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铃钰  叶浩威  安宁 《热带地理》2019,39(6):880-888
通过文本分析和档案分析的方法,立足文学地理学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分析了香港70年代、过渡时期、后殖民时期三部文学界热门且公认具代表性的作品——《我城》《烦恼娃娃的旅程》和《后殖民食物与爱情》,解构了作品中“本土”“国家”和“全球”3个空间维度下再现的地理物象、空间想象、人物活动、地方文化,窥探其内部隐含的文化认同与身份意识问题。结果发现,由于香港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不断变迁等原因,香港的文化和身份意识处于不断重塑的状态。通过文本分析,发现香港文学作品中最早萌芽的是“本土”意识。西西的《我城》被认为是本土意识的发轫之作,其在港英政府和回不去的家这一夹缝中在“城”这一空间尺度上勾勒出浓浓的地方意识。其次,在中国恢复行使香港主权这一背景下,《烦恼娃娃的旅程》这一极具回归题材代表性的作品深刻地刻画了香港人在身份认同尺度升级过程中的迷惘。最后,也斯的《后殖民食物与爱情》通过“食物”为线索讲述了回归后的香港故事,为读者认识后殖民时期多元文化混杂下的香港社会提供了细致的观察。通过对三部文学作品的分析,发现港人经历了由殖民统治时期本土身份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归属,到回归过渡阶段身份意识的尺度升级及其不适,再到回归后多元文化的交织和协商,不仅在尺度上实现了由地方到国家再到全球化的身份意识塑造,而且在结构上存在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和香港本土文化不断协商与冲突的三重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学地理视角的讨论,发现这样的文化和身份意识不是属于某个群体的特有特征,而是根植于香港社会的每一寸肌肤,不仅反映了小说作者对香港社会的细致观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本身所面临的文化和身份困扰。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The sharing of data and collection of new data are both essential, but they are not inherently complementary. When data are openly available, researchers may be motivated to use those data rather than collect more because field work has costs and risks.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those who do not put resources towards fieldwork may discourage field hydrology. Allocating efforts towards generating field data, which benefits hydrological sciences, is not necessarily best for individual hydrologists, especially in an era of open data.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open a conversation on whether individuals’ best interests may contrast with the community’s desire for new observations. If the community wants new field observations, there is a need to consider the shifting balance of incentives and disincentives for pursuing field studies in hydrology.  相似文献   
3.
4.
随着渔业经济的发展,捕捞强度过大使得渔业资源严熏衰退,渔村社区面临转型的困境。以调查村为例从产业结构、管理体制、文化教育管理、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对其现实的状况与困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型的相应对策措施,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渔业经济的发展,捕捞强度过大使得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村社区面临转型的困境.以调查村为例从产业结构、管理体制、文化教育管理、生活方式等四个方面对其现实的状况与困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型的相应对策措施,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规划类清洁发展机制(P-CDM)项目提出的背景出发,介绍了P-CDM项目开发的基本框架,对现阶段开发此类项目在指定国家主管机构审批、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指定的经营实体审定和减排量销售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上述问题,从政策选择角度,建议进一步完善国家主管机构的管理办法,发挥行业组织和科研机构的优势,解决P-CDM项目开发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规模效应促进P-CDM项目的市场建设,进一步简化相关的国际规则,以真正降低P-CDM项目开发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7.
文学制图作为一种再现文学空间的文学地理研究方法,能将历时性叙事与共时性空间进行相互映射,但是过往的实践案例往往受限于单一的研究视角,忽略了二者内部的整体性互动关系及其与外部时空的联系。为了促使文本中的线性叙事与并置空间作为整体概念而服务于当代的文学制图实践活动,本文依据巴赫金文学时空体中的历史时空、文本时空和读者时空的概念提出了一个叙事时空数字模型,并以唐传奇小说《李娃传》为文学制图实践案例,可视化再现了这个以唐长安为中心的爱情故事。在融合了计算叙事和地理叙事研究路径的基础上,本文对叙事文本所蕴含的顺序的、多维的和背景性的信息,进行了语义提取、语义的时空循环映射和“时间—时空—空间”的叙事再现,从而呈现叙事的语言线性、体验性和意义性的特征。该模型以开放的和可对话的框架帮助当代人理解古典文学叙事及其地方性历史语境,同时将拓展从宏观、微观的角度以沉浸式方式对地方(place)进行叙事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This study applies an integrated moral obligation model to examine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values, and beliefs in the activation of landowner conservation norms. Data for this study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self-administered survey of riparian landowners in two Minnesota watersheds: Sand Creek and Vermillion River watersheds. Study findings suggest that collectivistic and biospheric–altruistic values form the bases for the activation of personal norms. Further, beliefs about local responsibility and ability to act influence personal norms to protect water resources. Findings suggest that landowners’ personal norms of water conservation are more likely to be activated by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that appeal to biospheric–altruistic and collectivistic values, emphasize adverse consequences of water pollution, highlight water resource protection as a loc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vide the resources needed to protect water resources.  相似文献   
9.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困境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业城市是指由于矿业资源的开采而形成的城市。长期以来,矿业城市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矿产资源的耗减和体制改革的深化,矿业城市在目前发展中普遍存在资源衰竭、污染严重、管理体制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矿业城市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确保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文章对矿业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目前出现困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矿业城市摆脱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David Mandiyanike 《Area》2009,41(1):64-71
The research process is more like finding one's way through a complex maze.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but foreign students face a number of problems upon their return home to do research. This paper chronicles the dilemma of a Zimbabwean student conducting fieldwork for his UK-based doctoral studies in his own country. The dilemmas were critical in that the fieldwork was undertaken during the 'Zimbabwe crisis' and the inherent problems of researching government-related organisations. This has a bearing on any research process and invokes use of the etic/emic dilemma.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gaps and growing literature on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human geogra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