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206篇
海洋学   19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1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郑玉辉 《探矿工程》2007,34(8):4-5,12
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观测孔工程中,采用气动潜孔锤跟管钻进结合双动力头钻机成功地解决了普通气动潜孔锤及常规钻进工艺在厚度达50 m渣石层成孔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2.
考虑水阻力的涉水滑坡运动速度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高速运动的涉水滑坡,水阻力是影响其运动速度大小的重要因素。论文设计了包括运动装置、传感装置、速度控制装置和传动装置的块体水下运动阻力的实验系统,分别进行了6块面积不同的块体分别以5种不同速度在水下运动实验,水下运动速度选取5个水平值,分别为0.5ms-1、0.8ms-1、1.0ms-1、1.5ms-1、1.8ms-1; 通过实验分析了压强水头增量与运动速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导出了水下运动块体迎水面的压强水头计算模型和迎水面阻力计算模型; 以曲线滑动型涉水滑坡为模型,分析了涉水滑坡水上部分和涉水部分受力模式; 基于滑坡动力学和运动学方程,结合条分方法,提出了曲线滑动型涉水滑坡运动速度的计算模型; 以2007年6月15日发生的清江北岸的大堰塘滑坡为例,分考虑迎水面水阻力和不考虑迎水面水阻力2种情况,分别计算了滑坡的运动速度,定量分析了水阻力对滑坡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
许光泉  李占强 《现代地质》1999,13(3):359-362
在用“2D σ”软件对所建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的基础上, 分析了因采煤引起淮北矿区下部含水层水位下降而对井壁产生的影响。其表现为: 下部含水层水位下降将引起地层压缩沉降; 地层与井壁间产生附加应力, 并在基岩下部产生应力为零的中性点; 轴向应力由小变大; 当第一含水层和下部含水层同时有水位下降时, 也有类似的规律。计算结果与淮北诸矿井壁变形位置及变化状况基本相符, 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井筒优化设计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4.
基于地质灾害涌浪计算公式和局部水头损失理论,建立了地质灾害涌浪公式计算体系。该算法充分考虑了不同滑坡崩塌造成的涌浪效应、不同区域涌浪衰减的差异性和自然河道的沿程水头损失与局部水头损失问题; 大量采用地形参数进行计算,客观性强。以龚家方崩滑体产生涌浪为例进行了计算,其计算结果与实际调查值相关性非常高。结果显示:龚家方崩滑体产生最大涌浪高度为33.45m,急剧衰减区内平均100m下降4m、平缓衰减区内平均100m下降0.11m和在峡谷区向宽谷区传播时有扩大衰减效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45.
全尾砂-废石混合回填膏体流动特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伟  吴爱祥  王洪江  周喻  熊有为  仪海豹 《岩土力学》2013,34(12):3464-3470
质量浓度、废石掺量是影响尾砂-废石混合回填体流动特性的主要因素,研究这些因素对膏体流动性的影响规律,对于控制膏体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改进的小型直剪装置进行混合回填体直剪试验,以黏聚力、内摩擦角、抗剪强度为依据,综合得出了混合回填膏体流动性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膏体在受力变形前期呈较为明显的似弹性性质,随废石掺量增加,位移-剪应力曲线中阶梯状变化趋势增加;回填体黏聚力取决于质量浓度,内摩擦角受质量浓度和废石掺量影响程度基本相同,两者协同作用;质量浓度在80%~88%范围时,黏聚力随质量浓度增大呈非线性增大,内摩擦角与质量浓度呈S型变化趋势;抗剪强度随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在82%~84%区间抗剪强度变化显著,流动性出现突变。  相似文献   
46.
The diverse clam shrimp Nestoria-Keratestheria fauna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Dabeigou Formation in northern Hebei and easter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Its important component genus Magumbonia from the Dabeigou Formation in the Luanping Basin,northern Hebei,China,is revised on the basis of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examination of the type species M.jingshangensis Wang,1984,which reveale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not recognized previously.These include coarse reticulation on the umbo and promi...  相似文献   
47.
The degradation of the Jobourg fault-scarp occurred by cryoclastic processes in a periglacial environment during a part of Quaternary time. An attempt of quantification indicates a bulk scarp erosion of about 39 m3 m?2, while the head accumula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fault scarp only represents 4.6 m3 m?2. To cite this article: M. Font et al., C. R. Geoscience 334 (2002) 171–178.  相似文献   
48.
温度影响下的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王铁行  陆海红 《岩土力学》2004,25(7):1081-1084
对非饱和黄土土样的实验结果揭示出,对于初始含水量均布的土样,在两端施加温差后,冷端的含水量增大,热端含水量减小。在温度差作用下,温度差越大,土体密度越小,水分迁移特征越明显,土样两端含水量差越大。当初始含水量较大和较小时,温度差引起的含水量差均较小;当初始含水量适中时,温度差引起的含水量差值较大。基于实验结果,考虑含水量和密度的影响,得到温度梯度引起含水量梯度的表述关系式,计算和实测结果验证了该表述式的可靠性。据此得到了考虑温度影响的非饱和黄土水势的表述式,该式考虑了土体密度、温度梯度、含水量和含水量梯度对水势的综合影响,对实验土样的计算结果反映了水分的稳态分布。  相似文献   
49.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3,他引:19  
刘时银 《冰川冻土》1998,20(1):9-13
应用度日物质平衡模式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及平衡线高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大陆性气候区且具有暖季补给特征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要小于海洋性冰川,升温1℃或增加20%的降水可引起平衡线上升81m或下降31m.此外,气温与降水在物质平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气温引起物质平衡剖面以旋转方式变化,而降水可导致其平移方式的响应.若未来升温2℃时,即使降水增加30%,1号冰川向负平衡变化仍然不能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50.
A deep geologic repository (DGR) situated on the Canadian Shield will be subject to long-term climate change that will markedly alter surface conditions as a result of glaciation and permafrost penetration. Systematic, two-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coupled thermal–hydraulic–mechanical finite-element simulation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coupling, including depth-dependent salinity (represented as a change in groundwater density) and temperature-dependent density and viscosity, were undertaken to address the implications of glaciation on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dynamics as it could affect DGR performance. The modelling domain consisted of a 1.6-km deep sub-regional scale (≈100 km2) fractured Shield flow system. Initial and transient thermal, hydraulic and mechan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were developed from two realizations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Glacial Systems Model of the last Laurentide glaci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during the glacial loading/unloading cycle, for this particular conceptual model, there is limited penetration of glacial meltwaters to depth and small residual anomalous hydraulic head. During glacial coverage, the mechanical factor of safety increases in the moderately fractured and sparsely fractured rock mass, but principal effective stress reorientation also occurs. Given the assumed nonglacial in situ state of stres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fracture zones were predicted to be less stable under glacial conditions.
Tin Chan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