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7篇
  免费   716篇
  国内免费   631篇
测绘学   129篇
大气科学   131篇
地球物理   838篇
地质学   2804篇
海洋学   309篇
天文学   92篇
综合类   219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51.
层序识别与划分是东海西湖凹陷油气勘探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利用层序地层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技术手段,对西湖凹陷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进行识别,共识别出14个层序界面、15个三级层序,并找出各层序在海平面升降变化上的响应。从层序划分结果来看,始新统至上新统发育的各地层界面在地震上都显示出不整合或对应于不整合的整合界面,而这些层序界面均与海平面变化曲线中的关键界面相吻合,也与古生物特征吻合。  相似文献   
852.
853.
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某地铁车站站后设置停车线,依据工程图纸,左线隧道和停车线采用双线单洞大断面暗挖法施工(CRD工法),隧道直径11.53m,右线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隧道直径6.2m,两隧道净距3.85m。本文应用三维动态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断面、混合工法、小净距双线隧道的施工顺序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两隧道净距对先行隧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先小后大的施工顺序(即先采用盾构法施工右线隧道,后采用大断面暗挖法施工停车线)可有效减小地表沉降、邻近建筑物变形及隧道结构体系变形。2)当两隧道净距大于1.5D(D为大断面隧道直径)时,后行隧道施工对先行隧道影响较小,附加变形小于3mm。3)大断面暗挖隧道中隔墙拆除阶段对地表沉降量及邻近建筑物变形影响较大,对于此时的变化速率应加以重视。研究结果对相关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54.
陈高潮  姜亭  史冀忠  李渭  张慧元  韩伟 《地质通报》2012,31(10):1645-1656
晚古生代银额盆地发育一套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稳定,岩相清晰,地层层序和沉积体系域发育清楚。通过对区内沉积盆地地层特征和侧向变化分析,初步划分出了4个Ⅱ级层序,8个Ⅲ级层序,识别出若干个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沉积层序具有伸展型层序特征,Ⅲ级层序Ⅰ、Ⅳ、Ⅵ、Ⅶ、Ⅷ形成过程中盆地海平面上升速度快,对形成厚度大的暗色泥岩层有利。盆地沉积演化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构造活动控制了海平面的变化。通过区域地层格架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历史,从而更好地预测暗色泥岩和有利储层形成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855.
水西沟群西山窑组是伊犁盆地主要含煤地层。通过对大量钻孔、测井、野外露头及古生物化石资料的分析,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伊犁盆地水西沟群西山窑组进行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并根据地层叠置样式、沉积旋回特征细分为5个体系域。通过分析沉积基础图件,恢复沉积环境,明确了本区西山窑组沉积演化特征:SQ1层序中主要发育河控三角洲,湖缘及泛滥平原区主要形成泥炭沼泽,且聚煤作用时间长,强度大,分布广,易于形成稳定的厚煤层;SQ2层序因后期构造运动影响,地层剥蚀程度较高,资料完整程度较低,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尚待进一步研究。低位体系域煤层通常较高位体系域煤层分布广泛且稳定。对伊犁盆地西山窑组的沉积演化特征和聚煤规律的分析,为下一步煤炭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56.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原理,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鹤岗盆地石头河子组进行了基准面旋回研究,识别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3种类型的短期基准面旋回。通过对比分析,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基准面旋回对聚煤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气候和地形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晚期和下降半旋回早期为聚煤作用有利时期,厚煤层形成于最大湖泛面附近;此期间持续时间长的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和较短的中期基准面下降旋回组合,有利于形成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的煤层。研究成果对鹤岗盆地扩大深部煤炭资源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57.
重庆地区上二叠统包括龙潭组/吴家坪组和长兴组,主要发育海陆过渡相(海湾-泻湖-潮坪)及浅海碳酸盐沉积,其中龙潭组和吴家坪组为同期异相沉积。通过对区内钻井剖面及露头剖面的分析,在本区上二叠统中识别出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和沉积相转换面等地层界面,并将上二叠统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基于近海煤盆地的背景,研究区厚煤层常靠近初始海泛面发育。总体来看,近海含煤盆地三级层序以海侵体系域聚煤最好。  相似文献   
858.

为了优化地面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提出了区域多参量动态对比法(以下简称K值法),并使用该方法对2015—2017年选取的26次地面增雨作业,从不同参量、不同作业工具、不同作业剂量和不同作业方式等方面进行效果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地面催化作业有较好的增雨效果,作业后3 h内的增雨率为14.4%,2 h时增雨效果最好;不同作业工具比较,火箭增雨速度快且增雨率大,增雨效果比高炮好;不同作业剂量比较,单次高炮作业剂量N≤35发、单次火箭作业剂量2 < N≤5枚为充分播撒;不同作业方式比较,连续多次作业(两次作业时间间隔1 h之内,作业点距离5~7 km)比单次作业增雨率高11.2%,连续作业增雨效果更好;在2018—2020年13次地面增雨作业中应用了上述优化技术,与2015—2017年选取的26次作业相比,平均K值提高了30.6%,增雨率提高了6%,与同期7次未应用优化技术的作业相比,平均雨量K值高0.85,K>1的时效延长1 h,技术优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59.
根据黄河中游水系河流阶地的年代资料,通过对比各种测年结果,获得一个具有较准确数值年代的黄河中游的阶地序列。黄河中游水系河流阶地可分为黄河干流阶地(即兰州段、晋陕峡谷段、禹门口至河南孟津段黄河阶地)、黄河一级支流阶地(渭河和汾河阶地)、黄河二级河流阶地(泾河和洛河阶地)。建立一个准确的阶地序列和数值年代框架,需要多种测年技术的相互印证以及加强河流上下游阶地对比研究。总体来讲,兰州段黄河阶地的年代可靠度比较高,而晋陕峡谷段的河流阶地年代仍有很多争议;渭河的下游阶地年代相对较可靠,但渭河上游、汾河、泾河、洛河的阶地年代研究还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860.
利用8个流动数字地震台和国家数字地震台站的地震波形记录,测量了2003年4月17日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及其主要余震的直达P波、SV波、SH波的初动方向和振幅比,应用Snoke(2003)的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测定出德令哈地震序列的48个2.4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搜集分析了美国哈佛大学测定的德令哈6.7级主震和2004年二期地震活动中的7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于余震空间分布特征和对震源机制解特征的分析,讨论了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断层活动方式和地震的构造含义.结果表明,主震和大部分余震都是沿NWW-SEE走向的逆断层错动,北边的上盘可能沿低角度向北倾的断层面向南仰冲;个别正断层余震可能是震源区挤压变形弧顶区附近发生的局部张性破裂;在二期地震活动中,逆断层和走滑断层都有,走滑断层地震主要发生在震源区东侧.德令哈地震活动是青藏高原东北缘NWW-SEE向延伸的挤压带继续处于隆升活动中的表现,这一继承性新构造运动是德令哈地震序列的可能发震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