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61篇 |
免费 | 1218篇 |
国内免费 | 197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00篇 |
大气科学 | 3396篇 |
地球物理 | 1252篇 |
地质学 | 1859篇 |
海洋学 | 437篇 |
天文学 | 57篇 |
综合类 | 614篇 |
自然地理 | 21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25篇 |
2022年 | 254篇 |
2021年 | 337篇 |
2020年 | 342篇 |
2019年 | 410篇 |
2018年 | 308篇 |
2017年 | 343篇 |
2016年 | 355篇 |
2015年 | 383篇 |
2014年 | 550篇 |
2013年 | 601篇 |
2012年 | 587篇 |
2011年 | 597篇 |
2010年 | 425篇 |
2009年 | 468篇 |
2008年 | 472篇 |
2007年 | 599篇 |
2006年 | 537篇 |
2005年 | 484篇 |
2004年 | 392篇 |
2003年 | 342篇 |
2002年 | 298篇 |
2001年 | 272篇 |
2000年 | 231篇 |
1999年 | 219篇 |
1998年 | 172篇 |
1997年 | 167篇 |
1996年 | 112篇 |
1995年 | 94篇 |
1994年 | 100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4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R. Swennen J. van der Sluys R. Hindel A. Brusselmans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1998,62(1-3)
A geochemical survey of Belgium and Luxembourg was carried out as part of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 entitled ‘Regional geochemical mapping of Western Europe towards the year 2000'.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map regional background geochemical patterns based on pristine or at least pre-industrial overbank samples and to deduce reg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degre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floodplain and present-day river sediments. Over the entire study area (about 33,000 km2), 66 overbank sites have been sampled. Catchment areas range between 60 and 600 km2. At each site an overbank profile has been dug out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river and described in detail. A first composite sample was taken 5–25 cm below the surface. This sample is supposed to represent deposition over the last centuries. Human interferences in this interval are often inferable based on change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esence of anthropogenic particles such as charcoal, slags and brick fragments. A second composite sample was taken at depth, usually >1.5 m below the surface over an interval of about 20 cm. In most sites, the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allowed to assume pre-industrial or even pristine conditions for this lower overbank sample. In some profiles this was confirmed by 14C-dating and/or by the absence of anthropogenic particles. Finally, a present-day stream sediment was sampled on the site to infer the actual pollution status. After drying at 80°C, disaggregation and sieving, the <125 μm fractions of the three sediment samples were analysed by XRF for major elements and several trace elements. Lower overbank samples generally show a direct link with the geological substrate and allow to assess natural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s. Results from the mapping exercise as well as from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display a clear contrast between the northern part of Belgium where Cenozoic unconsolidated sandy and silty formations dominate which are especially vulnerable for erosion,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Belgium and Luxembourg where Paleozoic and Mesozoic sandstones, carbonates, marls and shales are the prevalent lithologies. Here the shales are the most intensively eroded lithologies. This is especially reflected in the element patterns of Al2O3, MgO, K2O, Ga, Ni, Rb, Sc and V which negatively correlate with SiO2. Despite the human related pollution, the geological contrast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Belgium is still recognisable in the geochemical pattern of the upper overbank and present-day stream sediment samples for the above-mentioned elements. Furthermore there is a clear increase in heavy metal contents (Zn, Cd, Pb, Cu), As and in certain locations in Ba from the lower to the upper overbank sediment, as well as to the present-day stream sediment. The relative increase in element content allows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pollution and helps to define those drainage areas where more detailed research is needed. 相似文献
32.
33.
为了从海量遥感数据中有效地提取地表水体信息,并提高自动化提取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特征指数的地表水体自动提取方法.该方法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和修正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作为遥感特征指数集,并根据这些指数构建了遥感特征指数曲线.通过分析,发现地表水体在特征曲线中单调上升,植被在特征曲线中单调下降,而其它地物并无此特征.因此,根据这一规律,利用ERDAS IMAGINE软件建立了自动化提取模型.通过与其他方法对比,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在精度和自动化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可用于海量数据地表水体的自动提取.最后,在ARCGIS环境下,并通过决策树模型初步实现了地表水体的自动分类. 相似文献
34.
35.
基于ECMWF的ERA-Interim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MICAPS实况数据和广东省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广东惠东高潭1979年、2013年和2018年的三次极端强降水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造成高潭极端强降水的影响系统有台风本体环流、登陆后的台风残余环流、季风低压外围环流等,其中2018年季风低压影响过程降水量最大;不同过程对流层低层强迫暖湿气流辐合抬升方式不同,分别为冷暖气流相互作用、西南季风和偏南季风地交汇、季风涌、边界层急流等;各过程中伴随的低空西南气流和偏南气流的风速大小差异明显,2013年台风残余环流影响时低空西南(偏南)风风速最大。相同点有:影响天气系统移动缓慢,并长时间维持,为极端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西南(偏南)季风、边界层急流或西南气流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为极端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同时低空暖湿气流的输送使得暴雨区大气层结不稳定状态长时间维持,利于持续性强降水的发展。研究结论可为今后高潭及其附近地区极端强降水的预报和决策服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6.
弱窄带回波在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灵敏的多普勒雷达经常能探测到弱窄带回波,这些弱窄带回波一般对应于边界层的辐合线,对弱窄带回波的仔细分析有利于及早做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以及对其发展变化作深入了解。文章结合发生在上海的3次强对流天气个例,详细分析了弱窄带回波在分析和预报强对流天气中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上游移动强回波的出流边界导致的弱窄带回波是大风预警的重要判断参考;(2)在合适的层结状态和抬升条件下,弱窄带回波会强烈发展,并导致局地雷雨大风,这类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阶段:弱窄带回波上初始回波的发展和回波跃增;(3)下击暴流造成的地面出流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近似圆弧的弱窄带回波,这种弱窄带回波与其他雷达观测特征以及地面观测相结合,有助于对产生下击暴流的对流云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37.
中尺度自动气象站故障维护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针对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构成以及出现的故障现象、故障原因等进行分析,提出故障维护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以提高中尺度自动气象设备运行能力。 相似文献
38.
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研究以动态植被模型LPJ 为主要工具,以区域气候模式工具PRECIS 产生的A2、B2和A1B情景气候数据为输入,模拟了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状况,应用脆弱性评价模型,评估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响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东部地区脆弱程度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上,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仍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点。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地区是东北和华北地区,而青藏高原区南部和西北干旱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脆弱程度明显减轻。气候变化情景下的近期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大,但中、远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较大,特别是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脆弱区面积增加较多。 相似文献
39.
1971—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发生频率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提要:应用1971—2000年华北、华中、华东各省1084个站的地面天气现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江南(31°N以南)、江淮和黄淮(31°~37°N)及黄河以北(37°N以北)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发生频率呈减少趋势。其中江南地区雷暴年代际递减更明显,黄河以北地区冰雹年代际递减最明显,而雷暴大风在三个区域的年代际递减均明显。雷暴大风常与冰雹伴随发生,高原和山地多于平原,高值区位于华北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对流性天气的减少与水汽和动力条件的减弱有关系。包含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的综合指数SWEAT无论在空间分布上,还是在30年的演变趋势上,均与对流性天气的分布和演变趋势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40.
2006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6年1月中旬欧洲东部地区经历10年来的最低温天气;2月,非洲南部地区遭遇20年以来的最强降水;2006年上半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经历111年来最干旱的时期;7月,欧美地区经历破纪录的高温炎热天气;菲律宾、印尼、印度等东南亚国家遭受暴雨洪灾。2006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遭受18次沙尘天气的侵袭;夏季重庆等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受到多次强台风袭击;波及全国31个省(市、区)的冰雹、雷雨等强对流天气……。2006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6个高温年,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并没有缓和的迹象;我国又经历了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