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222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5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1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宋祥文 《福建地质》2001,20(2):57-69
这次会议是进入新世纪我局第一次工作会议,是一次总结过去,谋划未来的重要会议,开好这次会议对我局在新世纪实现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认真学习温家宝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回顾"九五"地矿工作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讨论修改我局"十五"改革发展纲要、"十五"前三年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和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安排部署2001年工作.下面我代表局党组作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国内开展乡村旅游现状的调研,分析了目前福建开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借鉴川、渝、浙等地乡村旅游"农家乐"的成功经验,结合福建依托森林资源特色开展森林人家的主要措施,对如何进一步提升森林人家品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3.
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8,自引:0,他引:68  
在对我国高校GIS专业和教育现状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GIS人才培养中面临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根据GIS学科特点和人才条件,提出GIS人才应具备的3大素质特征,并设计了相应的课程设置框架;其次,根据世界高教发展趋势,指出21世纪高校GIS人才的3类不同培养目标及其相应的培养模式,力求与国际GIS教育相衔接;第三,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当前GIS教育面临改革的具体任务提出了意见等。  相似文献   
34.
关于地球科学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滋  赵连泽 《江苏地质》2001,25(3):129-133
世纪之交的我国地质行业和地质学人才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资源、环境与灾害已成为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面对挑战和机遇,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创建“地质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并建立了基础型和应用型两类地质学人才的培养体系,依托本系雄厚的教学科研基础和师资力量,建成“三三三“培养模式和全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七年来改革成果丰硕.2000年以来,在教育部世行贷款重点教改项目支持下,结合地学类学科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正在努力探索按“大地学“口径培养人才的模式,创建培养具有大理科基础、大地学特色的地球科学人才的实施方案,为我国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的迫切需要培养新一代地学人才.  相似文献   
35.
四一八队1992年下半年组建地勘院,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定额上交,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地勘业运作方式,提高了职工闯市场、求效益的积极性,2年来上交大队272万元,为地勘业的改革建立了雏形。  相似文献   
36.
Eric Gutierrez 《Geoforum》2007,38(5):886-900
Meeting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on water and sanitation serv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fraught with difficulties, as can be seen most clearly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Malawi and Zambia, two of the world’s poorest countries that have committed to meeting these goals. The challenges are not only technical, requiring programmatic or engineering solutions, but are also and most importantly political, because solutions will most often cause a rearrangement of the peculiar forms of power relations that have emerged within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s of the two countries. The challenges include weak state support for water and sanitation provision, unreliable and contested indicators of coverage, poor sectoral co-ordination, and fragmented donor efforts. This field note examines these challenges in greater detail to cast new light as well as draw attention to possible solutions that can be implemented.  相似文献   
37.
Complications for tradition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Central Europ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erry van Dijk 《Geoforum》2007,38(3):505-511
An integral part of post-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has been the privatisation of previously state owned and/or co-operative farms. In many instances, there have been attempts at ‘turning back the clock’ to pre-War conditions, including land ownership structures. Frequently, the result has been the division of large, economically efficient units into numerous, small and economically barely viable private plots. Following accession to the European Union, these re-constituted peasant-scale structures pose a major challenge to the Union’s agricultural policy. A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a simple transfer of western European practices, such as land consolidation, is not possible. The particular legacies of the communist system have given land ownership particular values, legitimacy and personal identity, and emotional bonds. Simple technocratic solutions, as applied in the West earlier, are thus not feasible. Consequently, the paper points out, new forms and instruments of tackling disadvantageous agricultural structures need to be found.  相似文献   
38.
以深化教学改革和调整学科结构为基础,打破以课程设置实验室的条块分割局面,在实验室体制的建设上实行集中管理,建立公共教学实验中心,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39.
虚拟仿真实验是疫情背景下测量学实验教学的主要模式,是实验教学智能化的重要环节。文中结合南方测绘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以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测量学”为例,从虚实融合的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两个方面对疫情背景下“测量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结果表明,混合式实验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训兴趣与激情,通过线上反复练习、线下实操,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后疫情时代“测量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提供新模式。  相似文献   
40.
大数据智能时代地图学课程内容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敏  邓敏  刘宝举  陈杰 《测绘通报》2021,(6):152-155,165
为了适应当前智能时代大数据的特点和地图应用的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地图学课程内容设置现状,分析在大数据时代地图学教学的特点,多源地理信息的参考体系差异、多维度地理信息高效可视化、多尺度表达的灵性化、地图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等对地图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图学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目标,提出在地图数学基础、地图可视化技术、地图综合和地图分析等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思路,增设新型坐标系知识、多维动态可视化技术、地图应需综合的多尺度表达方法、全息地图理论等主要知识点,并给出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