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61篇 |
免费 | 2505篇 |
国内免费 | 28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89篇 |
大气科学 | 483篇 |
地球物理 | 1350篇 |
地质学 | 10711篇 |
海洋学 | 1004篇 |
天文学 | 87篇 |
综合类 | 1104篇 |
自然地理 | 6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3篇 |
2023年 | 322篇 |
2022年 | 569篇 |
2021年 | 686篇 |
2020年 | 612篇 |
2019年 | 607篇 |
2018年 | 434篇 |
2017年 | 545篇 |
2016年 | 641篇 |
2015年 | 709篇 |
2014年 | 1024篇 |
2013年 | 751篇 |
2012年 | 893篇 |
2011年 | 837篇 |
2010年 | 765篇 |
2009年 | 753篇 |
2008年 | 700篇 |
2007年 | 863篇 |
2006年 | 758篇 |
2005年 | 627篇 |
2004年 | 584篇 |
2003年 | 504篇 |
2002年 | 420篇 |
2001年 | 380篇 |
2000年 | 326篇 |
1999年 | 340篇 |
1998年 | 275篇 |
1997年 | 235篇 |
1996年 | 202篇 |
1995年 | 161篇 |
1994年 | 111篇 |
1993年 | 96篇 |
1992年 | 86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松辽盆地北部三分量地震勘探的主要任务是检测天然气的分布范围,预测岩性油气藏。三分量地震勘探的最大难点是采集上压制随机干扰,处理上去除转换波剖面上同相轴的人为的直立错断(由于通常处理软件不佳引起)。着重介绍了三分量地震勘探的采集原理和处理方法。本次试验取得了良好的三分量剖面。 相似文献
72.
73.
新疆北部大地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评述——兼论地质图在区域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地质图是区域地质和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认真研读地质图是大地构造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以新疆北部几个重要构造带为例,展示了地质图的分析、研读在大地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基于地质图分析并结合最新的研究资料,认为东准噶尔卡拉麦里造山带的碰撞时限不晚于早石炭世(370~340Ma);西准噶尔达拉布特构造带形成于石炭纪晚期,该带不具有板块边界或者俯冲-缝合带的属性;以巴音沟蛇绿岩带为代表的北天山洋盆的缝合时限在晚石炭世(325~316Ma)。由此推断,新疆北部地区洋盆俯冲和地体拼贴碰撞造山过程应该在晚石炭世之前完成。 相似文献
74.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及其稳定性分析是滑坡治理工程设计及施工的重要依据.国道316线福建境内K160+840~K161+020山体滑坡是由2个主滑动轴线所构成的复合滑坡体,它具有牵引和推移性质特征,发育2个主滑动面和2个次滑动面.详细论述了复合滑坡体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及侧重点.该滑坡体自然状态下的稳定系数为1.025,处于临界稳定状态,但安全储备极低,必须及早进行工程治理. 相似文献
75.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质问题主要有地表塌陷、地裂缝、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以及软土沉陷等。其成因除最直接的自然因素所致外,还有人为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诱发而加剧城市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根据珠江三角洲城市地质问题的现状,提出了城市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6.
77.
辽东半岛是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古元古代活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元古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并记录了多期岩浆-变质作用,约2.2 Ga的辽吉A型花岗岩和1.89~1.85 Ga的巨斑状花岗岩、正长岩分别标志着辽东古元古代造山作用的开端和结束。最新研究显示,2.20~2.15 Ga的岩浆作用形成了2种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岩石成因和构造意义。在青城子铅锌矿集区北部采集的兰花岭、白砬子花岗闪长岩和黄泊辉绿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77±19 Ma、2129±36 Ma、1876±29 Ma。花岗闪长岩的岩石成因类型、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的约2.2 Ga的辽吉A型花岗岩明显不同,属于弱过铝质、低钾钙碱性—碱性岩石,Zr、Hf、Nb、Rb含量较低,K2O/Na2O值、稀土元素总量极低,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类。根据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εHf (t)值为−5.1~9.0,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2089~2817 Ma,岩浆源区为约2.5 Ga的太古宙地壳物质和少量软流圈地幔物质。兰花岭地区花岗闪长岩具备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化学亲缘属性,可能形成于弧岩浆俯冲挤压环境;结合形成于伸展环境的A型条痕状花岗岩特征,认为约2.2 Ga辽东地区古元古代活动带呈现总体伸展、局部挤压的构造环境,为洋壳板块向龙岗地块俯冲碰撞过程中或碰撞后的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78.
富油煤作为一种集煤、油、气为一体的特殊非常规油气资源,通过原位热解可转化为高附加值焦油、可燃气及半焦固体燃料等,具有解决传统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绿色开发、清洁低碳利用难题的潜力。在减少煤炭开采污染、提高能效利用等方面,为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我国寻求油气资源战略依赖突围提供了重要路径参考。然而,目前国内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的研究仅限于少数先导性试验研究,对于富油煤原位热解的地质环境影响研究与全生命周期地质保障技术探索亟待开展。
基于富油煤开发原位热解的地质环境扰动响应特征,重点探讨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对热解区岩体变质、覆岩损伤变形、地下水扰动、地表沉降及地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总结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条件评价与过程监测主要内容和测试技术,梳理了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保障面临的挑战。同时,结合理论研究、技术方法、感测装备、传感单元、数据解译、多源信息融合和工程实践等内容认识,提出了构建富油煤原位热解地质保障技术体系的思考。
分析认为,在富油煤原位热解的新型资源转化利用模式条件下,迫切需要研发与之相匹配的地质保障技术,制定完整的开发、设计、施工、评价方法和标准,以规范和引导富油煤热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此外,还需要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富油煤油气资源固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富油煤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创新、安全生产标准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为煤炭工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战略对策与保障。
79.
K. B. Broberg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2006,163(9):1867-1879
Although mode I and mode II crack propagation show many similarities, in particular when analysed by linear elastic fracture
mechanics, they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he micro-structural behaviour. These differences, which are clearly noticeable in
the fracture surface morphology, lead to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in the macroscopic behaviour. Thus, mode II crack expansion
under remote loading, appears to obey micro-structural scaling laws, implying that the dimensions of the process region stay
essentially constant during crack expansion, rather than increasing with crack length. Therefore, expanding mode II cracks
can almost reach the Rayleigh velocity, and actually also intersonic velocities. An expanding mode I crack, on the other hand,
seems to obey continuum scaling laws, implying that the dimensions of the process region increase in proportion to crack length,
leading to self-similar crack expansion at a velocity significantly below the Rayleigh speed and dependent on the remote load. 相似文献
80.
基于地貌单元的小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汶川县城周边区域为研究区,分别以栅格单元与地貌单元作为单位评价单元,以信息量法与逻辑回归法两种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分区。根据对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在小区域范围内,基于地貌单元的区域易发性分区不仅仅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区域内局部综合特性,而且评价分区结果与地质灾害实际分布情况更加吻合,分级层次更加明显,数学模型的适用效率很好。由此可见,在小范围区域内,基于地貌单元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分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与可塑性,在大比例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制图中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与启发。 相似文献