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8篇
  免费   353篇
  国内免费   359篇
测绘学   2014篇
大气科学   370篇
地球物理   494篇
地质学   700篇
海洋学   265篇
天文学   450篇
综合类   470篇
自然地理   29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79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981.
本文叙述了测定天球参考架零点位置的意义和途径,通过比较,认为小行星是最合适的观测对象,并且在分析了过去用小行星观测测定天球参考架零点位置的误差较大的原因后,提出了用低纬子午环高精度地测定小行星瞬时位置的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982.
研究了凸度量空间中用多步迭代序列来逼近渐近非扩张映象的不动点,并给出了其收敛于不动点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83.
984.
We discuss the evolution of the magnetic flux density and angular velocity in a molecular cloud core, on the basis of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s, in which a rotating magnetized cloud fragments and collapses to form a very dense optically thick core of  >5 × 1010 cm−3  . As the density increases towards the formation of the optically thick core, the magnetic flux density and angular velocity converge towards a sing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quantities. If the core is magnetically dominated its magnetic flux density approaches  1.5( n /5 × 1010 cm−3)1/2 mG  , while if the core is rotationally dominated the angular velocity approaches  2.57 × 10−3 ( n /5 × 1010 cm−3)1/2 yr−1  , where n is the density of the gas. We also find that the ratio of the angular velocity to the magnetic flux density remains nearly constant until the density exceeds  5 × 1010 cm−3  . Fragmentation of the very dense core and emergence of outflows from fragments will be shown in the subsequent paper.  相似文献   
985.
宇宙弦和星系两点相关函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宇宙弦模型中的星系两点相关函数ξ进行了计算,并同Davis和Peebles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宇宙弦模型能较好地解释ξ的观测曲线。一个有意义的结果是我们利用宇宙弦图象自然地给出了其他宇宙模型难以给出的r_c≈3Mpch~(-1)处从1+ξ∝r~(-2)幂律到1+ξ∝r~(-0.85)幂律的转变点。  相似文献   
986.
本文首次利用两点相关函数,对著名中年疏散星团M11团星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无论对全部成员星还是不同星等的成员星,它们的自相关和交叉相关函数都能很好地以幂律形式描述.不同星等成员星的自相关和交叉相关计算表明,M11已经历了一定的动力学弛豫,出现了质量的空间分层效应.  相似文献   
987.
“隐蔽层”用浅层初至波记录不到,而有“隐蔽层”存在时,在折射解释中常常产生两种误差。确定“隐蔽层”的厚度,是工程物探、工程地质和工程地震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给出了确定两种“隐蔽层”厚度的pc—1500程序,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988.
已有研究很少关注区际迁徙人群在不同尺度上空间分布的动态估算问题。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坚决防止疫情扩散成为社会最紧迫的事情。在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前夕,已有500多 万人离开了武汉,快速准确地推算这部分人群的去向,可以为防止疫情扩散和制定防疫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此为例,基于开源腾讯位置请求大数据、百度迁徙大数据、土地覆盖数据等多源地理时空大数据,提出一种区际迁徙人群多层次空间分布动态估算模型,用于推算2020年除夕 (2020年1月24日)之前从武汉流入湖北省内各地的人群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① 春节时段湖北省各地级市农村地 区人群增加数量占人群变化总量的比例平均达124.7%,从武汉市迁入各地级市的人群中至少51.3%流入农村地区;② 区县尺 度人群变化总量的空间分布呈现3个圈层结构:第一圈层为疫情核心区,包括武汉及其周边地区,以人群流出为主;第二圈层为 重点关注区,包括黄冈、黄石、仙桃、天门、潜江、随州、襄阳,以及孝感、荆门、荆州和咸宁的部分地区,以人群总量和农村地区人 群数量大幅增加为主;第三圈层为次级关注区,包括湖北西部宜昌、恩施、神农架和荆门部分地区,以人群小幅流入为主。最后,建议湖北省内,尤其是位于第二圈层内的区县,应高度关注农村地区人群的疫情防控。此研究成果在2~3天完成,显示大数据是可以快速地响应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为决策的制定提供一定支持的。  相似文献   
989.
基于DEM的黄土地貌逼近度因子构建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沟谷源点作为沟沿线上最为活跃的部位,其分别到上游分水线、下游沟谷线的流线空间比对关系,是表征三线空间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它在空间上向流域分水线逼近的程度,是量化黄土流域地貌系统发育程度的重要切入点。为探究黄土地貌区流域沟谷源点向流域分水线逼近的程度,揭示黄土流域地貌发育进程及该进程所表现的主要侵蚀方式,本文从水平和垂直2个维度,构建量化三线空间结构关系的核心因子--逼近度(PI),其中包括水平逼近度(HPI)和垂直逼近度(VPI),基于5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在陕北黄土高原遴选了包含16种地貌类型的42个样区,利用数字地形分析方法,探讨其平均值(MHPI, MVPI)的空间分异规律。另外,选择其中南北序列分别代表黄土塬、残塬、梁状丘陵沟壑和峁状丘陵沟壑区的淳化、宜君、甘泉和绥德4个地区,完备包含一至五级别沟谷的典型流域为重点实验样区,探讨陕北黄土高原流域尺度平均逼近度变异指数(MPIV)序列性特征。实验结果表明:①陕北黄土高原平均逼近度(MPI)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MHPI在南北序列上先增大后减小,东西方向上逐渐减小,在黄河沿岸峡谷丘陵区MHPI达到最大;MVPI由西南-东北先减小后增加,由西北-东南逐渐减小,在渭北黄土台塬区达到最小;②在流域尺度上,MPIV值的正负与黄土塬区、丘陵沟壑区敏感相关;③4个重点样区MHPI、MVPI与其它地形因子存在南北序列上的一致性。104个外部汇流区平均水平逼近度与平均坡度相关性较好(P=0.43, a<0.001),平均垂直逼近度与面积高程积分强烈相关(P=0.75, a<0.001)。平均逼近度指标综合考量了黄土高原地区最典型的三条具有结构控制意义特征线的空间关系,对黄土地貌的发育程度有明显的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990.
为研究对流层延迟时空差异性引起的单点定位偏差的不确定性,首先利用IGS ZPD产品分析其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STD与测站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结果显示,ZPD均值约为2.4 m,其存在随纬度增加而减小的总体趋势,但沿赤道不完全对称,在北半球离散度较大;然后针对单点定位模型,推导对流层延迟对定位参数解算的影响公式,并评估其对单点定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流层延迟对U方向的影响最大(可达7~15 m),对N方向的影响居中(在±0.6 m以内),对E方向的影响最小(在±0.2 m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