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372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回顾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历史,总结了本领域在最近10年的新成果,并对未来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括:代用证据采集、过去2000年温度序列重建与冷暖期辨识、降水及干湿序列重建与变化特征分析、过去千年气候变化模拟与机制诊断、历史气候变化影响分析等。主要进展体现在:加密了中国气候变化代用资料的空间覆盖度,提升了2000年气候变化序列重建、资料分析和影响辨识等研究的定量化程度,深化了对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在年代—百年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影响的认识。为进一步揭示地球系统的变化规律,特别是更深入认识中国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2.
龙尾沟铜、金矿床是在青海省柴北缘成矿亚区内所取得的重大找矿突破,该矿床产于下元古界达肯大坂群(Pt1dk)地层内,并受F6断裂破碎带控制.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矿石及花岗斑岩脉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首次提出龙尾沟铜、金矿床是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型矿床.从已查明铜、金矿床(体)的控矿因素和矿化特征分析,深部存在规模较大矿化体的前景,应进一步加强该地区深部勘探及研究力度,以期获得找矿的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103.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siltation (non‐volatile and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 oxygen depletion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nutrient enrichment (N, P), toxicity (Pb, Zn, Cu, Cr, Ni, Cd), and human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coliforms, faecal coliforms, faecal streptococci) were measured in baseflow and stormflow from a residential catchment in Hamilton, New Zealand, from November 1979 to December 1981. A macro‐invertebrate survey was conducted. All parameters, except nitrogen, were predominantly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and closely followed suspended solids behaviour during storm runoff.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particulate parameters are linearly related to suspended solid concentrations, which implies a reasonable consistency in the particulate source material, probably attributable to the uniform stable land use. The runoff was enriched with nitrate (from septic tank seepage) and the particles by Zn, Pb, and Cu. There was little or no enrichment of the particulates with phosphorus, nitrogen, organic matter, Cr, or Ni relative to catchment soils. Ni, Cr, and Cd were generally below detection limits. Dissolved reactive phosphorus and NH4 +‐N levels were low and unimportant in total P or N leaving the catchment. Most organic matter was particulate and only slowly degraded, and consequently the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was only a small fraction (c. 13%)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water quality data allows some tentative predictions to be made of potential receiving water impacts. It is doubtful that urban runoff will cause significant oxygen depletion, although the high level of organic‐rich particulate material could lead to a deterioration of receiving water sediments and affect benthic invertebrates. Urban runoff may b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nutrients, but (apart from nitrate) its importance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suspended material in the runoff rather than increased input of nutrients from urban‐related activities. Bacterial counts indicate a poor water quality. The impact of metals will depend largely on the bioavailability of the particulate‐bound fraction. The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nsport, treatment, and impact of most potential pollutants in urban runoff is probably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04.
Concentrations of microbial ATP in 15 New Zealand lak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2 extraction techniques. ATP was found in both the paniculate (>0.45 μm) and dissolved (<0.45 μm) fractions of the water samples.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paniculate ATP were obtained when ATP was extracted directly from freshwater samples rather than following pre‐concentration on to membrane filters. Recovery of particulate ATP declined with increasing volumes of sample filtered. The magnitude of the filtration effect varied unpredictably between lakes and within lakes with time. Corrections for the presence of dissolved ATP were necessary before estimates of particulate ATP could be made by the direct extraction techniqu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ATP up to 1.2 μg L‐1 were observed. The direct extraction technique is recommended for more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particulate ATP in New Zealand freshwaters.  相似文献   
105.
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该领域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旅游目的地研究在国内也受到了重视,有诸多学者围绕旅游目的地发展进行了各类研究。由于旅游目的地内涵丰富、外延较广,国内外对于旅游目的地研究所涉及面较繁杂。本文基于对近10年发表在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刊物上的相关文献分析和整理.对国内旅游目的地研究进程进行了回顾,重点分析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文章主体部分对旅游目的地研究脉络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得出国内主要从地理学、市场学、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人类学等方面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研究。本文以期能够为旅游目的地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6.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可以从整体上、宏观上反映和把握城市社会空间变迁规律,是城市规划、城市管治重要的科学依据。从研究理论、内容、方法3个方面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典模型,发现国内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方法)上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即国内仍缺乏学科理论整体框架的建树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并探索性的提出中国今后应以(1)按城市规模分析、建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综合模型;(2)在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城市管理制度以及市民行为等因素变迁过程中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构建与特征分析;(3)根据针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实证研究,探讨建国以来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阶段模型及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作为国内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07.
微型抗滑桩土拱效应空间特征的细观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春林  李晋 《岩土力学》2012,33(6):1754-1760
目前研究中大多将土拱效应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而微型抗滑桩由于桩径小,在承担滑坡推力时将发生较大的变形,其土拱效应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三维空间特征,目前的研究方法难以考虑这一问题。为此采用基于离散单元法的颗粒元程序PFC3D,利用平行黏结模型建立微型抗滑桩进行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微型抗滑桩系统中土拱主要出现在接近滑面的深部和中部土体中,浅部土体中土拱受到桩身位移的影响无法成型,且桩间以水平土拱为主,桩长和桩身刚度对微型抗滑桩系统的土拱分布影响不大;随着桩间距的增加,土拱的形成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8.
多主体系统在城市发展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主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 MAS)是由多个主体(Agent)组成的松散的网络,每个主体根据其属性和行为规则互相交流、协作甚至竞争。MAS通过模拟和观察大量主体的微观行为来研究系统整体的宏观规律,对复杂系统的演化机理具有更合理、更准确的解释力,因此,MAS在城市发展模拟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多主体系统的基本框架及模拟思路,综述了国内外城市模拟研究中MAS理论的应用现状。重点分析了MAS理论在城市模拟应用中的五个关键课题:即微观个体数据的获取、微观主体的合理选择、主体行为规则的提取和设定、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与表达、环境变量的提取与导入等,并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究表明,城市发展预测与政策评价是MAS应用的重点突破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同步辐射显微CT(SR-μCT)相位对比技术成像研究人软骨细微组织结构的可行性。方法:3例直径约1mm,高度约4mm的圆柱状离体人软骨(正常1例,轻度损伤1例,重度损伤1例)样本,经4%甲醛溶液固定后行SR-μCT扫描,扫描后将原始投影图像相位恢复,切片重构及三维重建,而后与病理图片对照,对比分析SR-μCT图像的细胞形态,大小及排列方式;比较正常标本与软骨损伤标本的胶原原纤维网的改变。结果:SR-μCT重建图像可以清楚显示软骨细胞、软骨陷窝及排列方式,与病理切片高度吻合。经MIP重建,可以显示软骨基质内的胶原原纤维网,正常软骨呈垂直于软骨下骨面的平行排列,其横截面呈拱形网状,轻度软骨损伤标本纵向呈弯曲状排列,其横截面可见轻度塌陷,重度软骨损伤表现为横截面明显塌陷,纵切面纤维排列紊乱。结论:SR-μCT可实现软骨细胞水平的成像,经合适阈值处理,可以显示胶原原纤维网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10.
汶川震区狭陡型泥石流典型特征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MS 8.0强震发生6年来,震区暴发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泥石流灾害,其中一类可总结为"狭陡型泥石流",其特征指标及防治对策与震前常规泥石流存在显著差异,给灾后重建和灾害防治技术提出了新的命题。在对(极)重灾区泥石流活跃的五大片区(汶川、都江堰、绵竹、北川、安县)进行大量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强震区狭陡型泥石流的概念并给出定义,提炼了其在形成、活动及危害等方面的典型特征;通过工程实践,分析了其独特的治理难点及相应的防治对策,介绍了几项极具适应性和有效性的防治新技术,可为强震扰动区泥石流治理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一类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