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篇
  免费   310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662篇
地质学   526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6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7 毫秒
991.
992.
闻学泽 《地震地质》2000,22(3):239-249
依据多种资料分层次剖析了川西鲜水河 -安宁河 -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破裂分段性及其原因 ,并将该断裂带划分为 12个特征地震破裂段。断裂带上持久性和非持久性的破裂边界各占约 ;持久性及重要的破裂边界可依据断裂几何结构及活动习性标志进行判定 ,它们均以局部体积变化的方式来终止破裂的扩展 ;非持久性的破裂边界则可依据地震破裂与复发行为、断裂现今活动习性空间差异、松驰障碍体与较小尺度几何障碍的复合体等进行判定 ,其位置可随时间变化。地震破裂时间间隔短的 ,相邻破裂的重叠量较小 ;时间间隔长的 ,相邻破裂的重叠量则较  相似文献   
993.
在近年活动断裂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周边断陷系9次历史强震破裂的分段与活动构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个别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参数不参加统计情况下,这些强震地表破裂参数与活动构造之间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反映出强震的破裂强度及地表破裂的分段与活动构造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这些强震表现出特征型强震的稳定和非稳定的地表破裂边界,以及同一构造单元不同边界断裂存在的强震连续发生现象.   相似文献   
994.
This paper deals wiah a new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of long-term slip behavior of a conceaiedfault in a plain area from tectono-stratigraphic and chronological data obtained by drilling.Chronological determination and lithological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of sediments in stratigraphic colunms of drills NO.1 and No.2 at Dongliuhe Village on the hanging and foot walls ofXiadian fault allow us to quantitatively reconstruct the differential sedimentary history and vertical dislocation process on the hanging and foot walls of the fault since 26 ka BP and to set upa tectono-stratigraphic indicators for identifying paleoearthquakes.On this basis,taking theaccumulative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both sides of a fault to be a quantitative constraint,thestate before an abrupt dislocation in surface-rupturing earthquake can be reconstructed(de-ducting the later co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then 11 surface-rupturing paleoseismic even-ts can be identified.A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recurrence behavior of surface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发震构造、房屋和重大生命线工程震害、地震地表破裂带等震害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介绍了此次地震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地震烈度分布特点、房屋破坏特征及机理、生命线工程破坏特征及地表破裂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门源6.9级地震震中位置位于冷龙岭断裂带的西段,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其与震源机制解得到的结果相一致,均为走滑型破裂类型;地震最大烈度Ⅸ度,烈度Ⅵ度(含)以上面积约23 417 km2,等震线长轴呈NWW走向,长轴200 km,短轴153 km;整体上房屋破坏较轻,甘肃境内主要属Ⅶ和Ⅵ度区影响范围,极少部分为Ⅷ度区影响范围;此次地震中滑坡灾害和生命线工程震害较少,主要在Ⅸ和Ⅷ度区造成部分路面裂缝,最为严重的则为兰新高铁浩门至军马场区间祁连山一号隧道群线路桥梁严重受损,隧道震害主要集中在断层影响范围内,其中隧道受破坏严重段约350m,占隧道全长的5.33%,受破坏较严重段分别位于严重段大里程侧402m和小里程侧646m范围内,占隧道全长的15.96%,其余段落震害总体轻微;地震造成地表破裂带约22 km,地震造成的...  相似文献   
996.
王纪强  王冬雷  鹿子林  张建民 《地震》2020,40(4):115-128
利用地质地貌调查、 探槽、 工程探测以及年代测试等方法, 对双山—李家庄断裂的地表破裂形态、 最新活动性以及古地震事件展开研究。 结果表明: ① 双山—李家庄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 在 (17.0±0.85) ka~(21.4±1.7) ka B.P.之间, 总体以左旋走滑正断为主, 局部逆断。 依据第四纪活动特征和破裂形式, 从南往北可分为两段, 即南段(双山—大马山)和北段(大马山—五里)。 其中南段又可分为3个小段: 双山—丹河水库小段表现为左阶斜列状展布的两条断层, 以左行走滑兼正断活动为主; 丹河水库—营子小段表现为两条相交的断裂, 东支在剖面上则表现为正断活动, 第四纪以来不活动; 西支在剖面上以逆冲破裂为主, 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 营子—大马山小段隐伏于第四系之下, 具有正断走滑破裂特征。 北段总体表现为多条近平行的断裂构造系, 破裂形式以逆断为主。 ② 双山—李家庄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可能发生过两次古地震事件, 分别发生在(17.0±0.85) ka~(21.4±1.7) ka B.P.和(77.0±3.8) ka~(84.0±4.2) ka B.P.。 ③ 1829年青州、 临朐61/4级地震的发生与上五井断裂和双山—李家庄断裂构成的“X”型共轭构造密切相关, 双山—李家庄断裂很可能就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鲁西断块内发育的多条与双山—李家庄断裂相似的NW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 均具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构造条件, 因此, 今后应加强这些断裂的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监测研究, 为地震防御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张群伟  朱守彪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12):4706-4717
断层两侧介质物理性质的差异(bimaterial contrast)会对震源破裂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而地球介质的各向异性十分常见,但对于断层两侧材料的各向异性对断层破裂动力学过程有何影响,目前不甚了解,而国内外也未见相关研究报道.为此,研究中利用有限单元法,对断层两侧材料存在各向异性时的破裂行为进行模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断层两侧材料的各向异性性质对断层破裂动力学过程有重要作用,并且材料性质与破裂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对于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当断层两侧各向异性材料主方向上的杨氏模量不同时,特别是当平行于断层走向的材料其一侧杨氏模量显著大于另一侧时,断层出现不对称的双侧破裂,成核中心一侧的位错显著大于另外一侧,破裂长度也是一侧显著大于另一侧(亦称单侧破裂).沿着断层走向的材料主轴方向上的杨氏模量对于破裂过程的影响大于垂直于断层走向的杨氏模量,但随着各向异性材料主轴方位的变化,这种影响也发生相应地改变.模拟结果表明材料主轴方向的变化对破裂过程的影响也很显著.此外,通过模拟还发现,若断层两侧材料为相同的各向异性介质时(即断层两侧为同样的各向异性材料),则不会影响断层破裂的空间对称性分布;而当其中一侧的各向异性材质主轴方位发生变化时,断层破裂的空间对称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其影响很小;然而,随着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剪切模量的增加,断层破裂会被终止,无法产生特大地震.可见,本研究对于深入认识震源动力学过程及地震灾害评估等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8.
岷江断裂南段地表破裂的存在性,是近年来颇具争议的问题。研究区位于南北地震带中段,地震频发,1933年叠溪地震是近现代史一次重要地震,然而其发震构造至今悬而未决,2017年研究区又发生了九寨沟7.0级地震,因此岷江断裂南段地震危险性分析的评估非常重要,而其地表破裂的存在性是首先要查证的问题。研究否定了岷江断裂南段地表破裂的存在,并对马脑顶异常负地形的成因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999.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generating across-fault seismic ground mo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ordinary and seismically isolated bridges crossing strike-slip faults. Based on pulse models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two simple loading functions are first proposed to represent the coherent (long-period) components of ground motion across strike-slip faults. The loading functions are then calibrated using actual near-fault ground-motion records with a forward-directivity velocity pulse in the fault-normal direction and a fling-step displacement in the fault-parallel direc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demonstrated by comparing time history responses and seismic demands of ordinary and seismically isolated bridges obtained from nonlinear response history analyses using the actual ground-motion records and the calibrated loading functions. A comprehensive methodology is also presented for selecting the input parameters of the loading functions based on empirical equation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Finally, an analysis procedure for bridge structures crossing strike-slip faults is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cross-fault ground motions and the parameter selection methodology for the loading functions.  相似文献   
1000.
南海成因机制及北部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北部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南海的形成演化动力学过程对理解该区地质、资源、环境等科学问题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年来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开展的岩石圈热状态、流变学及南海成因机制和国际上伸展盆地成因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区的大地热流相对较高,平均为75 mW/m2,其中绝大部分为来自地幔热流的贡献。莫霍面温度亦较高,从陆架向海盆方向,深部地温越来越高。岩石圈具有温度高、强度低和强烈流变分层等特征,且下地壳表现为韧性流动变形。伸展盆地成因模拟研究已从运动学向动力学模拟过渡,并逐渐强调岩石圈流变学性质的影响。目前对南海成因机制的理解仍存在争议,大陆裂解过程中岩石圈热-流变结构随时间的变化是控制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因素,对南海形成中岩石圈的热-流变学结构随时间的演化过程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