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86篇 |
免费 | 429篇 |
国内免费 | 4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12篇 |
大气科学 | 169篇 |
地球物理 | 488篇 |
地质学 | 1382篇 |
海洋学 | 220篇 |
天文学 | 274篇 |
综合类 | 353篇 |
自然地理 | 11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88篇 |
2022年 | 181篇 |
2021年 | 211篇 |
2020年 | 202篇 |
2019年 | 241篇 |
2018年 | 141篇 |
2017年 | 239篇 |
2016年 | 206篇 |
2015年 | 187篇 |
2014年 | 197篇 |
2013年 | 266篇 |
2012年 | 227篇 |
2011年 | 206篇 |
2010年 | 189篇 |
2009年 | 210篇 |
2008年 | 212篇 |
2007年 | 221篇 |
2006年 | 194篇 |
2005年 | 178篇 |
2004年 | 190篇 |
2003年 | 165篇 |
2002年 | 140篇 |
2001年 | 135篇 |
2000年 | 116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69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本文以航磁异常研究为主导,提出了湘南东西向热源活动带的概念;讨论了热源活动带的致矿作用;明确了在热源活动中心的邻近地区,主攻相对封闭构造赋矿空间的找矿思路;指出了上堡磁异常区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背景条件方面,与水口山矿田类似。对寻找铅、锌、铜、银等矿产十分有利。并预测为可能取得找矿重大突破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993.
开发区发展与西安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极化分异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阐释开发区“特区”运作机制、“新经济”型产业结构、配套住宅开发策略等特有开发模式及内在结构特性入手,以西安市为实证案例,以翔实的调研数据为支撑,剖析了开发区建设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极化分异之关联及其典型过程与效应;并通过开发区与非开发区、新城与老城、新经济区与旧产业区之间在投资强度、发展速度、软硬环境、形象面貌、经济活力与潜力、人口成分与素质等诸多方面分异对比日益鲜明的一系列事实,论证了开发区建设发展已成为强化凸显当代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极化演变的机制之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认识评估“开发区”--这一机制独特、存在广泛、极富改革开放新时期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之影响与绩效。 相似文献
994.
针对煤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煤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为煤矿企业转型脱困焕发新生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首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空间资源量、稳定性因素、安全性因素、空间环境因素、经济性因素等5大类以及相应的20小项评价指标,同时确定了体系中各个指标的评定等级标准;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运用模糊数学理论进行综合评判。并以萍乡市白源煤矿为例开展煤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为较适宜。 相似文献
995.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危害极大,为了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并降低损失,对其全寿命周期中的规划选址、水文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等各个重要环节进行主要风险因素辨识及相应事故分析,指出各因素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建立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多因素、多方法的综合风险评价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可行性验证。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构建 “全周期、全体系、全系统”的风险防控技术和管理体系,为保障城市地下空间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合理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6.
利用曾庆存的球面泛函空间方法,进行了非对流云的尺度分析,结果是:(1)对于高云,局地变化项、凝结项、平流项和垂直湍流项都是重要的;(2)对于中云除垂直平流比水平平流重要之外,其余结果与高云一样;(3)对于雨层云,凝结与局地变化是重要的;(4)对于海性层云和层积云,局地变化和垂直湍流项是重要的。以上结果对于设计大气环流模式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7.
Akio Makishima Katsura Kobayashi Eizo Nakamura 《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2002,26(1):41-51
A simple and accurate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r, Ni, Cu and Zn at μg g?1 levels in milligram‐sized bulk silicate materials is reported using isotope dilution high‐resolu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HR‐ICP‐MS) with a flow injection system. Silicate samples with Cr, Ni, Cu and Zn spikes were digested with HF‐HBr and Br2, and subsequently decomposed at 518 K in a Teflon bomb. In this procedure, all sulfides and chromite, major hosts of these elements, were completely decomposed, thus allowing for isotope equilibration between the sample and spike. Magnesium and Al fluorides formed after the digestion of the sample were removed by centrifugation, and the supernatant was directly aspirated into a HR‐ICP‐MS at a mass resolution of 7500, where interfering oxide ions, ArO+, CaO+, TiO+, CrO+ and VO+, were separated from Cr+, Ni+, Cu+ and Zn+. No matrix effects were observed down to a dilution factor of 50. Detection limits for these elements in silicate samples were < 0.04 μg g?1.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chnique was demonstrated by the analysis of 13 to 40 mg test portions of USGS and GSJ silicate reference materials with a major element composition ranging from andesite to peridotite, in addition to 8‐23 mg of the Smithsonian reference Allende. Both the reproducibility and the deviation from the reference value for most reference materials of various rock types were < 9%, and thus confirm that the method gives accurate analytical results for small sample sizes over a wide range of Cr, Ni, Cu and Zn contents. This method is, therefore, suitable for analysing small and/or precious bulk samples, such as meteorites, mantle peridotites and mineral separates, and for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silicate and sulfide minerals for use as calibration samples in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or laser ablation ICP‐MS. 相似文献
998.
朱元泓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1995,20(2):182-187
在纽伦堡方程基础上,提出两种从屏幕到印刷色的转换方法,通过理论计算正面逆解纽伦堡方程(逆解法)的值与纸张上印刷色网点百分比的吻合程度,又从网点扩大理论出发,提出将逆解值换算成胶片网点百分比的计算方法(逆解值修正法)。 相似文献
999.
北京平原区地质条件复杂,冲洪积扇及冲洪积平原相互交织、软弱土体(人工填土、软土)大面积分布,且浅表层地下水流场多变、各类地质灾害发育(活动断裂、地面沉降等),加大了地下空间建设难度,建设完成后易发生各类事故。如软弱土体地层稳定性较差,易发生较大地层形变甚至地面塌陷,破坏地下建(构)筑物结构;地下水水流场的变化,影响地下空间的抗浮稳定性及防渗性,在施工中可能遭遇突涌、施工中断甚至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活动断裂产生的三维空间形变,兼具张拉、剪切和扭动的性质,使跨断裂的地下隧道变形,甚至能造成衬砌的断裂;地面沉降发生面积和沉降速率都呈上升的趋势,跨不均匀沉降区建设的地下轨道受沉降影响,出现异常位移或基础破坏等现象。同时,地下空间的建设,对其周边地质环境也会产生作用,产生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空间施工建设措施不当,改变岩土体原有的应力平衡,导致土体位移,产生地表沉降或变形,导致建筑物失稳、甚至破坏;砂质粉土黏粒含量少,饱和状态下受地铁振动易发生液化、流砂;地下管线的渗漏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地下大型线性工程的建设阻断地下水流场,改变地下水环境等。本文拟阐述地质条件对地下空间建设的影响以及地下空间建设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提出地下空间建设监测的对象、监测体系及监测方法手段,研究地下空间建成后的地质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