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95篇 |
免费 | 1379篇 |
国内免费 | 32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6篇 |
大气科学 | 488篇 |
地球物理 | 2200篇 |
地质学 | 7652篇 |
海洋学 | 410篇 |
天文学 | 656篇 |
综合类 | 430篇 |
自然地理 | 24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178篇 |
2022年 | 374篇 |
2021年 | 434篇 |
2020年 | 494篇 |
2019年 | 528篇 |
2018年 | 495篇 |
2017年 | 372篇 |
2016年 | 520篇 |
2015年 | 540篇 |
2014年 | 700篇 |
2013年 | 740篇 |
2012年 | 644篇 |
2011年 | 731篇 |
2010年 | 638篇 |
2009年 | 727篇 |
2008年 | 727篇 |
2007年 | 742篇 |
2006年 | 833篇 |
2005年 | 604篇 |
2004年 | 551篇 |
2003年 | 492篇 |
2002年 | 461篇 |
2001年 | 351篇 |
2000年 | 291篇 |
1999年 | 230篇 |
1998年 | 246篇 |
1997年 | 167篇 |
1996年 | 160篇 |
1995年 | 91篇 |
1994年 | 84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土钉墙与压密注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基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上海长途客运公司恒丰路高速客运站基坑土钉支护工程实例,阐明了土钉支护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及灵活性,并提出了相应处理措施,说明了只有有效地结合其他多种施工方法,才能更好地处理复杂情况。 相似文献
93.
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和非水溶相有机污染物在水和土壤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以及表面活性的特性,解释了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水和土壤环境中非水溶相污染物的机制。表面活性剂溶液通过增溶作用和增流作用,驱除地下水含水层中的非水相液体以及吸附于土壤颗粒物上的污染物,提高地下水和土壤中憎水性有机污染物的现场修复速率。增效修复效果依赖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污染物和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污染物的溶解性和土壤类型等。表面活性剂能增加化合物的溶解度,降低与水的界面张力,并形成乳液。 相似文献
94.
时域反射仪(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可用于室内和田间快速、 准确、 自动测定土壤含水量,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之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标定曲线(即土壤表观介电常数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是TDR准确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关键。目前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土壤含水量标定曲线, 但尚未有研究对这些标定曲线进行系统的验证和分析评价。因此, 它们的准确性和适用范围尚不明晰, 严重影响到与土壤含水量测定相关的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 收集整理了一系列土壤含水量标定曲线的经验公式(19个)和半经验半物理模型(5个), 并利用大量的文献实测数据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运用均方根差(RMSE), 平均误差(AD), 纳什效率系数(NSE)等三个指标对比分析和评价这些标定曲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 经验公式中Topp、 Roth(1992)2、 Jacobosen、 Yoshikawa2、 Alharathi模型和半经验模型中Malicki1公式及其修订模型综合性能较好。研究成果可为利用TDR准确测定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含水量标定曲线的选择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95.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nonlinear behaviour of single piles subjected to varying levels of vertical dynamic load. A good number of tests are performed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behaviour of single hollow steel piles embedded in layered soil.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validated with results obtained from a nonlinear numerical analysis using commercially availabl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based software.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showed that the length of pile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resonant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of the pile foundation. It has also been found that the slippage of pile from the surrounding soil considerably affects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of the soil–pile found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96.
基于福建龙岩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所获得大量高精度和高密度有机碳数据,通过单位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分别采用母质类型、地貌类型、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壤类型5种方式,按照0~1.4m,0~1.0m和0~0.2m等3种不同深度来初步探讨福建龙岩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区的有机碳储量分布存在不均匀性,平均碳密度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不仅与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如土壤结构、质地、化学成分、土温等)、系统差异(如历史演变、稳定性等)等内在因素有关,还有可能与气候环境条件、海拔高度、水土流失程度、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度、植被状况(如植被类型、植被发育等)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外在因素有关。得出福建龙岩地区不同深度的有机碳储量: 0~0.2m为89254953.05t, 0~1.0m为283746254.26t和 0~1.4m为347294329.32t; 不同深度的平均碳密度: 0~0.2m为3980.33 t/km 2, 0~1.0m为12653.69 t/km 2和0~1.4m为15487.62 t/km 2,高于全国典型地区平均水平,显示出福建龙岩地区具较高的碳储量、较强的碳储能力和良好的碳富集环境。 相似文献
97.
选取扬州邵伯地区作为研究区,根据评价标准(GB 15618—2018)对其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区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农用地污染风险筛选值,除Ni外其余7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超过江苏土壤平均背景值,其中Hg含量均值为江苏土壤平均背景值的2.16倍;通过对比内梅罗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结果,认为综合指数法能更客观准确地反映研究区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结果显示研究区农田土壤轻度污染以上样本占总样本的2.35%;研究区农田土壤属中度生态风险,综合潜在风险指数平均值为200.56,主要贡献因子是Hg。 相似文献
98.
在溜砂坡系列研究之二的基础上,对风干砂的运动特征进行了细致观察。将干砂流视为连续介质的流动,对干砂流的运动动力和阻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干砂流垂线流速分布方程和干砂流体底面、表面滑动速度方程。结合挡砂工程,将干砂流体视为沿底面(此种砂坡的天然休止角)滑动的三角体,从而导出粒状碎屑溜砂坡水平土压力(或水平推力)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99.
基于建立在莫高窟窟顶的密闭拱棚,通过监测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对极干旱地区典型极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的监测结果表明,在热动力作用下存在地下水分向大气输送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在温度作用下土壤结合水分的分解蒸发与土壤盐分的吸湿吸附的交替作用。这也是形成所谓“土壤凝结水分”与“土壤水分呼吸”的根源。当温度升高时,土壤结合水分分解蒸发“呼出”水分,当温度降低时土壤盐分吸湿吸附,“吸入”大气水分,形成土壤与大气不对称水分交流。称质量实验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的变化完全对应;有深层水分支持的土壤吸收大气水分的能力相对较差。极干旱地区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莫高窟珍贵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L. G. Kiseleva J. Colin B. Dauphole & P. Eggleton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1998,301(3):759-766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numerical results on the decay of small stellar systems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conditions (multiplicity 3 ≤ N ≤ 10, and various mass spectra, initial velocities and initial configurations). The numerical treatment uses the CHAIN1 code (Mikkola &38; Aarseth).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velocity escapers: we define these as stars with velocity above 30 km s−1 . These numerical experiments confirm that small N -body systems are dynamically unstable and produce cascades of escaper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decay. It is shown that the fraction of stars that escape from small dense stellar systems with an escape velocity greater than 30 km s−1 is ∼1 per cent for all systems treated here. This relatively small fraction must be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rate of star formation in the Galaxy in small groups: this could explain some moderately high-velocity stars observed in the Galactic disc and possibly some young stars with relatively high metallicity in the thick dis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