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2篇
  免费   588篇
  国内免费   948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440篇
地球物理   700篇
地质学   2249篇
海洋学   267篇
天文学   79篇
综合类   178篇
自然地理   28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简要回顾了中国学者对地震大形势的主要研究结果 .指出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外在表现 .系统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 ,指出 2 0世纪以来 ,该区MS ≥ 6 .0地震经历了 6个活跃期和 6个平静期 ,与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不同步 .2 0 0 0年 6月甘肃景泰 5.9级地震和同年 9月青海兴海 6 .6级地震的发生意味着该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962.
将数理经济学中基尼系数的概念引入到地震学中,研究地震活动在空间的集中程度。通过对1970-1979年中国大陆地区6.5级以上地震震例研究,总结出了初步的判断异常的方法和指标,并就1988-1990,1994-1996年全国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的地点进行了展望性检验,对应率在64%-76%之间。该方法对地震地点的中期预报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3.
研究了1995年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多项地震学参数(地震空间分布,b值,C值、D值,Mf值,GL值,YH值,AC值等)的异常变化,期望从中能够找出对中强地震短临预报有意义的地震学参数和特征图像,以增加对中强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64.
四川活断层分段与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荣昌  黄祖智 《中国地震》1995,11(3):272-282
本文主要根据断层的几何结构、活动强度与断层上最大地震破裂长度等对四川境内几主要活断层的晚第四纪,特别是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段,并采用概率复发模型对各活动段在未来30年内强震的复发概率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65.
In this study,the climate trend of the annual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nd total annual rainfall in China in the present century has been examined.It is noted that in the Northwest,the Northeast and North China the climate has become notably warmer this century but the rainfall trend has not been evident,mainly negative.In the 1980s China's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showed noticeable regional features:warm and dry in North China,cold and dry in the Southwest,warm and wet in the Northeast,cold and wet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Besides,the four interdecadal climate change features and ranges of this century have been studied.It is found that on the scale of several decades there was considerably less rainfall in the most part of China in the warm background than in the cold background.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which started from the 1970s mainly happened in the Northwest and Northeast,while to the south of the Huanghe River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did not even as great as in 1940s.The corresponding rainfall feature is that most areas experienced much less rainfall except the area to the south of the Huanghe River and over the Changjiang and Huaihe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966.
反转构造的研究已成为造山带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反转构造模拟和实践所得出的断层组合形态和形成顺序有助于对造山带及前陆褶皱和逆冲带的正确认识。由于张性断层的控制作用,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薄壳构造模式在现实中并不普遍适用,构造剖面的平衡恢复因此亦需加倍谨慎。在造山带研究中,还需注意反转构造与走滑构造之间的区分。  相似文献   
967.
滇西北金沙江带硅质岩沉积环境的确定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孙晓猛  聂泽同 《地质论评》1995,41(2):174-178
硅质岩是金沙造山带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岩石类型,其沉积环境的确定对金沙江造山带的深海沉积、大陆边缘地质以及构造格局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岩性特征、放射虫生态组合特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沉积组合特征等方面对滇西北金沙江带硅质沉积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据此认为金沙江缝合带不能构成古特提斯域的主缝合带。  相似文献   
968.
新疆主要造山带地壳发展的五阶段模式及成矿系列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按汉尼克(1981)提出的简单剪切模式,大陆解离是沿一条缓倾斜的拆离带发生移离。随着拆离的发展,上地慢软流圈隆起追随拆离面下降的一侧迁移,而始终处于解离大陆一侧边缘的下方(而不是在拉伸洋盆的中线上)。因此,在有上地幔软流圈隆起对应的陆缘一侧,会产生大量火山—深成岩浆作用(主要是上地幔物质的渗入),称为“岩浆型被动陆缘”(旧称“火山型被动陆缘”);而另一侧,则仅表现为地壳表层的构造破坏和陆源碎屑堆积作用,即经典意义上的大西洋型被动陆缘,称为“非岩浆型被动陆缘”。裂谷一般地可看成是上述解离过程初期阶段的产物。上述过程的几种构造环境下的地壳,都具有厚度减小、地壳渗透性增加、成熟度降低的特点,称为“拉张型过渡壳”。拉张型过渡壳阶段是陆同型造山带地壳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它的标志性建造是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岩浆型被动陆缘)和巨厚陆源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建造(非岩浆型被动陆缘),建造序列由稳定性类型向非稳定性类型演化,地球化学表现出成熟度不断降低的趋势。当基底陆壳拉伸减薄至零时,出现洋壳,洋壳阶段的产物为蛇绿岩建造。当扩张终止,洋盆开始消减,两侧陆缘演化即进入“汇聚型过渡壳阶段”。在汇聚阶段中,前两阶段形成的产物被强烈堆挤  相似文献   
969.
秦岭微板块位于商丹-武山和勉略-巴山弧断裂之间。泥盆纪时期,微板块主体处于稳定的小型克拉通盆地背景。本文仅从西秦岭中带泥盆系入手,探讨该区泥盆系的沉积体系和盆地格局。小型克拉通盆地北带的西汉水小区以古岛屿滨岸-陆棚沉积体系(艾菲尔期)、碳酸盐台地-生物礁沉积体系(吉维特-弗拉斯期)、深水盆地和泥质浊积岩沉积体系(法门期)为特征。南带武都小区则以陆棚碎屑岩(艾菲尔期)和缓坡型台地-陆棚沉积体系(吉维特-法门期)为主,该小型克拉通,泥盆纪时期是一稳定块体,到二叠纪-三叠纪才受中秦岭裂陷槽分隔成两个块体。  相似文献   
970.
秦岭造山带罗汉寺岩组的形成时代长期存在争议。选择西秦岭东段凤县北部罗汉寺岩组凝灰岩和浅变质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罗汉寺岩组的形成时代和物源特征。结果显示,罗汉寺岩组下部a岩段中凝灰岩结晶年龄为407±10 Ma;上部碎屑岩段(c岩段)中千枚岩碎屑锆石年龄介于2658~420 Ma之间,主要包括490~420 Ma和997~639 Ma两个区间峰值年龄,其次为1557~1318 Ma、2484~1745 Ma,另有少量2650 Ma左右年龄值。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限定罗汉寺岩组主体形成时代为早—中泥盆世。研究同时表明,罗汉寺岩组物源具有明显的多元性,490~420 Ma年龄组的锆石主体来自于商丹洋俯冲作用形成的弧岩浆岩;997~639 Ma年龄组可进一步细分为843~639 Ma和997~867 Ma,前者主要来自于南秦岭构造带,后者主要来自于北秦岭构造带;2658~1318 Ma的中元古代—新太古代年龄组与北秦岭构造带、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的岩浆活动相关。综合分析认为南秦岭和北秦岭地块早—中泥盆世时期尚未全面碰撞成陆,商丹洋为残留洋(海)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