El Niño induced extratropical westerly troughs far to the west in the high latitude belt. In the absence of orography it is seen that the ENSO induced extra-tropical cyclonic anomalies tend to intrude southward into the monsoon region thereby destroying the regional scale circulations completely. Another effect due to the Himalayas is to generate lee waves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topographic barrier which encircle the globe in the subtropics and midlatitudes. 相似文献
76.
南海夏季风期间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通过分析NCEP/NCAR 1973~1998年(共26年)4~8月的再分析比湿场和风场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期间的水汽输送特征.夏季,东亚上空水汽水平输送特征在各月有很大差异,这是夏季风环流系统演变的结果.孟加拉湾南部地区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和南海地区重要的水汽源地,来自上游孟加拉湾南部地区的水汽输送对南海季风的爆发具有重要意义.经向水汽输送主要有利于20~30°N之间华南地区的水汽辐合.从总的收支看,南海地区是一个水汽汇区.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年的水汽输送通道存在明显差别.在爆发偏早年,从赤道印度洋到南海地区的输送通道建立早且维持时间长,4~5月南海易成为水汽辐合区;在偏晚年,南海地区水汽则是辐散的,不利于形成季风性降水.南海季风爆发早晚年与长江中下游旱涝年的水汽输送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77.
利用和田市气象站的0℃层高度,和田河上游乌鲁瓦提和同古孜洛克水文站的实测流量资料,以及NCEP/NCAR 500 hPa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和田河夏季流量的变化、同期流域内0℃层高度情况以及500 hPa温度的特征。结果显示:1961-2004年,和田河夏季流量、和田站0℃层高度均呈不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在1979年分别出现了由丰到枯、由高到低的突变。和田河夏季流量典型偏丰、偏枯年同期500 hPa温度距平场有显著差异。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和田河夏季流量对流域内0℃层高度变化都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78.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数值预报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198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环流演变特征,由经向风速剖面图看出,南风首先在中南半岛迅速加强,然后向南海发展,南海夏季风爆发同孟加拉湾低压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地形和非绝热单因子敏感性数值预报试验表明,地形作用和凝结潜热等非绝热作用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都是很重要的,包含有这两种作用在内的控制试验成功地预报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中期演变过程,单独的地形作用或非绝热作用都不能预报出南海夏季风的爆发。 相似文献
79.
东亚夏季风降水和环流数值模拟对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A 5-level spectral AGCM (ImPKU-5LAGCM) is used to examin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imulated results of the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 to different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in the climatological-mean case and in the cases of weak and strong Asian summer monsoons,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imulated with the Arakawa-Schubert's(hereafter A-S's), Kuo's and Manabe's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show that these simulated distributions of the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 depend strongly on the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either in the climatological-mean case or in the cases of weak and strong Asian summer monsoons. From the simulated results, it might be shown that the Kuo scheme appears to be more suitable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 than the A-S scheme or the Manabe scheme, although the A-S scheme is somewhat better in the simulations of the tropical rainfall. This might be due to that the Kuo's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is able to reflect we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infall cloud system i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 where the rainfall system used to be a mixing of cumulus and stratus. 相似文献
80.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总被引:75,自引:21,他引:75
定义了一个反映东亚夏季大尺度季风强度的指数,计算了夏季逐月及季的东亚季风指数(1873~1989年)。用近40年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的关系。指出,强夏季风时,我国夏季大范围高温。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则表现在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置上。强夏季风时,雨带偏北。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均与弱季风有关。长江中下游夏季的涝年与弱季风有关,而强夏季风时,长江中下游经常是旱年。最后,研究了强、弱夏季风年时的北半球500 hPa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是造成我国夏季气温、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