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44篇 |
免费 | 222篇 |
国内免费 | 7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7篇 |
大气科学 | 29篇 |
地球物理 | 263篇 |
地质学 | 410篇 |
海洋学 | 94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180篇 |
自然地理 | 110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100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83篇 |
2018年 | 67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80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97篇 |
2013年 | 155篇 |
2012年 | 144篇 |
2011年 | 126篇 |
2010年 | 70篇 |
2009年 | 117篇 |
2008年 | 112篇 |
2007年 | 109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114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87篇 |
2002年 | 73篇 |
2001年 | 53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A second‐generation, source‐to‐sink cellular automaton‐based model presented here captures and quantifies many of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evolution of aeolian dune‐field patterns by varying only a small number of parameters. The role of sediment supply, sediment availability and transport capacity (together defined as sediment stat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n aeolian dune‐field pattern over long time scales is quantified from model simulations. Seven dune‐field patterns can be classified from simulation results varying the sediment supply and transport capacity that control the type and frequency of dune interactions, the sediment availability of the system and, ultimately, the development of dune‐field patterns. This model allows predictions to be made about the range of sediment supply and wind strengths required to produce the dune‐field patterns seen in the real world. A new clustered dune‐field pattern is identified from model results and used to propose an alternative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superimposed dunes. Bedforms are hypothesized to cluster together, simultaneously forming two spatial scales of bedforms without first developing a large basal dune with small superimposed dunes. Manipulation of boundary conditions produces evolving dune fields with different spatial configurations of sediment supply. Trends of spacing and crest length increase with decreasing variability as the dune field matures. This simple model is a valuable tool which can be used to elucidate the dominant control of aeolian sediment state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 of aeolian dune‐field patterns. 相似文献
32.
县域农业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观生态学属宏观尺度生态空间研究范畴 ,其理论核心集中表现为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进行景观尺度地域生态规划 ,并提出相应的规划与设计方案。该文以景观生态规划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为指导 ,进行密云县农业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 ,最终目的是设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县域农业生态景观体系 相似文献
33.
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湿地退化及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功能研究基础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模型,对处于生态脆弱区的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松嫩平原西部现有沼泽湿地面积4 488.13 km2,近50年来减少了62.54%;2000年斑块密度为1954年的1.67倍,且最大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周长均减小,说明沼泽景观破碎化严重;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分布质心发生偏移,近50年,向西北方向偏移了19.4 km,主轴方向顺时针旋转了9.23o,表明了沼泽湿地景观具有破碎化和萎缩的趋势,并且呈现出不平衡性:湿地的萎缩程度偏重于研究区的东南部;得出松嫩平原西部沼泽湿地减少及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由该区生态环境原生脆弱性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导致的.通过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为沼泽湿地格局优化和生物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信江盆地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区域之一。由于影响丹霞地貌演化的成景系统诸要素具有不同特征,信江盆地内不同部位丹霞地貌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进程,不同发育阶段的丹霞地貌在盆地内成带状分布。盆地边缘由于受红层岩性、断裂构造及信江支流等因素影响,地表剥蚀速率快,丹霞地貌演化已步入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阶段,以丹霞石林、峰林、峰丛、崖壁以及各种类型的造型石为特征;盆地中部虽然断裂构造发育程度较弱,但受信江流水侵蚀,丹霞地貌演化也步入青年期至壮年早期阶段,以低矮的圆丘状丹霞石峰及岩洞为特征;而中部过渡地带,由于构造、水系发育均较弱,地貌演化速率慢,丹霞地貌演化处于幼年期至青年早期阶段,以石寨、巷谷、岩崖等景观为特征。 相似文献
35.
“源-汇”景观格局的热岛效应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基于2017年Landsat 8遥感影像,通过GIS技术选取城市地表温度、源汇景观密度、源汇景观贡献度和景观效应指数,结合地理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武汉市局部源汇景观格局对城市地表温度的贡献及其效应。结果表明:① 武汉市城区热岛(urban heat island, UHI)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热岛强度大、范围广,呈“大”字型分布,工业集聚区和经济开发区产生的UHI更显著;② 武汉市城区平均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在距市中心约8 km处达到峰值后沿城乡梯度逐渐下降,呈现“倒钩型”特征,这一现象与景观密度变化密切相关;③ LST与源(正向)、汇(负向)景观密度存在极强相关性,不透水表面是城区热岛的主要贡献因子;④ 相同密度的水体和绿地,水体更具有削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功能;⑤ 一般当汇-源景观面积比>0.89(汇区密度>0.47)时,局部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有缓解作用,且局部汇区越集中缓解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36.
在完善与整合现有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概念及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体性概念模型。水文情势、水力条件和地貌景观格局是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关键影响的3大生境要素,结构功能模型的核心是建立以3大生境要素为构架的生命支持系统与河流生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同时考虑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生境要素变化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体性概念模型由以下4种模型组成:河流四维连续体模型、水文情势-河流生态过程耦合模型、水力条件-生物生活史特征适宜模型以及地貌景观空间异质性-生物群落多样性关联模型,这4种模型的一体化整合,基本概括了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37.
四川广元地质景观类型及其形成条件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元境内地质景观主要集中分布于四个区中,即广元区、剑门关区、唐家河区和七里峡区,以岩溶地貌、丹霞地貌、典型地质剖面和水体景观为主,具有独特性、典型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浓厚的历史文化性等特征。受构造条件、成景地层和流水侵蚀作用方式不同的影响,广元区以岩溶地貌和水体景观为主,剑门关区以丹霞地貌为主,唐家河区以地质构造剖面和变质岩剖面为主,七里峡区以岩溶地貌为主。按资源价值、景点规模与组合、环境状况和旅游条件等对四个区的地质景观进行综合评价,认为目前广元区和剑门关区具备构建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条件,唐家河区和七里峡区具备构建中型省级地质公园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38.
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地理研究的全息景观化--以韩国地理的全息景观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显著不同,由它推动着的社会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地理发展效应,无论是在发展因素的加入上,还是在地域的建造上都愈来愈向着全息化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应,世界地理的研究范式,也应该向着更为开放、更为兼容化的方向改进。为此笔者提出全息景观论,并以韩国为例,以展示这种理论的科学解释价值。 相似文献
39.
本文以延河流域的1:250000和1:500000土地利用图为对象,以景观格局分析程序Fragstats3.3为分析工具,探讨了不同比例尺条件下景观指数随粒度增加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粒度值由25m到400m的逐渐增加,除斑块丰富度外的景观指数均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其中聚集度和集合度没有尺度转折点,其他指数具有明显或不明显的尺度转折点.对比分析1:250000和1:500000土地利用格局指数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1)尺度转折点不是一个值,而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区间;2)尺度转折点与研究图件的比例尺有关,比例尺越大,所发生的第一次尺度转折点的粒度就越小;3)第一尺度域是选择适宜粒度的较好取值范围.对延河流域1:250000土地利用图进行景观指数计算的适宜粒度范围是70~90m,1:500000土地利用图的适宜粒度范围是90~120m. 相似文献
40.
Seismic geomorphology studies landforms which developed in connection with earthquakes. Among them, two different end members may be distinguished: 1) seismo-tectonic landforms, including surface faults and fractures, land uplift and subsidence at different scales, surface bulges, elongate ridges, and any other permanent ground deformations directly related to tectonic stress, and 2) seismo-gravitational landforms, such as landslides, deep-seated gravitational slope deformations, sinkholes, and fissures due to sediment compaction or liquefaction and sand blows, connected with both seismic shaking and gravitational stress.A clear-cut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categories of landforms is not always easy to make (and in many instances not really useful), while there are, in many cases, ground effects that might be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simultaneous combinations of seismo-tectonic and seismo-gravitational processes. This applies especially to surface fracturing and faulting which could be the combined result of tectonic stress, stress produced by seismic shaking, and gravitational stress.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selected case histories mainly from Italy and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in order to show the importance of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earthquake-generated landform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eismicity level of the area under investigation. We argue that in earthquake prone areas, seismic landforms often constitute typical patterns (seismic landscapes) whose recognition, mapping and paleoseismological analysis may help in the evaluation of seismic hazard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