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006篇 |
免费 | 3587篇 |
国内免费 | 131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70篇 |
大气科学 | 1437篇 |
地球物理 | 1883篇 |
地质学 | 4893篇 |
海洋学 | 1435篇 |
天文学 | 48篇 |
综合类 | 2037篇 |
自然地理 | 600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331篇 |
2023年 | 334篇 |
2022年 | 840篇 |
2021年 | 930篇 |
2020年 | 927篇 |
2019年 | 998篇 |
2018年 | 712篇 |
2017年 | 1078篇 |
2016年 | 983篇 |
2015年 | 1034篇 |
2014年 | 1142篇 |
2013年 | 1507篇 |
2012年 | 1341篇 |
2011年 | 1258篇 |
2010年 | 950篇 |
2009年 | 995篇 |
2008年 | 971篇 |
2007年 | 1083篇 |
2006年 | 1044篇 |
2005年 | 878篇 |
2004年 | 861篇 |
2003年 | 707篇 |
2002年 | 615篇 |
2001年 | 472篇 |
2000年 | 400篇 |
1999年 | 289篇 |
1998年 | 252篇 |
1997年 | 202篇 |
1996年 | 167篇 |
1995年 | 100篇 |
1994年 | 110篇 |
1993年 | 82篇 |
1992年 | 82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南京大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机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作为全球城市化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建设用地的扩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以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南京为例,利用遥感、土地利用调查等数据研究大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表明,1985-2007年南京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推动下经济快速增长,引致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年均增长率为3.14%。2001年后随着城市发展模式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换,建设用地呈加速扩展趋势。南京市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沿长江和南北交通走廊轴向发展的特征。开发区和新城建设是南京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方式。区、县尺度的回归分析表明,人口增加、全球化是城镇工矿用地扩张的重要推手;经济的服务业化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减少对用地的需求,这种影响在城区更大;在分权化竞争中,都市区政府具有更强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52.
随着数字技术逐渐深入到乡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乡村社会关系及空间意义发生重构。信息化冲击下的乡村空间转变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其社会文化空间意义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构在内生逻辑上重塑乡村话语权力和主体身份。论文通过探讨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的多维关系及其对乡村产生的多重效应,关注数字技术带来的自由与异化、数字经济引发的话语与权力流变及乡村女性主体地位和身份的重构,解释了数字技术作为非人类行动者的主体性及其建构下的乡村日常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拟为乡村性的分析框架提供有益的补充,为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3.
以哈尔滨市为例,探讨如何建立城市级空间数据共享和地理信息服务中心,从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中心和空间数据共享与服务两个方面来阐述在进行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时要着力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力求建立完善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为城市级的地理信息行业应用和公众应用提供完整、统一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4.
标准农田规划空间决策支持模型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部分地区耕地的质与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在平衡粮食安全与经济社会增长的基础上对其做出科学规划,而空间决策支持模型的建立有助于该规划的编制。基于对标准农田规划过程的分析,将模型的概念框架分解为以下三个步骤:①构建标准农田资源评价模型:利用群体层次分析法和土地适应性评价模型评估标准农田资源;②构建标准农田规划备选方案生成模型:采用0 ̄1整数规划模型生成若干标准农田规划备选方案;③构建标准农田最优规划方案决策模型,采用非确定型决策模型辅助评价选取最优规划方案。文章对概念模型的规范化过程进行详细探讨,最后以浙江省桐庐县石阜镇为实验区,对模型进行实现和初步验证。 相似文献
5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及其相关的管理规定中 ,对基础测绘成果保密等级的划分、调整和解密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在新形势下 ,现行保密法规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保密管理方式已不适用 ,因此 ,应在保守国家核心机密的前提下 ,重新审定各种地理信息产品的密级 ,最大限度地扩大流通服务范围 ,使地理信息能更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6.
通过广泛的网上资料搜集、分析和整理分类,为广大水文地质及相关行业工作者介绍了英特网上的水文地质信息资源,主要有与水文地质有关的大学、科研机构、电子期刊、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和链接站点的最新获取途径。 相似文献
57.
58.
用地震活动性参数(地震频度N,地震能量E和地震b值)的二维空间等值线计算机扫描技术,系统地追踪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三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动态演化情况。结果表明,菏泽5.9级地震前1-4年,河北平原断陷南部地区特别是其东界聊考断裂带地震活动异常增强,地震频度增高,地震能量释放加速而地震b值降低;地震活动增强区的长度约200余公里,未来主震发生于地震活动增强区的边缘;震后约一年左右震中周 相似文献
59.
60.
Digital terrain analysis(DT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s in the research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GIS). However, on the basis of th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many problems exist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DTA in geomorphological studies. For instance, the current DTA research appears to be focused more on morphology, phenomenon, and modern surface rather than mechanism, process, and underlying terrain. The current DTA research needs to be urgently transformed from the study of landform morphology to one focusing on landform process and mechanism. On this basis,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geomorphology-oriented DTA and systematically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knowledge of geomorphological ontology, terrain modeling, terrain derivative calculation, and terrain analytical methods. With the help of DEM data, DTA research has the advantage of carrying out geomorphological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rface morphology. However, the study of DTA has inherent defects in terms of data expression and analytic patterns. Thus, breakthroughs in basic theories and key technologies are necessary. Moreover, scholars need to realize that DTA research must be transformed from phenomenon to mechanism, from morphology to process, and from terrain to landform.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earth science has reached the critical stage in which the DTA research should focus more on geomorphological ontology. Consequently, this study proposes several prospects of geomorphology-oriented DTA from the aspects of value-added DEM data model, terrain derivatives and their spatial relations, and macro-terrain analysis. The study of DTA based on DEM is at a critical period along with the issue on whether the current GIS technology can truly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The research idea of geomorphology-oriented DTA is expected to be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G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