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6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260篇
测绘学   145篇
大气科学   257篇
地球物理   544篇
地质学   419篇
海洋学   95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17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Ten Sphagnum fuscum peat sample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depths of a core including the layer affected by the 1908 Tunguska explosion in the Tunguska area of Central Siberia, Russia, were analyzed by ICP-MS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s of Pd, Rh, Ru, Co, REE, Y, Sr, and Sc. The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d and Rh concentrations in the event- and lower layers were 14.0–19.9, and 1.23–1.56 ppb, respectively, about 3–9 times and 3 times higher than the background values in the normal layers. In addition, the patterns of CI-chondrite-normalized REE in the event layers were much flatter than in the normal layers, and differed from those in the nearby traps. Hence,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mental geochemistry that the explosion was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extraterrestrial material, and which, most probably, was a small comet core the dust fraction of which was chemically similar to carbonaceous chondrites (CI). In terms of the Pd and REE excess fluxes in the explosion area, it can be estimated that the celestial body that exploded over Tunguska in 1908 weighed more than 106 t, corresponding to a radius of >60 m. If the celestial body was a comet, then its total mass was more than 2×107 t, and it had >160 m radius, and released an energy of >107 t TNT.  相似文献   
952.
地球化学异常标度不变性与超低密度地球化学填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施俊法  向运川 《地质与勘探》2000,36(1):68-70,74
依据区域地球化学数据,论证了地球化学异常标度不变性的特性,据此,提出的一种新勘查战略,即采用超低密度地球化学测量方法,韧带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快速圈定巨型矿床密集区。地球化学异常的标度不变性,为全球地球深化填图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3.
一种双频数据的周跳探测和修复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超  王坚  许长辉 《海洋测绘》2009,29(6):9-13
研究了伪距/载波组合和电离层残差探测和修复周跳。利用伪距/载波组合探测和修复6—8周以上的周跳,对修复后的数据进行电离层残差探测,分离发生周跳历元的电离层残差跳变量,得到8周以内的周跳量并修复,实现了30s以内采样间隔任意整周周跳的探测和修复。实验证明此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54.
以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为研究区,利用NOAA/AVHRR热红外影像,通过分析1999年Central Mexico 7.0级地震、1999年Oaxaco 7.5级地震和2003年Colima 7.6级地震3次地震期间与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对应的海表面上方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的变化,研究了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与深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分布的关系.研究发现,与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对应的海表面上方,临震前频繁出现孤立的、带状的、强度较大的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该研究结果表明,同次和多次地震临震前,该地区频繁出现孤立、带状、强度较大的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可能与海底蕴藏着天然气水合物藏有关.  相似文献   
955.
西太平洋暖池热状况变化特征及其东传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JEDAC海温和SODA再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WPWP)的热状况变化特征,探讨了WPWP的热含量变化与不同深度海温变化,特别是与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研究了WPWP异常海温东传过程中与温跃层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了赤道潜流在异常海温东传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与次表层的海温变化具有相同变化趋势。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与次表层海温达到(超过)99.9%信度检验的相关出现在次表层海温变化超前热含量变化的12个月至次表层海温变化滞后热含量变化12个月,最佳相关出现在同期,相关系数r=0.92(样本n=552)。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与SST达到99.9%信度检验的相关只出现在热含量滞后SST5个月至同期。这一结果表明,WPWP区域的热含量变化主要体现了次表层海温场的变化特征。由此认为,WPWP区域热含量变化(次表层海温场)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东向传播对ENSO的贡献上。由WPWP异常海温沿赤道东传过程和温跃层变化之间的关系可知,温跃层变化滞后于WPWP区域东传的异常海温,在WPWP区域异常海温东传过程中,赤道潜流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6.
???????????????CORS??????????????????????????????????????????????????????WHU???????????????????????λ??????????????WHU???????α????λ??SPP?????λ???????????CODE????SPP???????????CODE??WHU????PPP??λ????????????????????10%~30%?? ????1~1.5 dm?????2~2.5 dm??????WHU?????????PPP???ж?????????飬??????????????????????????λ?????????????????ж???????????????????á?  相似文献   
957.
针对L波段ScanSAR模式雷达数据滑坡识别能力应用有限的问题,通过距离向频谱分割方法估计电离层相位,以提高InSAR的监测精度,并探讨利用ScanSAR模式进行InSAR滑坡早期识别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58.
基于GPS数据对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引起的同震电离层扰动进行统计与FFT频谱分析,探究地震电离层TEC扰动传播的时空特性。结果表明,震后5 min起出现明显的TEC扰动异常现象,持续时间超过6 min,呈现增大-减小-增大的变化趋势;扰动由震中向东、东北等方向传播,速率分别为2 336.36 m/s和455.52~937.64 m/s;扰动的中心频率为3~7 mHz,符合瑞利波与声波引发的扰动频段。  相似文献   
959.
黎明晓  孙士鋐  张晓东 《地震》2008,28(3):133-138
为了做好中国大陆年度地震趋势预测, 采用地震预报专家系统3.0对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进行综合推理, 期望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对2005年、 2006年全国测震、 形变、 电磁、 流体异常数据作了有选择的获取, 得到2005年、 2006年测震异常和地震前兆异常分别为82项和98项。 通过专家系统的综合推理分析, 获得了2006年度和2007年度中国大陆地震趋势预测信度结果, 结合2006年、 2007年中国大陆实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对其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专家系统的预测结果基本与实际发生的5级以上的地震的位置吻合, 该方法在年度地震趋势预测中可以为地点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0.
2009年冬季新疆北部持续性暴雪的环流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张书萍  祝从文 《大气科学》2011,35(5):833-846
利用台站观测和NCEP/NCAR大气再分析等资料,通过与历史同期降水事件比较,分析了 2009年冬季发生在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持续的水汽和环流异常特征以及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和ENSO现象对该地区持续性暴雪的影响.结果发现,位于贝加尔湖以西的对流层持续性异常冷性低槽活动是影响2009年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