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1篇 |
免费 | 438篇 |
国内免费 | 9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2篇 |
大气科学 | 166篇 |
地球物理 | 206篇 |
地质学 | 257篇 |
海洋学 | 126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254篇 |
自然地理 | 52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98篇 |
2023年 | 96篇 |
2022年 | 154篇 |
2021年 | 200篇 |
2020年 | 177篇 |
2019年 | 136篇 |
2018年 | 91篇 |
2017年 | 119篇 |
2016年 | 115篇 |
2015年 | 95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136篇 |
2012年 | 70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根据2015年10月(秋季)和2016年1月(冬季)对厦门海域开展的2次水质调查,研究了该海域中溶解有机氮(DON)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总溶解态氮(TDN)的组成,并探讨了DON与环境要素的相关性及其来源.结果表明:厦门海域DON浓度平均值冬季大于秋季,表层高于底层,整体呈内湾、河口区较高,湾口区低的分布格局.秋季DON浓度的空间分布为同安湾西海域九龙江口邻近海域东南海域大嶝海域,冬季为西海域同安湾九龙江口邻近海域东南海域大嶝海域.该海域秋、冬季DON浓度占比(CDON/CTDN)分别为56%和53%,DON浓度占比整体呈湾口区大、河口区及内湾小的分布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该海域秋、冬季表、底层DON浓度与盐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磷酸盐、硅酸盐含量为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a、溶解氧、p H值存在一定相关性.厦门海域DON的来源主要有九龙江河流、城市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等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活动等海源生成. 相似文献
992.
针对高斯混合模型(GMM)在空间聚类中由于忽视目标对象之间的空间关联性而导致的高误判率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顾及梯度的高斯混合模型:GMM-G,并将其应用在三维属性场的空间聚类中。GMM-G用反映标量场最大属性变化方向的梯度因子来定义邻域规则,设定梯度正交平面所通过的邻域体元更倾向于与中心体元归属于相同或相近的类别;并据此设计了符合归一性和空间连续性的空间邻域信息函数,来定义中心体元属于各类别的具有空间领域规则约束的后验概率。通过对由蒙特卡洛随机抽样构建的实验场的空间聚类结果进行对比表明,相对GMM方法,GMM-G具有更优的聚类精度及效率。最后,把GMM-G方法用于红透山铜矿区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三维视电阻率场的空间聚类,得到了与已知岩性划分具有较高匹配度的分类结果,该方法可为物性属性场的岩性划分及地质推断提供相关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3.
岩体结构面控制着岩质边坡和地下洞室等岩体工程的稳定性,在岩体力学及水力学分析中起到关键作用。为对岩体结构面进行合理分组,精确地模拟岩体结构面网络的分布,提出一种融合改进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的聚类方法。首先,根据岩体结构面产状信息建立结构面分组的数学模型,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计算结构面样本的全局最优聚类中心,再以聚类中心为训练样本,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将结构面样本进行完全划分。通过随机产生的结构面数据以及实际工程的运用表明,遗传-支持向量机聚类算法对岩体结构面的分组合理,获得的优势结构面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994.
饱和砂土地震液化判别的可拓聚类预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可拓学的物元模型和聚类分析原理,提出了饱和砂土地震液化判别的可拓聚类方法。选取地震烈度、震中距、砂层埋置深度、地下水位、标贯击数、平均粒径、不均匀系数和动剪应力比等8个影响因素,作为饱和砂土地震液化的评价因子,构建了经典域物元和节域物元。应用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中的关联函数,建立预测模型,通过聚类分析得到饱和砂土地震液化的判别结果。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客观地反映砂土的液化规律,可拓聚类预测方法应用于饱和砂土地震液化判别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5.
996.
基于多期LandsatTM等遥感数据,采用目视解译和实地样点采集相互支撑的方法,完成了环渤海地区2000年、2005年及2008年湿地提取和分类;运用单一类型变化率模型、区域动态度模型和动态转移矩阵,揭示了环渤海湿地的时空格局、变化特点和驱动机制。研究显示环渤海地区的8类湿地中,属于人工湿地类型的盐场和水库坑塘面积比例大且近8年增长速度也最快,年均分别增加205.52km2和146.10km2,滩地和海涂减少最明显;环渤海地区的三大流域中,黄河流域湿地变化最显著,其动态度接近海河流域及辽河流域的2倍,且仍在上升,海河流域动态度已经呈现出降低趋势;人类活动驱动下的湿地变化比自然驱动更明显,近海域、海涂及滩地开发,用于建设水库坑塘、建筑用地、盐场等,是环渤海湿地变化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997.
998.
重庆冰雹气候特征及人工防雹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重庆34个县1960—2004年的气象志、县志资料及1980—2004年的MICAPS资料,对重庆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环流背景、冰雹路径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重庆冰雹在空间上存在东多西少的特征,东北部山区是冰雹频发地;近50年冰雹具有"少—多—少-多"的非均匀周期变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明显增多;月际变化呈"双峰型"分布,高峰期为4—5月和7—8月,6月相对较少;重庆冰雹天气以局地对流为主,系统性对流次之,产生系统性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分为3类,即低涡型、西北气流型和高空低槽型,其中西北气流型是主要影响系统,约占62%。给出了重庆主要冰雹路径图并提出了人工防雹的对策建议,以提高人影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9.
应用开都河下游大山口水文站径流和博斯腾湖1956-2009年的逐月水位数据和流域内各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通过模糊聚类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博斯腾湖水位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博斯腾湖的水位年际变化受开都河流域径流的影响很大,当开都河流域径流量大时博湖水位较高,且开都河径流与其上、下游气温和降水关系密切.博斯腾湖水位逐年的月变化基本上可以分为5类,其中最主要的为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第一类为递减型,特征为季节变化不明显,水位在春季较高,以后逐渐降低;第二类为递增型,特点是季节变化较第一大类明显,水位在夏末秋初的时候较高,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递增、递减型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上下游降水和大山口径流的影响,当上下游降水和径流偏多时水位月际变化出现递增型,反之易出现递减型.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时序数据,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55种植被类型上的468个测试点和一个测试区进行了实验,综合比较欧氏距离、光谱信息离散度、光谱角余弦、核光谱角余弦、相关系数、光谱角余弦—欧氏距离6种距离测度方法对遥感植被指数时序数据聚类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关系数方法的聚类精度最差;光谱角余弦—欧氏距离方法充分利用了植被指数时序数据的曲线幅度和形状特征,在这6种距离测度方法中表现出了最优的聚类效果;只对光谱亮度敏感的欧氏距离方法或只对曲线形状敏感的光谱角余弦方法,无论是在区分地物类型方面,还是在区域应用上,表现效果均较差;核光谱角余弦虽然在点数据测试上表现较差,但在区域应用上却有较好的表现;光谱信息离散度无论是在点数据测试上还是在区域应用上均表现出了较为适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