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5篇
  免费   840篇
  国内免费   644篇
测绘学   710篇
大气科学   606篇
地球物理   1528篇
地质学   1122篇
海洋学   564篇
天文学   414篇
综合类   436篇
自然地理   102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221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11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360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286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74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94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从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的长周期记录中,选择了震中距小于90的27个台站的54个P波震相和44个S波震相资料.首先,用波形反演方法确定了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杰拉特(Gujarat)MS7.8地震的地震矩张量、震源机制、震源时间函数和时空破裂过程等震源参数.通过矩张量反演,并根据Kutch Mainland断层的走向、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余震震源的空间分布和震害的空间分布,确认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杰拉特MS7.8地震的发震断层的走向为92、倾角为58、滑动角为62,即一走向近东-西向、断层面向南倾斜、以逆冲为主的左旋-逆断层.这次地震所释放的地震矩为3.51020 Nm,矩震级MW=7.6.然后,借助合成地震图,采用频率域求谱商的方法,得到了依赖于台站方位的27个P波震源时间函数、22个S波震源时间函数以及平均的P波震源时间函数和S波震源时间函数.对震源时间函数的分析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连续的破裂事件,开始比较急遽,但结束比较迟缓,总持续时间约19 s.最后,以所提取的P波和S波震源时间函数为资料,采用时间域的反演技术得到了断层面上滑动的时空分布.滑动量在断层面上的静态分布表明,断层面上的最大滑动量约为7 m.断层面上的最大应力降约为30 MPa,平均应力降约为7 MPa.滑动量大于0.5 m的区域在走向方向长85 km,在断层面倾斜方向宽约60 km(相应地,在深度方向约51 km).破裂向东扩展约50 km,向西扩展约35 km.滑动量大于0.5 m的区域的主要部分呈椭圆形,其长轴取向与断层滑动方向一致.表明此区域破裂扩展的方向即是断层错动的方向.这种现象对于走滑断层情形是多见的,但对逆冲断层情形却少见.断层面上初始破裂点以东、以上部分面积大于初始破裂点以西、以下部分的面积,这是破裂非对称性的表现,表明破裂具有自西向东、自下向上单侧破裂的特征.从滑动率随时空变化的快照可以看出,滑动率在第4 s达到最大值,此时滑动率约为0.2 m/s,滑动基本上发生在破裂起始点及其周围.从第6 s开始,起始点的破裂基本结束,破裂开始向外围扩展.破裂向西的扩展速度明显小于向东的扩展速度.在第15 s,这种环形的扩展基本结束.自16 s以后,主要是一些零星的破裂点分布在破裂区的外围.从滑动量随时空变化的快照看,破裂自起始点开始后,逐渐向四周扩展.主要的破裂(滑动量大于5 m的区域)在6~10 s,具有明显的自西向东、向上的单侧破裂特征.在第11~13 s,破裂的西端向西、向下有所扩展.整个破裂过程持续约19 s.在整个破裂过程中的平均破裂速度约为3.3 km/s.   相似文献   
92.
地下水潮汐现象的物理机制和统一数学方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新的分层承压含水层模式 ,不但考虑含水层的力学压缩性质 ,而且考虑含水层的渗流特性 ,并结合扰动信息源的频率特性 ,分别研究扰动源地球固体潮、大气潮和地表负荷潮对承压井水位和流量的影响机理 ,给出相应的偏微分方程。从方程的解释或数值解讨论扰动源与承压井含水层的力学压缩参数、渗流特性参数及与频率特性频数的关系 ,进而给出承压井水位和流量对地球固体潮、大气潮和地表负荷潮汐响应的统一数学方程及其潮汐响应函数 ,并揭示了上述几类潮汐扰动信息源对承压井水位和流量影响的物理机理  相似文献   
93.
Based on the fitting on paleoearthquake data of intra-plate region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i-na and giving a statistical model of time interdependence,the potential damage earthquakes in a definite future perio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nt shocks along the Lingwu fault have been analyzed by using dangerous probability function and some new data concerned.We have in-ferred that the fault has entered a period that earthquakes will probably occur.There exists a potential danger that a strong earthquake with Ms7.0-7.5 will occur in 10-100a.  相似文献   
94.
中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王卫  李秀彬 《地理科学》2002,22(1):24-28
在土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土地质量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是核心内容之一。借助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法,构建了我国耕地的生产函数模型,定量模拟了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的边际产出率性和边际生产力。初步结果表明,由于我国长期存在耕过度利用导致有机质含量及肥力下降问题,当前提高耕地质量的增产潜力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95.
天山北麓灌溉绿洲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18  
17世纪以前,天山北麓是以牧为主地区,由“兵屯”建立的古代绿洲仅在交通要道呈星、点分布,且屡兴屡废。18-20世纪中叶,由清朝到民国,大力发展屯田,使社会发展进入半农半牧时期,这里形成的旧绿洲,呈断续岛状小片。1949年以后,由大规模农垦建立的新绿洲群,把分散小片旧绿洲联结在一起,形成与天山相平行绿洲带。本区绿洲形成特点是由屯垦和内地移民发展起来,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而且古绿洲、旧绿洲和新绿洲之间有延续性,不象塔里大盆地的很多古代绿洲已沦为沙漠、戈壁或风蚀地。  相似文献   
96.
This study applies theories of systems and system dynamics to 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s in the oasis environment, with the intention of find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asis environment and its feedback structure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ner mechanis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oasis environ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olicy variables. This model is appli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anas oasis of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System dynamics method starts from studying feedback structure within the system study and then searches for the best solution through identifying the right "policy point" and through model simulation in the computer. It embodies the cream of "systems cybernetics theory". This study is justified because the nature of the oasis system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scientifically sound and practically feasible.  相似文献   
97.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locational patterns of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and the resultant changes in urban form in the Halifax–Dartmouth region between 1970 and 1996. The article employs the univariate and bivariate K function to measure spatial dependence or clustering within and between the classes of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land parcels. The results of the K function estimates suggest that residential land parcels cluster together, commercial land parcels cluster together, and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land parcels have become more clustered over time. Evidence of clustering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changing urban form of the region and possible multinucleation.  相似文献   
98.
文章总结了以往国内学者对城市功能区域的数量化方法研究,认为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中对指标权重的确定存在主观因素过多等不足,严重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文章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将多属性效用理论的代理价值法与博弈论的方法应用于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与研究,并以深圳市南山区物流中心的选址为例,阐述了代理价值法与博弈论在城市功能区域中的具体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99.
塔里木盆地地貌过程对绿洲形成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杨发相 《干旱区地理》2003,26(4):361-366
第三纪末以来,天山、昆仑山强烈隆起使塔里木盆地相对下沉,山盆高差悬殊大,白山顶至盆地腹部地貌外力作用过程依次由冰川作用→冰缘作用→流水作用→干燥作用→冲→洪积作用→湖积作用→风沙作用过渡。在山区河谷平原、平原区冲积扇、冲积平原、湖积平原等地方形成条带状、串珠状、扇形状绿洲,绿洲平面几何形状与适宜绿洲形成与发展的地貌类型空间分布基本吻合。绿洲荒漠化和荒漠绿洲化与地貌过程的关系密切。纵观区内地貌过程发展趋势可预测,区内流水、风沙和人类活动三大地貌过程将有增无减,流水侵蚀与风蚀风积作用将对绿洲产生不良作用。山区流水侵蚀过程加强导致山麓地带绿洲山洪泥石流危害加重。平原河流下游地区流水作用减弱,风蚀风积过程加剧,由绿洲→荒漠演变,而人类活动可分建设作用与破坏作用两方面,前者可稳定绿洲乃至促进荒漠绿洲化而后者则导致绿洲荒漠化。因此,改善山区、山麓地带,特别是盆地南缘与塔河中、下游等重要地区地貌过程并防止绿洲荒漠化,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0.
景观生态学是宏观生态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是目前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利用遥感的手段获取试验区1990和2000年景观格局的基础数据,并利用GIS做分析的工具,计算出6个指标值,采用格网化的方法,将研究区域的景观斑块转化成5m×5m的格网,进行空间分析,计算得出了景观斑块的转移矩阵,为景观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分析打下基础。分析显示:①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3个指标数值上有很大的相关性,只需考虑多样性;②绿洲景观格局的变化与水资源的变化密切相关;③绿洲有沙漠化的威胁;④城镇居民点用地扩展迅速,主要在未利用土地上发展,金塔绿洲内城镇居民区有城市化的趋势;⑤城镇居民点破碎化指标值未能真正体现其景观特性,当不考虑少数几个大的斑块时,能够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