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06篇 |
免费 | 3992篇 |
国内免费 | 22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777篇 |
大气科学 | 3026篇 |
地球物理 | 2781篇 |
地质学 | 4564篇 |
海洋学 | 1667篇 |
天文学 | 1755篇 |
综合类 | 1723篇 |
自然地理 | 15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402篇 |
2023年 | 360篇 |
2022年 | 632篇 |
2021年 | 799篇 |
2020年 | 883篇 |
2019年 | 935篇 |
2018年 | 689篇 |
2017年 | 1007篇 |
2016年 | 944篇 |
2015年 | 958篇 |
2014年 | 1059篇 |
2013年 | 1268篇 |
2012年 | 1164篇 |
2011年 | 1072篇 |
2010年 | 903篇 |
2009年 | 1063篇 |
2008年 | 1074篇 |
2007年 | 1257篇 |
2006年 | 1160篇 |
2005年 | 942篇 |
2004年 | 872篇 |
2003年 | 711篇 |
2002年 | 617篇 |
2001年 | 522篇 |
2000年 | 414篇 |
1999年 | 378篇 |
1998年 | 338篇 |
1997年 | 226篇 |
1996年 | 209篇 |
1995年 | 188篇 |
1994年 | 177篇 |
1993年 | 140篇 |
1992年 | 97篇 |
1991年 | 97篇 |
1990年 | 64篇 |
1989年 | 57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3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11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5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几种网络体系结构中数据包的效率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型网络体系结构SUNA,并将它的数据包与其它两种层次型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数据包进行了组成和效率上的比较分析。说明了在这方面,SUNA的数据处理效率的优势。 相似文献
52.
阿伯德尔国家公园位于号称肯尼亚“水塔”的阿伯德尔山脉上,是肯尼亚重要的旅游景区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区,开展该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肯尼亚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1987-2018年的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通过计算综合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趋势线分析法对阿伯德尔国家公园近32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客观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 1987-2018年研究区RSEI均值从0.62下降到0.51,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区域面积为551.52 km 2,占总面积的71.85%,表明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1987-2018年研究区的环境状况呈恶化趋势;②环境质量显著恶化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亚高山植被区和东部低海拔森林覆盖区,亚高山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稳定性差,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更为敏感;而东部区域存在过度开发,非法砍伐森林等现象,且旅游开发强度大,环境恶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3.
岩溶水流系统特征研究有助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评价和开发利用。借鉴水文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并量化了典型岩溶水流系统的空间特征以及其水文动态响应、温度场和电导率特征。划分了扇状、树枝状、平行状、梳状4种地下水系来综合反映岩溶水流系统的地表-地下岩溶特征,前两者主管道垂直于地层走向,构造裂隙起汇水作用,后两者主管道平行于地层走向,层面裂隙起汇水作用。黄陵穹隆西北翼、西翼和南翼以平行状和树枝状为主,东翼和北翼则以扇状水系和平行状水系为主。不同地下水系结构的形成及区域差异与含水系统和水系的空间关系和级次性密切相关,并表现出不同的动态特征。扇状和平行状岩溶水流系统对降雨响应最为敏感,而梳状水系岩溶水流系统响应和衰减过程最慢;基于岩溶地下水温度与出露高程和循环深度显著相关的关系建立了鄂西山区地下水温度线。这一基础性研究可为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研究和当地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4.
55.
结合地震地球物理观测台网台站监测工作实际,研制一款地震观测仪器自动监控软件。该软件适用于不同网络环境下IP类仪器设备的网络实时或定时自动监控,地球物理观测类仪器时钟、状态和观测数据的定时自动监控,能自动识别当日观测数据中的无效数据、变幅异常、干扰、地震和限幅等信息,无需借助其他硬件和软件即可将告警信息以短信方式发送给值班人员和管理人员,可实现对仪器原始观测数据的自动备份和手动恢复,及对仪器的一键重启和校正时钟等控制类操作,无需跨平台操作即可查看当日观测数据曲线及分析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对仪器的统一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56.
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由浅部矿向深部隐伏矿、由易识别矿向难识别矿发展,找矿难度日益增大,地质专家越来越重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技术,对于实现矿产资源预测“智能化预测评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陕西省镇安县西部钨钼矿集区单元素化探异常原始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钨钼矿产评价方法。该方法以归一化地球化学数据作为模型训练数据,通过深度学习中深度自编码网络方法实现异常值提取进而识别重点成矿有利地段,实现矿产资源找矿远景区定性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对957条单元素化探异常原始数据分类且做好模型标签后,整个过程在计算机的“黑盒子”中自动完成学习和预测,相较于传统预测研究方法,本文方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和客观性强的特征。此外,本文利用已知矿点构建训练数据集,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预测区进行矿产资源找矿靶区预测圈定,为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基于IC卡综合换乘信息的公交乘客上车站点推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研究在缺少公交车运营信息的情况下,利用公交线间正交换乘信息的方法来识别公交车持卡乘客的上车站点,但在实际运用中很多班次无正交换乘的乘客,容易导致公交乘客上车站点匹配困难。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C卡综合换乘信息的公交乘客上车站点推算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IC卡数据中的综合换乘信息(公交线间的正交和非正交换乘信息、地铁和公交线间的换乘信息)与公交网数据确定班次行驶方向,对班次内的乘客进行分组,充分利用综合换乘信息确定基准组及其对应的上车站点;然后,通过最小偏差规则匹配待定组的上车站点,实现公交乘客上车站点的推估。利用换乘信息确定班次行驶方向弥补了现有研究无法确定班次行驶方向的不足,使公交乘客上车站点推算方法更科学;最后,基于2011年8月的“深圳通”IC卡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对比只利用正交换乘信息确定的基准组数量和利用综合换乘信息确定的基准组数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确定上车站点的组数占总组数的比值提高,克服了只利用正交换乘信息推算上车站点方法中存在的单个班次无基准组从而无法进行站点匹配的困难。本文方法比只利用正交换乘信息匹配站点,具有更高的可行性与准确率。 相似文献
58.
59.
纹理特征向量与最大化熵法相结合的SAR影像非监督变化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具有明显的斑点噪声,在变化检测中,一般需要考虑空间邻域信息。本文结合SAR影像丰富的纹理信息,提出一种考虑空间邻域信息的高分辨率SAR影像非监督变化检测方法,用基于灰度共生矩阵(GLCM)的32维纹理特征向量构造差异影像。通过最大化熵法自动选取阈值,对精度指标随窗口大小的变化进行回归分析,得到适合于变化检测的窗口为11×11。试验表明,本文方法优于马尔科夫随机场法,可以减小斑点噪声的影响,有效提高高分辨率SAR影像变化检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60.
The present paper introduces a genetic algorithm-based optimization technique to calibrate a nonlinear strain hardening–softening constitutive model for soils using five material parameters.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technique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use of different GA techniques. The effects of elitism, crossover, and mutation, as well as population siz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onventional GAs for this problem are investigated. Micro-genetic algorithms (mGAs) are chosen and tested for different population sizes. The mGAs with a population size of five yields the optimal parameter values after fewer function evaluations and capture the overall simulated or experimental behavior at every point in stress–strain and strain paths in triaxial compression. The proposed calibration technique is validated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the traditional calibration techniqu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