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7篇
  免费   936篇
  国内免费   821篇
测绘学   361篇
大气科学   811篇
地球物理   2131篇
地质学   2151篇
海洋学   26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356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220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06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58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烃类垂向微渗漏及其地表异常显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烃类以微泡、水动力、扩散和渗透方式向地表迁移过程中,其效能、方式与油气藏的盖层、断裂与裂隙系统、储层的流体性质、地层压力等地质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凝析气田上的地表、井中化探资料与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该气田的井中垂向地球化学特征、控制烃类垂向微渗漏地质因素、地表化探异常显示之间呈现出很好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2.
从概念内涵和应用目标出发,认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应该分为质量现状和污染程度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在土壤环境现状质量评价、异常成因识别、污染元素累积速率和土壤污染程度评价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3.
仁和压容应变短临异常信息的提取及映震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久  朱航  程万正 《内陆地震》2003,17(2):134-140
自1997年以来,已经在仁和压容应变台监测范围内发生了多次中等地震。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97年4月到2001年12月底的压容应变和井孔水位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对该台1997年4月以来的异常特征和映震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4.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多年水氡观测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敏  蓝陵  李艳萍 《内陆地震》2003,17(3):259-267
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1980—7.001年的水氡观测资料进行全时域扫描分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300km范围内Ms≥5.0的地震事件为研究对象,挑选出观测资料中异常时段,用地震预报效能评价评分的方法对水氡观测资料预报地震的能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5.
天津地区井水位年变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 ,中国地震预报学者开始关注井水位的年变异常及其中短期预测意义问题 ,但井水位年变异常判别采用动态图像的定性对比方法 ,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针对这种现状 ,文中引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随机过程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技术 (盛骤等 ,1989) ,提出了“井水位动态年周期法”与“相对时段速率比较法” ,解决了井水位年变异常的定量识别方法 ,并应用到天津井网 2 1口井的观测数据 (1985年以来 )分析中 ,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 ,天津井网中有 7口井在首都圈邻区 4次中强 (MS≥ 5 .8)地震之前 ,表现出 17井次的井水位年变异常 ,且多在震前 1.5~6个月内出现 ,从而再次证明了井水位年变异常具有一定的中短期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36.
汪清7.2级深震地下流体动态异常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6月29日汪清7.2级深震前,吉林省地下流体观测网部分井孔观测到一组从趋势到短期前兆异常。本文阐述这些异常出现的特征和时空演化过程。认为异常出现的时间与震中距密切相关,其空间展布具有迁移性,中期异常由外围向震中收缩,其速率很小,进入短期阶段,岩石处于失稳、临失稳状态,水位异常由震中向外围发散,速率迅速加大。同时发现了异常盲区即深震的震中区,它对预测深震中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同时对研究板块运动、地球动力学过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7.
张敏  马延魁 《高原地震》2003,15(1):9-14
通过对发生于1999~2000年间库玛中东段地区3次5级以上地震前地下流体短临异常的分析对比,得出了该地区地下流体短临异常的时空强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38.
德令哈6.6级地震发生在青海省地震局2003年度会商确定的应注意地区内,震前测震学出现多项中短期异常。该地震序列从其能量释放比、震级差均符合主震一余震型判断指标,为主震-余震型序列。序列跟踪工作总结出该序列早期阶段(20天内)预测强余震的几项指标。  相似文献   
39.
冬季北极涛动和华北冬季气温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利用北极涛动指数(AOI)、NCEP/NCAR40a再分析资料中的海平面气压(SLP)、850、500、200hPa等压面高度场资料及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冬季气温和冬季北极涛动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有着显著相关,特别是在年代际尺度上关系尤其密切。华北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为持续冷冬,80年代中期之后变为持续暖冬,其间相对正常,而冬季北极涛运指数亦存在类似的3个阶段,冬季北极涛动高(低)低数年,华北地区为暖(冷)冬年。其原因在于,北极涛动在于对流层低层和高层都可激发类似EU遥相关型的异常,通过影响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影响华北地区气温。强(弱)涛运年大气环流具有弱(强)东亚冬季风特征,西伯利亚高压减弱(增强),亚洲大陆地面东北风减弱(增强),高空东亚大槽减弱(增强)。  相似文献   
40.
 The traditional remove-restore technique for geoid computation suffers from two main drawbacks. The first is the assumption of an isostatic hypothesis to compute the compensation masses. The second is the double consider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topographic–isostatic masses within the data window through removing the reference field and the terrain reduction process. To overcome the first disadvantage, the seismic Moho depths, representing, more or less, the actual compensating masses, have been used with variable density anomalies computed by employing the topographic–isostatic mass balance principle. In order to avoid the double consider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topographic–isostatic masses within the data window, the effect of these masses for the used fixed data window, in terms of potential coefficients, has been subtracted from the reference field, yielding an adapted reference field. This adapted reference field has been used for the remove–restore technique. The necessary harmonic analysis of the topographic–isostatic potential using seismic Moho depths with variable density anomalies is given. A wide comparison among geoids computed by the adapted reference field with both the Airy–Heiskanen isostatic model and seismic Moho depths with variable density anomaly and a geoid computed by the traditional remove–restore technique is m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using seismic Moho depths with variable density anomaly along with the adapted reference field gives the best relative geoid accuracy compared to the GPS/levelling geoid. Received: 3 October 2001 / Accepted: 20 September 2002 Correspondence to: H.A. Abd-Elmota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