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2篇
  免费   494篇
  国内免费   608篇
测绘学   398篇
大气科学   587篇
地球物理   499篇
地质学   1271篇
海洋学   302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325篇
自然地理   171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64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90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In this paper,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ld fruit communities and direct environmental factors is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data on landscape scale habitats obtained through field vegetation investigation.The results from TWINSPAN and DCCA showed that:1) In the distribution sections of the wild fruit forest in the Keguqin Mountain region,the basic patterns characteristic of the different habitats are due to topographic factors,nutrients and moisture conditions;2) The elevation affected the most basic differentia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study area,indicating that the elevation conditio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ild fruit communities in the study area;3)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isture content in the upper soil layer and the elevation reflected the influence of moisture conditions on both wild fruit and herb-layer communities;4) Nutrient differences not only indicated that the habitat conditions were different in themselves but also showed that the present nutrient conditions of the habitats were seriously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In summary,under complicated mountainous topographic conditions,the habitat conditions for the communities differed very significantly,and the combination of elevation,soil moisture content,total nitrogen,slope aspect,and pH value influenced and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community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772.
申悦  柴彦威 《地理学报》2012,67(6):733-744
通勤是居民出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地理、规划、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已有对通勤的研究多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定位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为个体行为时空数据的采集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关注个体在不同工作日中通勤的可变性,将活动弹性的概念引入对通勤行为的研究中,提出通勤弹性的概念,并界定了时间、空间、方式、路径4 个通勤弹性维度,通过探讨4 种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7 种基于弹性的理论通勤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天通苑与亦庄两个郊区巨型社区为案例,基于活动日志与GPS 定位数据相结合的为期一周的居民时空行为数据,分别利用传统方法和通勤弹性视角研究居民的通勤特征,验证通勤弹性现象的存在以及该视角透视城市居民通勤行为的合理性,并利用GIS 三维可视化技术对7 种理论通勤模式居民的活动—移动时空特征进行刻画,从而透视北京市郊区巨型社区居民的通勤特征及复杂模式,为北京市城市与交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773.
祁连山东段山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RS和GIS技术为主要手段,分析了祁连山东段地区1994-2008年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脆弱性。结果表明:(1)与1994年相比,森林、草地、冰雪带、水域4种景观要素的面积分别减少了5.0%、2.0%、2.2%、2.0%,而灌木和裸地的面积则分别增加了6.8%、5.0%;灌木、草地、冰雪带和裸地景观要素的平均斑块面积分别增加了49.0%、19.0%、1.1%、436.6%,森林和水域平均斑块面积分别减小了9.6%和4.1%。(2)森林、草地、冰雪带、水域4种景观要素的平均最邻近距离增加,聚集度降低,各景观要素内部斑块之间聚集度减小。灌木与森林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长度增加了3 867 km,裸地与其他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长度增加了5 589 km,嵌缀在其他各种景观要素中的裸地小斑块逐渐融合成大斑块。(3)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与破碎度指数之间显著正相关,分维数倒数、分离度指数和沙化敏感性指数与景观类型脆弱度指数呈弱度正相关。祁连山东段地区森林和草地退化,面积萎缩、水域干涸,裸地面积增加,各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趋于简单,景观破碎化增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景观破碎化是祁连山东段地区景观格局和景观脆弱性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774.
以1990-2007年天山北坡城镇GDP、土地、人口、交通数据为资料,根据城镇空间分布“最近邻点指数”理论,空间相互作用和分形理论,分析了天山北坡城镇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绿洲城镇相互作用强度判断模型,提出并论证了“组团”点-轴空间结构模式优越性。研究发现:①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在空间结构呈现3个城镇高密集区,两个城镇稀疏区特征;②传统绿洲城镇空间结构下,城镇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差异很大,不利于城镇整体发展;③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点的“组团”点-轴空间结构模式,有利于中心组团城镇对其他城镇的辐射;④以“5组团”为点的点-轴模式有利于组团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城镇发展;⑤天山北坡经济带向伊犁河谷延伸有利于中心组团城镇对其他组团城镇的辐射。  相似文献   
775.
高超  金凤君  傅娟  刘鹤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167-1176
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的最大投资目的地与经贸合作伙伴, 特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南非人口空间分布研究对开展中南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南非历年来的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数据, 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不均衡指数、人口重心模型和偏移—分享模型, 分析了南非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南非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 呈现出以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区和港口城市为中心的“多核心”集聚的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出人口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大都市区和沿海港口城市, 低密度集聚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变化趋势上来看, 1996-2011 年间人口分布不平衡趋势不断加强, 人口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偏移—分享分析表明, 南非人口增长速度先后经历了从1996-2001 年快速增长到2001-2007 年缓慢增长, 再到2007-2011 年高速增长的“高—低—高”增长阶段;省域层面上看, 豪登省和西开普省一直是南非人口集聚较强地区。  相似文献   
776.
近10年中国大气PM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名升  张建辉  张殷俊  周磊  李茜  陈远航 《地理学报》2013,68(11):1504-1512
为分析近10 年来中国PM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运用统计学和GIS 方法对2002-2012 年PM10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地级及以上城市ρ(PM10)年均值由0.130 mg·m-3下降至0.076 mg·m-3,达标城市比例由37.6%上升至92.0%;环保重点城市ρ(PM10)日均值超标天数比例由24.7%下降至7.0%。② 12 月份PM10污染最重,其次为1 月和11 月;8 月份污染最轻,其次为7 月和9 月。③ PM10的重污染区域明显减小,由集中连片分布变为零星点状分布。但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北方尤其是西北、华北地区及山东、江苏、湖北一直是PM10污染相对严重地区。④ 北方地区PM10污染重于南方地区,两者的差异主要发生在北方采暖期(1-4 月及11-12 月)。⑤ PM10污染的改善主要体现在重污染城市的改善,1/10 左右的重污染城市对降低全国PM10平均浓度的贡献约占1/3,而清洁城市PM10污染则有加重趋势。⑥ 环保重点城市污染天气以轻度污染为主,占全部污染天数的80.4%。受沙尘天气影响,3、4 月份发生严重污染天气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777.
以河龙区间42个流域为对象,在流域地貌格局信息提取和侵蚀产沙过程特征指标计算及其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地貌格局对流域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河道系统水平,河流数量、长度等几何特征指标和河流分叉率(Rb12)、分级率(Rd32)、相邻级别间的河流长度比等形状特征指标与流域侵蚀模数显著相关;②在流域系统水平,坡度粗糙度、相对高差、圆度比、高长比是影响流域侵蚀产沙过程的主要指标,其中坡度粗糙度是最根本的解释变量;③各地貌格局因子间相互作用复杂,且对侵蚀过程的影响要强于泥沙输移过程,其通径分析模型对流域侵蚀模数、输沙模数和泥沙输移比变化的解释度分别为65%、33%和20%。这对正确认识影响流域侵蚀产沙过程的格局因素和建立准确的过程模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78.
蒋缠文  董治宝  文青 《中国沙漠》2013,33(6):1636-164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遥感影像为区域风沙地貌形态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近年来,有地貌学者提出了沙丘地貌格局分析法,通过在遥感影像上绘制沙丘脊线,量测和计算得到沙丘地貌格局表征参数,分析沙丘概率分布和空间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形成时间。本文选取腾格里沙漠典型横向沙丘区域为研究对象,发展基于MATLAB平台的遥感影像沙丘脊线提取方法,利用沙丘迎风坡与落沙坡在遥感影像中成像的灰度差异, 对沙丘的沙脊线进行提取, 继而获得沙丘脊线长度、沙丘间距、走向、缺陷密度等沙丘地貌格局表征参数。结果表明,该方法快捷、可靠,为沙丘脊线的绘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79.
臧磊  杨山  周蕾 《热带地理》2013,33(4):450-458
以江苏省为例,选取人口密度为基础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以及注入脉冲响应分析,刻画江苏省人口时空格局与户籍制度之间的时空响应关系及趋势。结果表明:1990-2010年江苏省人口格局整体保持“南高北低”的态势,该现象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人口密度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并呈明显的沿江化特征;各县市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响应具有地域性,南北响应差异逐渐缩小;人口空间格局对户籍制度的响应具有滞后性,速度呈现出由加快到平稳的态势。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结论提出3点建议:第一,在改革思路上实现“两保两新”,阶梯式、差别化赋予权利;其次,积极推进苏北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最后,通过产业发展上的“以业控人”和城市发展上的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防止流动人口加重“城市病”。  相似文献   
780.
海西城市群工业空间格局与演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伍世代  李婷婷 《地理科学》2011,31(3):309-315
通过构建工业水平指标体系,采用客观性较强的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城市工业化综合水平,并以此作为空间分析的基础变量,探讨了1990年代以来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西城市群工业化现象的时空分异规律,从工业整体空间格局、热点区域演进及基于制造业层面的空间结构分析,得到结论:①工业空间的点—轴格局明显,核心区对外围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断加强;②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性,闽西、闽北地区的边缘化地位基本没有改变;③制造业层面首先表现为沿海与内陆的差别,其次是二者内部的差异,再者体现为行业内部集聚水平的差距。从总体上看,已初步形成核心—转承—边缘—辐射的圈层递进式空间体系结构。最后,提出了该区域未来工业空间格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