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72篇 |
免费 | 764篇 |
国内免费 | 11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45篇 |
大气科学 | 401篇 |
地球物理 | 1784篇 |
地质学 | 2486篇 |
海洋学 | 402篇 |
天文学 | 43篇 |
综合类 | 481篇 |
自然地理 | 1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118篇 |
2021年 | 126篇 |
2020年 | 182篇 |
2019年 | 207篇 |
2018年 | 208篇 |
2017年 | 165篇 |
2016年 | 232篇 |
2015年 | 218篇 |
2014年 | 282篇 |
2013年 | 304篇 |
2012年 | 285篇 |
2011年 | 288篇 |
2010年 | 250篇 |
2009年 | 291篇 |
2008年 | 271篇 |
2007年 | 292篇 |
2006年 | 288篇 |
2005年 | 275篇 |
2004年 | 236篇 |
2003年 | 194篇 |
2002年 | 198篇 |
2001年 | 151篇 |
2000年 | 147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143篇 |
1997年 | 104篇 |
1996年 | 111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提出了利用3个不共线的控制点对相机外参数近似值进行快速求解的一种方法.利用3个控制点与其像坐标间的几何关系求得3个控制点在摄站坐标系下的坐标;由控制点的已知控制坐标与求得的摄站坐标系下的坐标,进一步求得两坐标系的转换参数的初值;通过解析法或光束法对相机外参数用初值进行精确标定.并通过一组模拟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3.
针对数据备份服务器备份性能优化问题,分别对实时数据存储与历史数据备份之间的关系、数据备份服务器所备份的数据类型非唯一性、客户数量对备份服务器备份效率的影响三方面进行初步的测试与分析,提出了通过优化数据块的选取、优化数据采集方式、优化备份策略提高备份服务器备份效率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4.
基于广义Hough变换的不规则形状目标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Hough变换的不规则形状目标的提取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目标参数描述和目标提取两部分。实验表明,该方法精度好、效率高。 相似文献
45.
介绍了自主导航的轨道确定及时间同步观测方程。以北斗仿真全星座为对象,通过采用仿真星间及卫星与地面锚固站间观测值,进行了60 d自主导航解算,分别探讨了锚固站数量及锚固站观测连续性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3类卫星自主导航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锚固站数量及观测连续性对RERR及CERR无影响;加入1个锚固站即可显著改进URE结果精度,继续增加锚固站数量虽然可进一步提高URE精度但其改进效果有限;锚固站观测中断时间越长,其对应自主导航精度越低。因此,在BDS自主导航运行模式下应保持较高的锚固站观测频次以保证自主导航精度;另外,锚固站数量及观测连续性对北斗系统3类卫星自主导航精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6.
47.
半参数回归与模型精化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就一般情况给出了半参数平差的算法,并结合一种特定的情况,讨论了正规化矩阵半正定时的计算方法,给出了相应的公式。最后构造了一个模拟的平差问题,对半参数法和最小二乘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表明,半参数法能够发现并识别模型误差或观测值中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48.
Siavash Amirrahmat Khalid A. Alshibli Maha F. Jarrar Boning Zhang Richard A. Regueiro 《国际地质力学数值与分析法杂志》2018,42(8):999-1015
Constitutive modeling of granular materials has been a subject of extensive research for many years. While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auchy stress tensor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has been well esta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formu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ain tensor are not as well documented. According to Bagi, 1 researchers mostly adopt well‐known continuum or discrete microstructural approaches to calculate strains within granular materials. However, neither of the 2 approaches can fully capture the behavior of granular materials. They are considered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where each has its own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in solving granular‐mechanics problems. Zhang and Regueiro 2 proposed an equivalent continuum approach to calculating finite strain measures at the local level in granular materials subjected to large deformations. They used three‐dimensional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results to compare the proposed strains measure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of the Zhang and Regueiro 2 approach using three‐dimensional synchrotron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s of a sheared Ottawa sand specimen. Invariant Eulerian finite strain measures were calculated for representative element volumes within the specimen. The spatial maps of Eulerian octahedral shear and volumetric strain were used to identify zones of intense shearing within the specimen and compared well with maps of incremental particle translation and rotation for the same specimen. The local Eulerian volumetric strain was compared to the global volumetric strains, which also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averaging of all local Eulerian volumetric strains.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以国际社会当前所有主要分配方案为基础,研究了2℃温升目标下中国2011-2050年间排放配额,通过控制变量进一步分析了配额分配对于主要参数设置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与2℃目标相兼容的RCP2.6路径下,到2050年中国CO2累计排放配额范围为150~440 Gt CO2,基于等人均排放的分配方式已经变得最不利于中国。为维护合理的排放权益,在气候谈判中中国必须坚持对历史排放的完整追溯。全球排放路径的设定对中国配额也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当2050年全球配额比2010年排放减少40%~50%时,中国在2℃目标下CO2累计配额范围为151~474 Gt CO2,当减少50%~60%时为138~478 Gt CO2,构成中国配额公平范围下限的方案受排放路径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0.
高应变法检测是基桩检测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该方法检测承载力存在误差,因此受到许多争议。本文以广东惠州地区两项工程的检测实践为例,分别采用前后两组不同拟合参数,对检测数据进行了承载力拟合计算,分别得出了前后两种不同的计算结果。并通过动、静两种方法的对比检测,分析了高应变法检测承载力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粗略探讨了对高应变法检测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