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6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篇 |
大气科学 | 18篇 |
地球物理 | 24篇 |
地质学 | 83篇 |
海洋学 | 121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33篇 |
自然地理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海洋沉积物中的脂类生物标志物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包括有机物质源,沉积过程的古环境条件等。由于脂类生物标志物提供的信息准确、稳定,成为研究海洋环境的有力工具。本文介绍了其在古气候效应、河口系统的有机物质检测、降解以及污染物溯源的研究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72.
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在调节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采用生态毒理学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2种海洋微藻膜的损伤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增加,叉鞭金藻(Dicrateriasp.)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光合速率降低。同时,膜相对透性增大,细胞内H2O2含量上升,微粒体膜中磷脂减少,游离脂肪酸增加。表明UV-B辐射增强使2种微藻的膜受到了严重伤害,而且膜伤害的加剧与活性氧的积累和由此引发的膜脂脱酯化有关。2种微藻细胞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变化,而微粒体膜的MDA含量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加大显著提高。这表明UV-B辐射增强对2种海洋微藻膜的损伤可能是由膜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作用共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3.
以锌为研究对象,使用表面表征方法和电化学测试,研究了一个培养周期内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SRB)Desulfovibrio vulgaris (D. vulgaris)引起锌(Zn)试样腐蚀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RB导致Zn试样发生了严重的均匀腐蚀和点蚀。浸泡7天后,SRB体系中的Zn试样平均失重为32.2 mg/cm2,是无菌培养基中试样平均失重的42倍,腐蚀产物主要为ZnS。生物膜和腐蚀产物膜的累积在培养初期可以减缓金属基体与溶液界面的电子传输过程,导致腐蚀速率减缓。培养中后期,由于生物膜和腐蚀产物膜的阻隔作用,导致混合膜层底部有机碳源缺乏,SRB转向Zn获取自身所需电子,表现为腐蚀速率上升。 相似文献
74.
春末是黄海冷水团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度夏种群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华哲水蚤C5期桡足类幼体(简称C5期)的油脂积累程度关系到种群能否顺利度夏。本文从呼吸率、油囊体积以及种群组成等角度,对春末黄海冷水团内外以及冷水团区表、底层的中华哲水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5月底黄海冷水团初步形成,此时冷水团区中华哲水蚤C4和C5期幼体丰度占总体的62%—93%,种群处于度夏前的准备阶段。冷水团区C5期的平均呼吸率是近岸C5期的68%,同时冷水团底层C5期的油囊体积百分数是近岸种群的2.4倍。由此推测,冷水团区次表层较厚的温跃层(19—25m,0.3—0.5°C/m)以及冷水团的低温环境有利于C5期幼体降低呼吸消耗,进而增加油脂的积累。此外,冷水团区表、底层C5期的呼吸率相近,但底层C5期油囊体积百分数为表层的1.9—4.2倍,积累大量油脂的C5期偏向在冷水团底部活动。 相似文献
75.
谷氨酸铜和表面活性剂协同灭除亚历山大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种新的赤潮杀灭剂谷氨酸铜及促进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B)进行了初步研究.比较了硫酸铜及谷氨酸铜对亚历山大藻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谷氨酸铜对亚历山大藻的灭杀效率优于硫酸铜,谷氨酸铜可明显抑制亚历山大藻细胞的生长,但抑制作用并不随谷氨酸铜浓度加大而增强,HDTAMB可明显促进谷氨酸铜对亚历山大藻的去除,且促进作用基本随着HDTMAB浓度的提高而增强.对谷氨酸铜和HDTMAB杀灭赤潮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谷氨酸铜可促使藻细胞MDA含量升高,并使巯基含量下降,且在谷氨酸铜和HDT-MAB复合作用下,膜脂过氧化水平大大高于单纯谷氨酸铜作用下的水平,细胞中巯基含量显著降低,细胞膜透性增大,这表明谷氨酸铜和HDTMAB杀灭赤潮的机制是使藻细胞膜受到损伤,进而抑制藻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76.
研究一类具非线性扩散系数的中立抛物型方程的振动性,利用Green定理和时滞微分不等式,获得了该类方程在Robin边值条件下所有解振动的若干充分性判据。结论充分表明振动是由时滞量引起的。 相似文献
77.
Juvenile grey mullet (Chelon labrosus) were fed either a basal (4.4 mg Cu/kg dry wt) or high-Cu diet (2400 mg Cu metal/kg dry wt) for 10 weeks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and Cu-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No mortalities were observed, but growth rate and food intake were reduced by 43 and 29%, respectively, in the high-Cu group. This was not only attributed to peroxidative damage of the food which reduced food intake (palatability), but also to direct effects of hepatic lipid peroxidation. Hepatic α-tocopherol concentrations were 63% lower, while malondialdehyde (MDA) increased by 304% in mullet fed a high-Cu diet for 67d. Cu-exposure reduced apparent α-tocopherol retention by 420%. Hepatic Fe and Zn levels fell, while Cu increased (p < 0.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oral Cu exposure induces oxidative stress in grey mullet. Quantification of lipid peroxidation (rancidity) in the food, reflecting palatability, is essential to differentiate the direct toxic effects of Cu on growth from the secondary influences of reduced food intake. 相似文献
78.
间歇性湿地作为湿地的特殊类型,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调节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小气候、稳碳增汇等丰富的经济和生态价值。研究表明:全球间歇性湿地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特殊生境受到严重威胁,但目前学者对间歇性湿地的关注仍然不够,国内还未有系统的研究。影响间歇性湿地生态功能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淹水和干旱时间间隔、持续时间、干旱暴露频率和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同时还受水文及地貌的差异控制。综述了20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间歇性湿地类型和分布的影响,并概述了间歇性湿地在全球水-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间歇性湿地作为野生动植物的重要生境,为毗邻生态系统提供营养物质供给、蓄水防洪、水质过滤、稳碳增汇等功能,是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79.
In this paper neutral point (coalescence) instability (NPI) of plasmoids (PMD) associated with tailward streaming O+, H+ and e− particles and diffusion region (spatial extent and particle life time) are studied. Also, radial and pitch angle diffusion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near-earth region (10 and 11 RE during substorm onset. Our study revealed that coalescence instability is favoured by a heavier ion like O+ and the time required for a heavier ion to reach from one X point to an adjacent X point is minimum. Near an X type neutral
line (diffusion region) ions spend a fairly long time and gain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energy. Radial and pitch angle diffusion
studies showed that higher energy particles are largely confined near the reconnection region (near-earth region) and lower
energy particles are rapidly depleted from the near-earth region during substorm onset. 相似文献
80.
泥炭沼泽脂类化合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0年来,国内外泥炭沼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特别是在脂类化合物及其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现代沼泽植物和泥炭的脂类化合物及其稳定同位素提供了丰富的有关有机质母源及成岩过程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可以用来进行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建,潜在信息特征的多样性使他们成为多年来古环境研究领域的焦点。通过评述泥炭沼泽脂类分子标志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研究技术的革新、研究方法的改进、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同时分析了这些分子标志物与植被演替、气候变迁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且对脂类化合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现在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